沪上新闻名记“谷苇”逝世 海派文化专访享誉业界
中新网上海3月31日电 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陆谷苇,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3月30日上午6时在上海仁济医院东院逝世,享年89岁。
陆谷苇
陆谷苇,1932年1月2日出生,籍贯江苏省泰兴县。1953年9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53年9月至1974年8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任记者;1974年至1978年先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文艺理论室、《上海文学》编辑部工作;1979年1月调入中新社。1992年12月退休。
陆谷苇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文学功底深厚,大部分职业生涯沉浸在文化报道工作中,对沪上文化名人的专访尤见功力。他从1954年就应约为中新社写专稿,连续采写了一批上海文坛艺苑知名人士的访问记、特写、通讯,诸如巴金、周信芳、丰子恺、白杨、赵丹等,被境外媒体广泛转载。
调入中新社后,陆谷苇更注重学习文艺理论、文艺政策与知识分子政策,向海外报道改革开放给文艺界带来的春风。如对刘海粟的专访《白头强健又逢春》发出后,这位曾遭受不公待遇的艺术家收到很多海外亲友的来信,殷殷存问。同时他善于总结经验、广交朋友、积累资料、饱览群书。
他认为,文艺新闻不等同于文艺创作,记者笔下的必须是事实,而要掌握文坛艺林的新闻,就必须做到“五勤”:勤跑、勤思、勤写、勤看、勤学。他工作期间,电脑还不普及,于是只能动笔整理归档名人的文字资料、采访笔记,为了做到准确,经常是采访当天整理、追记到深夜。
他总结道,作为记者,采访对象总归是人。人是有感情的,记者想要了解对方的思想,要打开对方“心灵的窗扉”,首先要取得对方的信任,取得一个朋友的资格。有这样一个故事:1986年秋,陆谷苇接到兄弟媒体记者的电话,想让他提供巴金的近况,他表示不解,同行解释,已经联系过巴金家,因老作家身体欠安,不能接待来访记者,但家人表示“您可以去找中新社记者(陆谷苇),他了解巴老的情况也许比我们还多。”于是,对同行的要求,陆谷苇尽可能地予以协助,把自己了解的巴金创作与生活情况娓娓道来。
署名“谷苇”的文化名人系列专访成为“中新风格”代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业界肯定。1981年,陆谷苇写的《袁美云在上海文史馆参观展览》被评选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陆谷苇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2年被评为高级记者。其著作有《文坛漫步》《艺林剪影》《记巴金》《名人采访录》《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等。《中国新闻社史稿》评价称,“中新社记者多姿多彩的文化报道受到外报欢迎。陆谷苇独家报道巴金,为港报称道。”
遵照陆谷苇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完)
网址:沪上新闻名记“谷苇”逝世 海派文化专访享誉业界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83347
相关内容
上海教师组团送教入滇 推进沪滇文化交流沪苏湖铁路开工,上海话“吾舒服”!上海湖州只要40分钟!
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在苏州逝世 享年95岁
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篆刻专业的创建者刘江仙逝,享年99岁
花滑明星齐聚上海,冰上传奇沪上再现
京沪梅派名家齐聚 梅韵流芳唱响上海
【讣告】我会名誉会长、著名戏曲剧作家王仁杰逝世 享年78岁
上海籍著名电影艺术家逝世,享年90岁
《名师流芳——寻访上海教育文化界名人实录》出版
上海文化周在香港开幕,在港一睹海派京剧、民乐、非遗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