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三碗“毒鸡汤”毁了无数的孩子,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孩子好呢?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所谓的教育鸡汤,不断地充斥着孩子的成长,但是在我看来,任何的鸡汤,一定程度上有好也有坏,要注意适度!很多家长可能从表面上觉得鸡汤很有道理,但在实际生活当中,真正做起来却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有可能没能把握好度, 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甚至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因此,对于出现的一些教育鸡汤,父母要懂得取舍!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被父母教育的很好很棒的四五岁小姑娘,待人热情,大方可爱,很懂礼貌,是家里的一块宝,拥有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所有的亲朋好友的疼爱,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一切都很和谐。
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为了让孩子去上最好的小学,于是不惜一切代价买了一套学区房,妈妈也是一位女强人,自己决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就因为这件事情,家里面爷爷奶奶,甚至孩子爸爸都有些不开心,这也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就在这时,爸爸的一位故人留学回来,刚好是在做教育这块,年轻漂亮,来拜访孩子的爷爷奶奶,久而久之,孩子的奶奶对于这位爸爸的故人甚是喜欢,甚至觉得应该把孙女交给她去教育,还因此事跟孩子妈妈吵架,导致婆媳关系恶劣,家庭失和,奶奶甚至让爸爸离婚。
于是妈妈被气走了,但这位奶奶依旧坚持把孩子带到所谓的体验班,学习班,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到最后,孩子在教育下,在各种压力下,行为越来越古怪,变得很没用礼貌,还很傲娇,觉得自己就是公主,爱发脾气,直到妈妈发现了弊端,带孩子看医生,才得知孩子得了轻微的抑郁症。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不会相信,这么大点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孩子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接触到了所谓的教育鸡汤,这些鸡汤天天告诉孩子,不要拘束,要勇敢释放自己的天性,不要太重视自己的成绩,要有个性,就这样,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便整天放飞自己,释放所谓的天性,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再加上父母之间不断的争吵,家庭关系的不和睦,使小孩子心里面有了阴影,才导致孩子出现了抑郁症。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折射出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很多父母都相信哪些所谓的教育鸡汤,而不是自我教育,值得庆幸的是,最后,孩子的妈妈一心一意的陪伴,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孩子最终治愈,这种爱和血浓于水的关系不是那位漂亮的教育家所能代替的,奶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包括孩子的爸爸,都通过这件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此可以看出,教育是要从心出发,而不是一味的去学习所谓的教育鸡汤。
下面是李玫瑾教授就给大家揭露了现在社会上的三碗“教育鸡汤”,不仅不会帮助到孩子,然而是在害孩子,希望和各位家长共勉。
1.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
很多家长在听完这类型的鸡汤教育后,就像故事里面的奶奶一样,听着所谓的教育家独特的教育方式,于是开始让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结果导致孩子因为心智的不成熟,放飞自我,缺乏引导和教育,使孩子形成了很多错误的思想观念,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变得蛮横无理。在我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虽然需要释放天性,父母也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成长,但是,凡事都要有限度,父母还是要正确的引导孩子。
2.佛系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系教育在现在的社会中十分火热,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经常只会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还经常对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所以很多父母从来都不过问孩子的成绩,也不过问孩子的其他方面,这使孩子无人问津,时间久了,没有正确的引领,孩子可能会有一些不良习惯。
3.个人成就和学历无关
现在的社会,大学生遍地都是,但是很多的大学生却依旧找不到工作,因为好的用人单位,学历是一块敲门砖,这时学历便是找到工作的必要条件,而很多父母正是听到所谓的 “教育鸡汤”,告诉孩子,学历是次要的东西,从而是孩子荒废。而真正意义上,只要父母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结果,不要盲目的从众,要时刻给孩子正确的引领。
家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家长在面对时下的各种鸡汤,要守住自己的内心,屏蔽那些不切实际的“毒”鸡汤!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网址:李玫瑾教授:三碗“毒鸡汤”毁了无数的孩子,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06746
相关内容
李玫瑾教授女儿数学曾考15分?家有“学渣”没事,家长引导是关键李玫瑾教授:这4件事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力,超过了家境和智商
家庭教育|李玫瑾:怎样养出一个快乐温暖的孩子?(18岁前各阶段重点)
《圆桌派》李玫瑾教授:孩子青春期叛逆?与父母有很大关系
李玫瑾教授:情商越高的妈妈,越会发脾气,孩子越优秀
宁姐姐家长课堂|李玫瑾:怎样养出一个快乐温暖的孩子?(18岁前各阶段重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成长不可人为用力过度 最好的养育是“适合”
李玫瑾:如何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如何找到靠谱的另一半?犯罪心理学家,大学教授李玫瑾的三大建议
李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