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心理学】“爱明星比爱父母重要”引发惨案:极端偶像崇拜中的人物心理
【本文摘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黄宇婷、王雨昕小组《爱的心理学》通选课程期末作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请联系作者。】
这是一个悲惨的真实案例:
2014年6月12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宣判杀女案。因沉迷追星的女儿一句“我爱明星比爱父母重要”,一向对女儿疼爱有加的父亲在争吵中挥刀将女儿砍死。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2日对这起案件做出一审判决,因获得家人谅解,行凶者李某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
2013年11月8日早8点,李进全在丰台区家中,因琐事与女儿发生争吵。争吵中,李进全持菜刀砍击女儿头面部数下,致女儿死亡。后李进全用菜刀割手腕自杀未遂并电话报警投案。
李进全小学文化,来京后与一位精神有残疾的女子结婚并生下了女儿。女儿上初中后开始沉迷网络和追星,父女关系开始恶化。李进全供述称,事发当天早上,女儿因找不到铅笔刀就发脾气不想上学,他和女儿为此发生冲突。女儿将文具和手机摔在地上,想到女儿过去砸坏了4部手机和一台电脑,李进全气得扇了她一巴掌,父女俩争吵得更激烈了。李进全教育女儿不要只知道追星,明星再好也没有父母好,这样会影响学习。但女儿却回嘴说,“我就爱明星,比爱父母强,明星就是比你们好。”李进全进厨房拿出菜刀想吓唬女儿,女儿用拳头狠狠地捶了他几下,又一次强调:“明星就是比你们做父母的好!”失去理智的李进全疯狂地砍了过去。
女儿:极致的青少年偶像崇拜毁了她
青少年是从儿童过渡到成人的十分特殊的发展阶段,其心理活动的方式及内容既区别于儿童又有别成人,他们在认知、感官、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特殊变化,因此出现了一些较为特殊的心理活动及方式;亲子冲突、自尊下降、情绪波动、叛逆行为、从众心理、暴力冲动等等成为了青少年普遍有的心理现象。现如今的青少年们在刚刚从迷茫混沌的状态中走出来的时候,需要通过对某些成年或者同龄人中的偶像人物的认同以确认自身价值所在。
因此,追星可以说是广大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定存在的一种阶段性行为,本质上反映的是青少年在自我蜕变中所需的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不可能进行真正的社会活动,模仿和认同的对象主要就依赖于大众媒体的导向,韩剧的明星们恰恰都是二十岁冒头,活力四射,正好符合孩子们心理模仿和投射的需要。案例中小南说的“明星就是比你们父母好”这句让父亲很痛心的话,背后就是上述心理动力的驱使,其心理意义是“我将要做那样的人、我要过那样的生活”。小南追星的一系列的行为是符合这个时期她的心理需要的。可以这样说,崇拜偶像只是榜样学习的一种延伸,没有偶像的生活甚至可以算是不完整的人生。
心理学认为,崇拜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现象,它源自于人类对大自然不可知力(即神明)的敬畏与崇拜。然而随着“人格化神”的出现,人类的崇拜心理于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偶像崇拜开始成为人类自我心理意识的产物,成为一种伴随意识觉醒和认知,而发展出现的观念形态。它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体验,并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在心理机制上,它时常表现为情感失控、情绪狂热、缺乏正常的独立自主精神,片面强调个体的作用并加以神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偶像崇拜是个人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一种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地强化或理想化了。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冲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诸如偶像这类较远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则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
而偶像崇拜到了极致,往往会走向沉沦,尤其是对于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它可导致青少年因过分神化和迷恋某对象而出现浪漫幻想、高消费、低自我信念、虚荣满足和自我迷茫等不良现象。它还可使青少年产生某种超现实的自我情感体验,排斥现实生活内容,迷恋或向往远离现实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严重的甚至无限激化家庭矛盾,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过错。
