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2025届雅礼第三次月考作文“互联网中的各种学”精讲

发布时间:2025-05-06 14:54

如果说到最近高考的命题趋势,其中一个显著的方向便是考查一个古老概念在时代语境下的新解,如“疫情下的距离与联系”“学习今说”“互联网时代问题的多与少”,这种作文,普遍被我称为“新瓶装旧酒”型作文,考查的是学生在新时代下对旧概念的分析、思辨、批判、创新的能力,而我们很多省份的模考题,一向以高考马首是瞻,因此也会纷纷跟进,就比如刚刚考完的2025届雅礼第三次月考作文“互联网中的各种学”,我们来看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解释为“学问”,也可指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高中学科中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研究《红楼梦》的学说被称为“红学”。

在当代互联网语境下,“学”涉及明星、网红、电视剧、综艺等内容。比如,对《甄嬛传》的细节进行多重解读和二次创作,形成了“甄学”。很多人可能连一集电视剧都没有完整看过,但通过“甄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关注《甄嬛传》,一些人也称从中“涨了知识”。古有百家争鸣,今有百“学”争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题从命题上讲还是很符合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的,题目很像今年高考的新一卷作文的命题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即在一个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环境下,对一个旧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让“旧”的思想、概念、问题在新的语境中开出新花,就比如说这道题,材料第一段先给了一个关于“学”的概念阐释,从这个阐释中看,从传统的角度上讲,能够被称的上“学”的,都必须是“学问”,都是高大上的,需要正襟危坐,端正态度学习的系统化的知识。

但是材料第二段突然话锋一转,指出当下互联网的“学”,更多的是“明星、网红、电视剧、综艺”等内容,并且举了一个“甄学”的例子,那么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对《甄嬛传》的解读到底能不能称的上是一门“学”呢?

我认为既能也不能,说能,是因为任何伟大作品,都不是一出世就是经典的,而是有个“经典化”的过程,而这个“经典化”的过程恰恰在于粉丝对其的反复解读之上。就比如说第一段提到的《红楼梦》的例子,《红楼梦》一开始也不是经典,还数次被康熙斥责为“淫词小说”,那自然也是不能称为“学”的,恰恰是在于其粉丝对其持久的“多重解读和二次创作”,才成就了一门经典“红学”。

“红学”成立,“甄学”成不成立呢?不好说,因为互联网上的“学”,往往是一阵风,有可能就是网友的一场造梗狂欢罢了,到底其作品底蕴够不够撑起一门“学问”,百年之后是不是还有人研究,那得看它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了。

我个人认为或许是可以的,至少电视剧是可以的,书我不评价,电视剧是2011年拍的,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3年,13年了还是网络热梗,我觉得已经部分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而且,面对这种互联网上的“学”,首先我们不应该带着某种“精英”的自我优越感,直接将其斥之为异端。因为君不见现在文学已经凋敝成这个样子,到处都是“文学已死”的论调,我认为文学之所以会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文学的人,被固步自封在自己划分的“精英”“经典”领域之中,天天研究唐诗、宋词、《红楼梦》,却对当下社会中正在发生的很多现实的文学事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就如材料中所提的“甄学”视而不见,或者解读不能,最终变成一种美其名传承经典,实则只能靠古人混饭,嚼前人舌根的小圈子精英的自怨自艾的游戏罢了。

因此,在我们比较文学中,就有一个领域是“大众文化研究”,做的就是对当下文化的解读理解,研究的就是各种互联网上的“学”。而且这种“学”,也符合未来文学或者知识的生产方式,专业的讲叫做“超文本写作”,即把一个“经典”作品作为母本,然后粉丝们围绕着这个作品进行大量的“多重解读和二次创作”,打破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界限,让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在原作者创造的这个“宇宙”间自由发声,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漫威宇宙”呀,“金庸宇宙”呀,都是这种模式的文学生产,简言之,凡有粉丝,自有宇宙。

而且,这种知识生产,古已有之,与我们中国的“注经”传统一脉相承,我国古代的“疏、笺、注、解、释、传”传统,不也是一种超文本写作嘛,不也是围绕着各种经典进行的各种“学”嘛,既然古人可以为之,今人为何不可?

所以,关于互联网兴起的各种“学”,我觉得没必要上来就一棍子打死,但是也没有必要就将其捧上神坛,特别是很多解读都是过度解读,甄嬛吃个橘子都能解读出七个心眼、八种阴谋,动不动就是权谋斗法,高手过招,看完细思极恐,寒毛倒立,这也大可不必,说到底不过是一个电视剧,粉丝热情再高,也没必要把《甄嬛传》解读成保罗宇宙万象的世间第一奇剧,更何况很多所谓“甄学”不过是无聊玩梗,梗来梗去无非是生活过于空虚无聊,粉丝鹦鹉学舌,反复嚼舌根罢了。(我觉得部分红学也是这样,也是过度解读,只是由于《红楼梦》被经典化以后,红学变成了很多人吃饭的家伙,大家抱团取暖,心照不宣地故意故弄玄虚罢了)

至于那些明星、网红、综艺衍生出来的各种“学”,如最近模仿黄晓明女友搞的“珂学”,再见爱人上麦琳走红后搞出来的“麦学”,我觉得就更加“大可不必”了,给这些加个“学”字,本身就带有自我调侃式的后现代打破雅俗界限的文化倾向,讽刺之情本身就溢于言表,就是网络上大家的一阵跟风罢了,但是,这种网络跟风,也不一定完全是民间的自发自愿,或许其中也有媒体在背后推波助澜带节奏,加个“学”字,了解真相的人觉得是讽刺,不了解真相的人,反而可能觉得是一种褒奖呢。毕竟,“黑”到深处自然“粉”了嘛。

总之,古代的百家争鸣或许是思维的碰撞,而如今的百“学”争鸣可能更多的是一地鸡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回不到百家争鸣的时代了,在这个互联网一切都娱乐化、狂欢化的语境之下,与其抱着阳春白雪在学院中饿死,不如脱掉长衫,放下身段去主动拥抱互联网,毕竟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和手段,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有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加入进来之后,或许就能改变目前百“学”的玩梗属性,说不定就能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经典”呢?

网址:作文指导:2025届雅礼第三次月考作文“互联网中的各种学”精讲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12584

相关内容

金秋时节的文学盛宴: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启幕
2022届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2作文”才如利剑,德如良玉”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评讲课件.pptx
2020高考时评文写作指导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演讲稿“袁隆平VS流量明星”写作指导及佳作展示.docx
中考语文满分作文:青春与成长类(写作指导+范文10篇)
文学演讲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电视pk互联网,文化明星哪届强?
强国之问作文写作的指导例文.ppt
近5万部作品书写时代生活,第八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落幕
余华的大师课:在珠海畅谈高校文学教育,通过精读小说讲写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