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见性的三种层次,见性之后就是保任

发布时间:2025-05-06 11:17

学佛的入门就从明心见性开始,禅宗五祖说:不见本心,学法无益。明心就是解悟,知道了佛经所讲的真实意思;见性就是证悟,亲眼所见,亲身体验还有啥可怀疑的。真正见性的人,有三种不同层次:

第一种人,他在参禅之前,所修的定力,大部分落在定境方面,他是从静坐之中,所修得的一念不生的功夫。在定中一念相应的时候,虽然也看见了佛性,但是不能够清楚分明。当他下座出定之后,不久就看不见了。这是因为功夫是静中修来的,而见性是要在动中见,所以他的功夫与见性的境界,不能相应,因此产生了下座出定后渐渐不能眼见的现象

第二种人,他已经有一念相续的动中功夫,但是力量微弱,在动中虽然能眼见佛性,但不清晰。这个状况就牵涉一则公案:陆亘大夫见南泉普愿的时候,他指着一株花。可是南泉跟他讲:“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这里讲的就是这个时节。但是自古以来,很多善知识,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没有经历、体验过这种境界,所以不能够了解。那就是说功夫做得不够的人,见性的时候,就看得不清楚,不分明。

第三种人,他从动中修得的一念相续的功夫非常强,可是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他见性的时候,会见得很真实。坏处是未见性前的明心开悟之时,如果悟的不是片段,是大悟成片,那么二六时中,时时刻刻,可以体验及照见真如的运作,也照见一切有情众生真如的运作。因此他会以为真如的运作是用,就是佛性。那就会误以为亲见这个见不可见的真如的运作就是见性。

这种现象同修之中有很多人经验过。但是这个见无所见,见不可见,仍然不是见性,而是明心的大悟。因此如果有真善知识的指点,就知道这只是大悟明心,体验真如,照见不可见的真如,而不是眼见佛性。因此善知识观察到他的因缘许可的时候,一句话点破了,他就能够眼见佛性。眼见佛性之后,才知道明心大悟境界的正受,并非见性。这时才真实地明白,眼见佛性和明心大悟的见不可见是不一样的。这种见性分明的人,他不会像明心的人,住在那种内摄的状态。

见性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从眼根、耳根和身根比较容易见。尤其是眼根和身根,特别容易见,特别容易体验。那么这一种见性,必须是眼见为凭,耳见为凭,乃至身见为凭。这见性的境界不是六根性用的感觉,不是用体会感觉,而是见。所以明心明得不真,而把妄心的感觉当作是见性,那是一种误会。

感觉六根的性用,是生来就一直在体会的,但是死后就消失了。可是佛性的眼见,是从出生以来,一直不曾看见,是具备了定力之后,加上“一念相应慧”才第一次看见,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这种奇妙的体验,能不能够体验得很强烈、很具足,那就要看你的功夫做得够不够?功夫做得不够的人,见性的时候,朦朦胧胧,就是南泉普愿禅师所讲的:“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如果功夫够,一念相应的时候,那个体验真的是奇妙得不得了。体验了这个境界,而心里面不会很踊跃、不会掉眼泪的人,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功夫根本不够,见得不分明,体验得不够具足强烈。第二种人是另一种的极端定力强得不得了。所以见性的时候,木讷寡言,完全住在那个境界里面,心是不动的,连一点波涛都没有。这是两种极端。

这个佛性不是感觉之性,不是我们一般人妄觉之性。要论感觉的性,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但是佛性不一样,是在我们具备了功夫之后,一念相应才第一次看见。绝不是感觉,绝不是感觉之性。这就好像说,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是这个佛性,他的出现,并非是我们平常所体会那个样子。虽然他是本然的存在,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见过。《大般涅架经》中,世尊开示说:醍醐是从牛奶里面提炼出来的,但是醍醐这东西,虽然不离牛奶,也不能够说牛奶就是醍醐。牛奶必须经过加工成为酪,再加工成为生酥、熟酥再提炼才成为醍醐。但是也不能够说牛奶里面没有醍醐,因为醍醐从牛奶而生。因此没有见性而解悟的人,看到《大般涅槃经》讲这个道理,则会迷迷糊糊。尚未解悟的人,可想而知,更会迷迷糊糊。

但是见了之后,这一切都明白了。它是很单纯的事情,很本然的事情。众生之所以不能眼见,就是因为烦恼。烦恼障住了,所以定力慧力不能出现。因为烦恼障住了,心就很复杂,不单纯,定力慧力出不来,所以就无法一念相应,就看不见了!所以要见佛性,必须要除烦恼,烦恼除了才能够有定力。定力出现了,一念相应了,才能够眼见佛性。