在小南的故事中,尽管悲剧的产生是由各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小南对于偶像极端沉迷的行为无疑成为她与父亲一次又一次矛盾激化的最大推手。对偶像极致的追捧使得她在叛逆扭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视父亲的珍爱与忍耐,最终一步一步走向不可挽回的局面。
报道中介绍了小南的家庭背景,没有受过教育且童年没有过完整家庭的父亲,有精神病的母亲,从广西农村到北京大都市的苦苦扎根……尽管父亲为补偿孩子缺少的“母爱”,十分珍视小南,却一次又一次被小南的沉迷与叛逆伤透了心,心灵上的受创最后造成了激情杀人,这是何等的可悲。
除此之外还有数不尽的真实案例:2005年12月,周杰伦的歌迷周枫从湖南追到上海、北京,直到广州,期间住过20多个救助站,再将救助站的微薄资助积攒起来购买偶像的演唱会门票。当周杰伦在广州演唱会声称两年之内不会再开演唱会时,感觉万念俱灰的周枫在看台上一口气服下了30粒安眠药,幸被救回。
http://s13/mw690/002Q7JwJzy782sTYGRK3c&6902007年,甘肃女孩杨丽娟因痴迷刘德华,不仅令家庭倾尽所有,而且最终导致其父自杀身亡;
总之,偶像崇拜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青少年在自我成长中所需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过于追求这份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则会演化成极端的偶像崇拜行为,导致青少年过渡阶段所有的不良心理变化被无限扩大化,甚至如小南事件一样严重激化亲子矛盾最终酿成苦果。
父亲:原生家庭的不完整导致了悲剧
从《法制晚报》2014年3月21日的报道,我们可以得知,此次追星悲剧的主人公之一、父亲李进全,其身世命运也相当坎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石头镇的一个略显贫穷的村子里,李进全度过了他不完整的童年:1岁时父亲就不在了,13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对他来说,拥有一个完整的家,是他可望不可求的愿望。1998年,26岁的李进全与妻子吴红结婚,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属三级残疾。两年后,女儿小南出生。在邻居的眼里,李进全是一个老实内向的人,随和勤快。而女儿小南反而比较任性、不尊重父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家庭结构裂变则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从父亲李进全的角度来说,他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对李进全的依恋类型形成、性格形成和他成为父亲后对女儿采取的教育手段有着重大的影响,也与他和女儿之间发生的追星悲剧不无关系。
1岁时李进全便失去父亲,他是在丧偶式单亲家庭长大的。童年中“父亲”角色缺失,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使李进全的性格中缺少了男性的威严和气概,具体表现为他成年后的性格为“老实内向”,“非常勤快,在家里洗衣做饭”,具有勤劳善良的农村女性的某些性格品质。
处在丧偶式单亲家庭中的子女,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弱,通常表现为承受力的脆弱性和对在世的父母一方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当母亲在李进全13岁时也不幸去世,这样的打击肯定给其心理上带来难以磨灭的震荡和创伤。家庭结构的突变导致了李进全在认知、交往和心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都暴露在在他与女儿的相处过程中。
http://s10/mw690/002Q7JwJzy782t7j3QJ89&690
(一)回避型人格积压了怒火
李进全的邻居们称,李进全居住在此已久,为人不算冷漠,每次见面李进全都会和他们打招呼,但是平时几乎没怎么说过话,甚至不知道李进全的具体姓名。可见平日与邻居的交往中,李进全几乎没有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结交朋友的意愿。李进全双亲在他尚未成年时便离他而去,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要存活下去,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而作为一个缺少父亲保护、缺少父亲榜样的孩子,李进全选择了沉默、回避来保护自己。
可以说,他的原生家庭情况影响了他回避型人格的形成。这一性格很可能导致李进全在教育女儿遇到问题时,羞于向他人求助、也羞于坦白自己的内心,每次都将自己的怒火压在心里,没有宣泄的渠道,最终导致了情绪的大爆发,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渴望美好家庭而产生了教育焦虑
