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中的“李鬼”,哪里逃!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医生”,在类似医院的场景中开始“表演”:“家里老人是不是经常走几步路就心慌得厉害?小腿肿胀一按一个坑?这可不是小毛病啊!这是血管堵得厉害了,随时可能引发脑梗、心肌梗死!”
随后,他话锋一转,拿出一个药盒举到镜头前,声称:“这个药服用后就能把血管里的垃圾排干净,让血液流得比年轻人还通畅!”
在短视频平台上,健康科普成为热门赛道。专业医生跨界当“主播”,现身说法进行健康科普宣传,在线发布了一批批与专业领域符合、易于普通大众理解,且能给公众健康生活带来实际帮助的健康科普内容。这不但拉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也让医学专业知识更加鲜活,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
但同时,一些误导大众、博取流量的“伪健康科普”视频也充斥网络。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场景一样,一些自称某领域专家的“网红医生”以所谓健康科普名义“接诊”患者,并虚构头衔推销药品、保健品,误导消费者。当“健康科普”沦为变现工具,当“专家建议”变成营销话术,这样的科普已然变味走样,甚至会损害消费者健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呼吁:多方合力,加强监管,净化网络健康科普空间。
网络健康科普乱象伤了谁?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关资讯随之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也成为线上健康科普应势而起的关键因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方向明表示,十多年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健康科普的主阵地。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健康科普已经成为各大网络平台上最为火爆的内容之一。
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数据科学实验室等机构研究发布的《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第二期)中提到,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该报告认为,伴随多元诉求与流量冲击,医生在短视频平台的健康科普正呈现复杂而立体的样态。
这些健康科普账号,把医学知识“翻译”成通俗语言,辅以动态图表、真实病例、情景短剧,不仅吸睛,还收获了大量粉丝,催生了流量红利,给大家的感受是健康科普已然融入日常生活中。
不过,方向明提示,目前刷屏网络的健康科普鱼龙混杂,一些所谓的“权威专家”火爆网络,但传播的内容并不权威,有的甚至传播的是伪科学,混淆视听,不但于健康无益,可能还会危害百姓健康。其中最容易“受伤”的群体莫过于老年人。
“你帮我看看,这个药在大城市的药店能买到吗?我问遍了县城的药店,都没有卖的,网上500多块钱一盒,太贵了。”河南三门峡市民王奶奶给记者发来药品的照片。
王奶奶告诉记者,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上“认识”了一位“名医”,擅长高血压、慢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王奶奶在这位“名医”的“治疗”下,购买了10盒所谓的特效药。
记者详细查询并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医生了解到,所谓的特效药,既没有注明相应的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也未标注药品批准文号,甚至连药品生产企业也未注明。
随后,记者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展开调查,发现不少账号均有医生或医院的身份标识,还标注“医学科普,如果不适,请线下就医”“门诊个例,仅供参考”等提示。但是,在流量裹挟之下,也有一些“网红医生”打着“专家”名号,通过情景“表演”,线上问诊,开方推销药品、保健品等方式,借科普之名“夹带私货”。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4)》显示,老年群体医疗保健消费领域的欺诈现象比较突出,部分网络平台存在大量误导大众、博取流量的“伪科普”视频。
“李鬼”让“李逵”很无奈
在娱乐明星、大V博主“霸屏”的时代,医生这一群体“走红”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他们以迎合大众健康需求的方式进入人们视野,用专业知识赢得人们的信任,让“高大上”的健康指南,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穿越屏幕直抵人心。
但是,当科学遭遇“流量狂欢”,部分健康科普却沦为了“流量密码”。
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看来,医学作为“厚德载物的科学”,其价值在于以人格魅力守护生命,而非将健康诉求异化为赚钱商机。当前部分“网红医生”背离医学本质,以虚构病例、违规导诊、直播带货等方式牟取暴利,让健康需求变成了被收割的“流量韭菜”,已然沦为“含灵巨贼”。
“健康科普的核心是科学,而非流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表示,临床医生、科普专家的职责是传递专业知识,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若将“网红”作为追求目标,把流量置于科学之上,科普便会沦为伪科学的传播工具。在他看来,“网红医生”伪科普乱象背后,是科学精神的缺失、监管机制的滞后以及对健康科普本质的背离。
“尽管国家早有规范健康科普的精神,但始终缺乏明确的文件依据,且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威慑的规范和惩治体系。”支修益还表示,新媒体平台的管理更是深陷“无登记备案、无专业审核、无有效监管”的困境:医生注册账号无须向主管部门履行备案手续,平台对科普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审核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而其借科普之名开展的带货行为,更是长期游走在广告监管的灰色地带,难以得到有效规范。
“内容丰富、语言通俗、获取便捷,智能手机的普及把中老年群体带进了医疗健康科普的‘乐园’。然而,他们触网时间短、辨别力弱,常常把‘网上内容’误当成‘权威认证’。”方向明表示,很多中老年群体都被慢性病困扰,难以一朝解决,“祖传秘方”“一招见效”的噱头便精准击中其痛点;虚假夸大的标题、放大的疗效承诺进一步让伪科普趁虚而入。