这一种眼见佛性的体验很奇妙。因为很奇妙的缘故,所以我们的心会向外去攀缘。想要时时眼见佛性的缘故,时间久了之后,定力就会渐渐地散失掉,到最后又看不见了,仍然是不见本性。如果有善知识咐嘱、交代、护持,告诉我们眼见佛性的保任——“应当要每天继续去做动中功夫,保持、增进定力,一切时中见性的时候,必须要保持内摄外缘的均衡,不要把心完全放出去。这样就能使真觉佛性,常常在眼前出现,永不退失。”在明心阶段,如果真正悟得真,悟得成片的人,他的见无所见的境界,永远不会退失掉,他的见地也永不退失。但是见性的阶段不一样,跟开悟明心不同,会随着定力的退失,而无法保任眼见佛性的境界。学禅的人,能不能眼见佛性,除了一念相应慧之外,其实是与他的定力强弱息息相关的。绝不是以六根的感觉为佛性。

见性分明之后,就应该从自己的证量而深入了义的经典,去加以思维整理。不久之后即能贯通教典,可以进入实相。进入实相的人,他虽然住于空的境界,但是他也不离一切有的境界。我们说他的境界是即相离相,空有不二。禅门里面所谓“大地无非清净身,溪声即是广长舌”。净土宗所谓的“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天台宗所谓的:“空有不二入中道。”法相唯识宗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至此已可以真正的了解,真正的明白。这种人大都是因为他一念相续的功夫很强,然后透过见山不是山的境界,长期在那个境界里面用思维观的功夫,从法而入,明心的同时也眼见佛性。定力很强的缘故,觉照真心的时候,佛性同时现前。身心明净、安住不动,在静听一切音声之中,体会真心本性的体与用。

这样觉照观察非见闻觉知的真心,以及具足见闻觉知的佛性,几十分钟以后,他才会睁开眼睛来观察自己的身心,乃至整个世界。他就亲自体验到整个身心世界,都是虚幻不实的那种状态。所以世界身心的真实感消失掉了。对于世界身心的执着,大部分都可以消除掉,因此而得到了解脱的功德受用。从此以后,就开始在历缘对境之中,修除习气,不久便获得薄贪瞋痴的境界,继而初禅就会不求自得。

以上是说明开悟乃至见性,都必须有体验,若没有体验,不能身历其境,就不是悟。如果是依教思维而得的结论,然后自己以为是开悟的话,他的心落在六根六尘或者六识之中,所以他心中会有所怀疑,不敢肯定自己是开悟了,更不敢向人承当。那就不离根尘以及六识,就免不了要永沉生死。

所以悟,必须是要有体验,亲自去证验真如是什么?真如如何运作?不但这样,证悟的时候,还要把每一个时刻之中,真如连续不断的运作当下,相对的妄心如何连续不断的运作,都要证验清楚分明。这才是真的难啊!《圆觉经》中佛讲:“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明者”,就是这个境界。明暗双双底时节,是自古以来,许多禅师们无法完全弄通的地方。所以悟要悟得深悟得通透,明暗双双,了然于胸,不容易啊!

同样地,明心要体验、证验,见性更要证验。见性如果是解悟,几乎没有功德受用。见性必须眼见为凭。因此禅修行必须体验,反对体验的人,就是没有证悟,这是绝对的事实。所以我们话又讲回来,要能够证验,就必须把动中功夫做好,看话头看得很纯熟,忆佛要忆得很好很细致,念不会遗失,才能真的眼见,才能真的开悟——证验真如明暗双双的境界,眼见佛性清楚分明。若未亲自体验证验,空有显赫的传承和丰富的佛学学问,仍旧不能了生脱死,所以证验很重要。

网址:明心见性,见性的三种层次,见性之后就是保任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09324

相关内容

国际罕见病日丨让罕见病被看见:认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再见爱人4》揭示了三种各异的女性困境
《再见爱人4》揭示了三种独特的女性挑战
《再见爱人4》:照见亲密关系中的当代女性困境
梦见和女的发生性的关系
异性相处时,常见的8种“暧昧行为”,你经历过几种?
星空夜话|《再见爱人4》:照见亲密关系中的当代女性困境
《傲慢与偏见》:内心越强大的女人,心性越沉稳
遇见明星测你的性格
梦见女朋友和别人发生性的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