李进全13岁便成为孤儿,从此孤身一人打拼,直到26岁与妻子组成家庭,才勉强在北京站稳脚跟。家庭的不完整使他对美好的家庭生活产生了憧憬和期望。因此,女儿的降生对李进全来说是莫大的满足和喜悦。而李进全妻子身患疾病,无法完整扮演好“母亲”这一角色,因此单亲家庭出生的李进全对女儿疼爱有加。但是这样的高期待、高满足,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很容易带来高要求和焦虑感。只有小学学历,自幼丧亲的李进全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缺乏指导和借鉴,容易简单粗暴,而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又很容易焦虑(担心失去家庭的美好)。而这样的焦虑感会影响女儿对父母的感情,使女儿感到压力,从而更加迷恋远方的偶像。
事件发生后,从李进全的叙述中可以发现,这些年他和女儿在追星问题上发生的争执,其解决办法为“又气又怜,除了一次次的争吵,拿女儿一点办法也没有”。小南的表现“一次次挑战着李进全的极限”。这个极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应该是李进全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期待一次次落空的接受极限。我们猜想童年“丧亲”的经历使李进全将“父母”放在第一位,即他童年时期常有“如果能有父母该有多好啊”这样的想法,潜移默化中李进全将“父母”置于至高无上无人能比的地位。他认为小南父母双全,应该幸福,但是当小南喊出“明星比父母好”这句话时,李进全发现女儿的价值观与自己的想法有强烈的冲突,家庭美满的希望再一次落空,从而导致了父亲情绪的大爆发。
http://s14/mw690/002Q7JwJzy782t8PUPr1d&690
以上两个原因,是父亲李进全的原生家庭对这起悲剧产生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在青少年追星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中,父母的性格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决不可一概而论,在各种追星悲剧中只批评青少年的狂热,批评偶像,而不反省父母的问题。
综上所述,少女痴迷追星,是其婴儿依恋向成人依恋的过渡过程中没有收到正确引导、家庭矛盾突出、家长缺少正确教育方法等等问题的集中体现。而悲剧的发生,则是父女两人各自的原生家庭的问题交缠、冲突而导致的。
结语
在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渐渐突出的今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应该学会好好沟通,引导孩子正确追星。首先要有对“追星”有正确的认识,每个人都是从青少年过来的,对美好的偶像有崇拜之情是很正常的事,家长不必焦虑,造成对子女的压力;而子女也应该认识到偶像只能作为生活中的榜样,而更重要的是自己眼下的生活,避免沉迷于偶像崇拜无法自拔。其次,家长双方可以对这类话题多多交流,在交流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对明星的看法,孩子可以学习家长处理偶像与生活的方法,还可以增加双方的共同话题,把这一棘手的青春期问题转变为父母子女关系的润滑剂。在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沟通基础上,那些对待孩子一贯表现为“控制型”、“严厉型”或者“放纵型”的父母,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子女双方认真沟通,彼此努力,而不是将一切矛盾点归咎到“子女爱偶像”和“父母恨偶像”的无休止争执中;媒体大众在公众舆论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偶像;偶像作为青少年榜样加以好好引导,只有各方各面都一同努力,关爱青少年,才能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避免各种各样偶像崇拜事件的发生。
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等译,三联书店,1987。
F·福尔达姆,《荣格心理学导论》[M], 刘韵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2。
陈晓芳.,《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李北容、宋鸽、张敏,《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1年12期。
网址:【爱的心理学】“爱明星比爱父母重要”引发惨案:极端偶像崇拜中的人物心理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23142
相关内容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分析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原因剖析.doc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剖析
追星心理学:偶像崇拜背后的真实动机
心理问题偶像崇拜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分析
为什么我们总是为爱豆疯狂?揭示偶像崇拜心理背后的秘密!
偶像崇拜
青春期女孩系列:追星背后的心理需求:父母如何理解和应对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心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