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品析》六十三回(中):花签和人物个性、命运解——钗黛

发布时间:2025-05-06 09:46

《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二)

上一篇文章已经说了这部小说从头至尾,几处最显著的人物命运和性格特征的隐喻和暗示。此回文章,因贾宝玉生日而众多姊妹、丫鬟聚首怡红院玩占花名的游戏,掣花签的几个人所得花名和签诗都对应着她们的性情和命运。在一次次暗示、隐喻的推进中,渐渐显露出来的无非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结局,然亦各有缘起,分别缘灭。在此便不再赘言,直入话题。

薛宝钗以五点,掣签得牡丹,题曰“艳冠群芳”,得签诗曰“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的形象特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如果只做字面意思理解,便是薛宝钗虽则冷漠无情,但实在美丽动人。如此理解显然过于浅薄。

薛宝钗虽然是一个闺阁女儿,但她学识渊博,见识非凡。其心智之成熟;胸怀之宽广,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得了的。薛宝钗的家族是皇商,经营的是钱财往来、纯世俗的事务。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薛宝钗,是一个务实的人。然而,薛家虽是商人,却也是“书香继世之家”,其家族的文化底蕴也相当深厚。薛宝钗的父亲“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

所以,薛宝钗同时具备了“通经博古”、“无书不知”的文化素养,又深悉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故与利弊得失。意识形态领域和世俗生活范畴,薛宝钗都深谙其中的道理。可谓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互促进造就了薛宝钗的学问,而非仅仅只是才情或者能力。

还有一点也很特别,就是薛宝钗的年龄。薛宝钗与袭人同庚,袭人比贾宝玉大两岁。薛宝钗比林黛玉大三岁。作者如此安排,无非就是为了说明,除了天生资质出众,父亲着力培养和早涉家族事务等条件之外,时间的积累沉淀亦是薛宝钗成就非凡学问的必要条件。薛宝钗自己也说:“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十五岁时的林黛玉也变得稳重内敛起来了。

说到薛宝钗的“无情”,使人记忆尤深的便是她对白金钏之死和尤三姐之死的态度和评论,尽显其冷漠。但我们必须承认,这冷漠的背后有的是理性。而不是不置可否的自我封固和拒绝,是理解能力缺乏,不通灵性的表现。也就是说,薛宝钗的无情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和接受;也有事不关己的自我敛藏;更是对不理性行为的蔑视;还有一种“宿命论”的超脱。而不是如泛泛之辈一时间无意识地被代入感控摄,不由自主地同情心泛滥。既于事无补,又自我消耗。

然而,真正能体现薛宝钗“无情”的,却是第二十二回,她对《寄生草》词的极为欣赏。那一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洒脱,包含着对世俗生活的轻蔑,对自我认知的信心。流露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满不在乎;和“淡极始知花更艳”的遗世独立。所以,她的八面玲珑,很多时候都是虚应世故而已。这种“冷”,是意识形态上的否定态度造就的超然物外。只有到了这种境界,薛宝钗才当得起“山中高士”的称号!

到此,“无情”两个字用在薛宝钗身上应如何理解,也就可以说个大概了。薛宝钗虽是闺阁千金,但绝不可作小儿女看。她身上没有儿女情长,她是一个冷静的智者。对人性的洞悉;对世事的透彻,使她能深广博大,而又能举重若轻,不露声色。薛宝钗外貌出众,智慧无双,这样一个人自然魅力无穷。

但说到底,尽管薛宝钗藏愚守拙,自外于人,但她终究是脱胎于世俗生活的,所以她还是不能做到对自己全然无情。因此,她也会动怒,也会哭泣,也有争竞之心——她需要“冷香丸”来安稳自己仍然会有动荡的内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不像全然脱离世俗的“世外仙姝寂寞林”——林黛玉。

林黛玉以六点,掣签得芙蓉,题曰“风露清愁”,得签诗曰“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的形象特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她是生来病弱,独得父母珍爱。无奈幼年丧母,少长时又失怙,客居荣国府内。心性上的高傲、敏感和寄人篱下的孤独、无奈,在她的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一直煎熬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的签诗重点在于“自嗟”两字!