“同时,家族群、邻里圈形成信息闭环,一条‘为你好’的转发链接几分钟就能传遍整个小区;中老年人不擅长思考和获取健康科普的来源和证据,导致辟谣滞后,错误观念在一次次接力中愈发根深蒂固。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方向明说道。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迫切需求,以疾病预防、中医养生保健为幌子,在网络平台上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药品、保健品。”曹洪欣在临床中了解到,有些老人家中囤积的无批号保健品动辄成箱,却因担心副作用不敢服用。
“不少老人常常打电话询问这个中药能不能喝,对于治疗或者滋养气血有多少效果呀。其实,这种现象的滋生,与中医药的特殊性密切相关。”曹洪欣表示,中医药“药食同源”的特点,使得药食两用的物品处于食品与药品的模糊地带。
“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属性,将未经审批的产品包装成‘养生神药’,既规避药品监管,又借‘中医传承’之名行欺诈之实,老年人对健康的朴素期盼,反而给了不法之徒可乘之机。”曹洪欣表示。
治理乱象须下猛药
2023年,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对未认证资质或资质认证已过期的“自媒体”,应当暂停提供相应领域信息发布服务。同时,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特别强调整治“自媒体”发布的不实信息,尤其是干扰舆论、误导公众,不做信息标注、内容以假乱真,缺失资质、提供“伪专业”信息等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四部门发布的《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中提出,聚焦资质准入、互联网诊疗活动是否与实体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一致、诊疗活动开展、互联网处方等互联网诊疗重点环节,强化“线上医疗”监管。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整顿‘网红医生’乱象,重点是捍卫健康科普的权威性、科学性、专业性,用权威、准确、循证的科普内容进行规范性知识传播,以满足公众健康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表示。
支修益表示,整治“网红医生”乱象需多方合力织密监管网。他建议,首先,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专项文件,明确健康科普的准入标准、内容规范和责任划分,将现有科普专家认证制度落到实处——让有资质、有能力的专家走到台前,对违规者建立“黑名单”制度。其次,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需强化监管职责,建议医生开展科普活动必须经单位审核备案,一旦出现违规,所属机构应及时叫停并追责。
“对跨专业科普、虚假宣传等行为,卫生健康部门应联合市场监管、工商、网信等部门形成执法合力,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支修益表示。
健康科普究竟该如何做?刘梅林建议,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建立科普内容溯源、多方协同的规范传播体系。社交媒体平台须建立严格的医疗健康类内容专家审核机制,对发布者资质进行认证,确保信息的可信度、权威性和可追溯性;对存疑内容进行标注或限流,显著标识广告和利益关联;对传播虚假医学信息的平台实施高额罚款。
刘梅林还建议,医疗机构应鼓励和支持专业医生,利用规范渠道(如官方平台、权威媒体)参与科普创作,提供资源支持,加强质量把关。在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中融入科学传播能力的培训,让医生把专业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公众。此外,应引导公众识别可靠信源(如官方机构、权威医院、认证专家),警惕商业营销,理解医学不确定性,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不良信息误导。
在支修益看来,唯有建立“资质审核—内容监管—违规惩处”的全链条机制,才能堵住流量至上的漏洞。“唯有让科学回归核心,让行业监管和网络监管落到实处,让专业医疗工作者承担起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的责任,才能还健康科普一片清朗,真正守护公众的健康福祉。”
支修益呼吁,要让优质健康科普真正“下沉”到基层,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场景。应多开展“科普进社区”“健康进校园”等活动,组织退休专家、高级职称医师等专业医生组成科普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科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小手拉大手”等形式,让科学观念走进家庭,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科普旨在提供一般性知识和健康建议,绝不能替代专业的诊断和治疗,避免诱导公众自我诊断或排斥专业医疗意见。”刘梅林特别提醒,对于疾病防治、用药指导等内容,需反复提示咨询专业医生的重要性。介绍任何疗法、药物或健康建议,必须客观阐述其适应症、禁忌症、潜在风险和局限性,避免片面强调效果而忽视风险。针对儿童、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信息,传播需格外谨慎和精准,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也特别提醒,按照相关规定,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
刘梅林表示,医学科普规范传播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网红医生”乱象的整顿,绝非限制医学科普的发展,而是通过强化政策监管,为公众提供规范、权威、负责任的医学科普,以维护公众健康、保障医疗安全、稳定社会秩序,从而更好地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本报记者 周佳佳 谢阿愁 洪琳)
网址:“网红医生”中的“李鬼”,哪里逃! https://mxgxt.com/news/view/1590015
相关内容
鬼马毒医遇到逃跑的帝君,作为土狗我也爱看!热评丨战胜疫情魔鬼 告慰李文亮医生
抖音网红变明星的人物是哪些名字呢
肇事逃逸 能逃到哪里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网传温医大一名研究生跳楼!被杀李晟医生女儿今年22岁,也是学医的…
鬼鬼白敬亭
娱乐圈养小鬼的明星有哪些 娱乐圈养小鬼是真的吗
偶像练习生小鬼是哪里人 小鬼王琳凯个人资料背景年龄
《7人的逃脱》在哪里看?《7人的逃脱》养父母是好的吗?
看似普通医生,却拥有百万粉丝,揭秘网红医生背后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