这“自嗟”两字可以理解为自省、自觉而至于自我了悟的一个过程。林黛玉的一生都在自我和环境的不相协调中不停心战,渐渐求得自我和解(所以,续书写林黛玉含恨而终或者是可以商榷的)。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是通过对她言行和思想变化现象的描绘,展示了她的心理成长过程的。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安排她比薛宝钗小了三岁,给她的成长预留了空间!

林黛玉的家庭背景可谓清贵,除了世袭列侯的家世,主要她父亲是个读书人,母亲是贾府千金,而且林府人口稀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简单。这给林黛玉提供了宽松的成长环境,加上她与生俱来娇弱敏感,以及坦率、热情、冲动的禀赋,造就了她与世隔绝、清贵高傲的自我意识。这一点,在她进入荣国府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等级森严、人际关系复杂的大家庭时所表现出来的谨小慎微,却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中体现出来。她的一生都没有能够真正地融入人群。

林黛玉才情上的超逸绝尘;思想上的高迈深邃,和在贾府中作为客居的外人的身份,使得她无法与一般的人们进行交流沟通,形成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心灵上的疏离。贾宝玉虽然理解她、欣赏她、爱护她,但男女之分、主客之别,社会和家庭给予他们的关怀,施加其身的要求都大相径庭,因而他们的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之间其实有着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她感到深入骨髓的孤独,而父母双亡、无家可归的处境加深了她的这种情绪,形成了她自怨自艾,自怜自失的日常情态。及至后来她与贾宝玉之间的隐秘感情,更使得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对自我命运的不可掌控,增加了她前途未卜、世事难料的无助。

林黛玉在荣国府的生活,随着年龄渐长,从一开始的任性反抗,到后来的自我收敛和无奈退让,到最后的绝望放弃,有着曲折隐秘的心理过程。她的心理体验,也是从开始以痛苦为主,到后来以无助为主,到最后只剩下愁苦为主。这一点可以从她前期的《葬花吟》,呼号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后来的《秋窗风雨夕》,无力询问“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到最后的《桃花行》,只剩下人已逝去后“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等诗歌中有所表现。

芙蓉花给人以娇弱容易破碎的感觉,正如林黛玉脆弱的生命一样。但林黛玉的这种脆弱是她所独有的,这是因为无论她的内心,还是她的身体都过于精致。如此精巧的存在,自然稀有且不可持久。作者给她短暂一生的描述,给读者展示了一个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灵魂内心成长的孤独和痛苦。正是林黛玉自身的特殊,才有了她这般命运的安排。这就是所谓的“莫怨东风当自嗟。”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叹而服,怜而爱。薛宝钗一出场,就是一个成熟的完整的人(那是现有价值观之下因循的最高人格);林黛玉却一直都在有限的时空中追寻自我,终其一生在失望中发现自我(这一点与贾宝玉不谋而合)。钗黛是作者笔下两位无与伦比的艺术形象。两个人的个性表现虽完全不同,但其各自的人格魅力都直指“人”的最高境界。

网址:《红楼梦品析》六十三回(中):花签和人物个性、命运解——钗黛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08272

相关内容

陈文新解析《红楼梦》,黛玉和宝钗对应的是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她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首,却主动嫁给贾雨村,令人费解!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玉带林中挂”,预示林黛玉怎样的命运?
浅析《红楼梦》中人物居住环境和人物性格品行的关联
漫说红楼梦中人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爱恨绵绵无绝期:《红楼梦》里的戏,人物命运纠葛的草蛇灰线
红楼梦里唯一的青楼女子,一支曲子唱出了宝黛钗三人的真实关系
“国学经典课堂”再迎卫佳副教授|品读《红楼梦》人物图谱
妙玉在《红楼梦》中很少出场,为什么排在金陵十二钗第六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