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内地流行与独立音乐:打造品质歌曲的三个要素|浪潮创作人论坛
“我们这个时代留给作品发酵的时间实在太少了”“热歌的成功模式是无法复制的”“很遗憾现在没有人会留专门的时间认真听歌了”......前不久在北京,由浪潮评委会发起,腾讯音乐主办的「浪潮创作人论坛」上,六位音乐创作者针对“华语音乐创作演变及音乐人成长路径”的主题,分享了各自的创作经历和从业者感受。
六位嘉宾分别是音乐人、填词人刘卓辉,音乐人、词曲作者陈耀川,音乐制作人、福气文化创始人闻震,词曲创作人、制作人张简君伟,音乐人、声音艺术家、建筑声学设计师李星宇,音乐唱作人刘恋。不仅横跨了港台流行音乐、内地流行乐坛以及独立音乐蓬勃发展的所有关键阶段,代表了华语乐坛发展的“老-中-青”三代人,同时无论在作词、作曲、编曲、演唱还是声音艺术的探索,几位创作者都在各自领域达到了一定的事业高度。
本次论坛的主持人为TME制作家工作室内容生产负责人张畅,与六位音乐创作者一起,从金曲创作、制作与宣发变迁以及应对之策展开了热烈谈论。以下内容为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根据现场论坛速记整理的观点要点,供创作者和从业者参考。
创作心态
参考金曲时代制作人模式,领先市场一点点
刘卓辉入行是在1980年代中期,从1988年开始,刘卓辉与Beyond乐队合作,创作了包括《大地》《情人》及《逝去日子》等在内的众多时代金曲,拉开了香港乐坛、乐队和粤语歌曲崛起的黄金年代。
此后,刘卓辉还为张学友、黎明、郑伊健、陈奕迅等歌手创作了众多经典之作。进入21世纪后,刘卓辉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除了继续与知名歌手合作填词之外,他还为一些新崛起的乐队如Kolor乐队及Closer等创作歌曲。
在刘卓辉看来,80年代的港乐之所以能不断产生高品质的作品,以“以制作人为主导”的创作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作环节,制作人被分配到一个歌手,便专心做这个歌手的作品,“一切音乐的开头都是基于制作人选歌和歌手去做的。”
而之所以当时的乐坛能够坚持以“制作人”为核心,刘卓辉解释很重要的原因在于——80年代唱片公司的老板或者主管,主要是60年代玩音乐出身的,他们的音乐口味影响了各个公司对歌手、乐队的选择。但是90年代后,唱片公司老板就很少是玩音乐的了,而是做市场、宣传出身,他们有另外一种音乐口味。再过一代,很多做会计的人变成了唱片公司的老板。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行业的音乐风向。
陈耀川十分认同刘卓辉的观点,在他看来90年代台湾乐坛比较幸运,制作人比较有话语权。1993年,陈耀川为吕方作曲的歌曲《多爱你一天》走红由此成名,开始受邀更多为港台明星制作唱片,其中就包括为天王刘德华创作的一系列时代金曲《忘情水》《天意》《中国人》等,也包括梅艳芳的《女人花》。
在这样的背景下,“像刘德华、梅艳芳他们是抱着来求一首好歌的心态来合作的,他们的想法就是我缺一块,我们两个结合起来,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陈耀川表示,过去做事的逻辑,“歌曲”本身是最大的。
制作人在那个时代也有比较强的使命感。陈耀川说,“我们会去想我们要给艺人什么东西,能够帮助他留下一个烙印,如果用这个心态去想这件事,相信你出手不会轻佻,会想得特别透。”
闻震也对此进行了补充,在他看来,过去那个“金曲时代”在创作心态层面和现在最大的不同即“坚持引领市场”。作为内地乐坛崛起的创作者代表,闻震的职业生涯始于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1997年,他任职新索音乐有限公司(SONY MUSIC),制作过刘欢、张杰、袁泉、金海心、张韶涵、萧亚轩等艺人的唱片,曾是“索尼三剑客”之一。此后在天娱、环球音乐担任高管,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创立了自己的音乐公司福气文化。
令人遗憾的是,市场前5年左右,很多都是投喂市场想要的东西,市场想要什么,大家就根据这个需求去做内容。在闻震看来,在唱片时代,唱片公司选择艺人和歌曲,不是了解粉丝需要什么东西,而是给予市场更多有音乐价值的东西。
因此在闻震看来,现在的制作人一定不是只具备制作一首歌的能力,而是在制作歌曲的基础能力之上,拥有优化整体的统筹能力,以及跳出歌曲制作能力之外,建立从宏观上了解市场的能力。闻震表示,前两项是对内的能力,第三个是对外洞察的能力,观察市场需要什么东西,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去引领市场,多给市场做一些超前一点的东西,这是创作人、制作人目前最需要的能力。
创作思路
提升对词曲品质的要求,学习做减法
尽管音乐产业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变革,但音乐创作的本质和对金曲的追求并未改变。从创作一首时代金曲的标准要求来看,创作者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和学习?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如果写十首歌,有一首歌比较流行,我觉得就算很成功了。”刘卓辉分享道,首先歌名很重要,世界上90%的歌曲都是作词人起的歌名,歌词整体是否表达了很有意思的题材也很重要。
张简君伟同样强调,创作的根本还是掌握词曲。在2000年代中后期进入音乐行业后,张简君伟参与制作过多张专辑,代表作有S.H.E的《听袁惟仁弹吉他》和王心凌的《大眠》等一大批华语金曲。考虑到华语乐坛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作为词曲创作人和制作人的身份,属于华语乐坛千禧年之后的创作者代表人物之一。
在十年前,自己创作的歌突然红了,但当时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张简君伟评价自己是一个很规律的创作者,“我会规律的写歌,会很严谨地要求词和曲,这也是我一直在唱片公司工作学到的东西。很多东西听起来缤纷亮丽,脱掉这些东西以后,最后剩下的就是词和曲,就是这首歌最根本的东西。我会花很多时间在研究词和曲的强度。”
“现在让观众耐心听完就是成功的商品”,张简君伟表示,短视频确实是改变了全世界人类聆听和观看的习惯,大家会变得没有耐心,需要在一开始15秒或者30秒内就满足听众的耳朵。在一些制作案上,他们也会相应做出一些调整,比如歌不能长,前奏也不要长,间奏也不要太长。所以现在做音乐必须多一个思考点,究竟做的是商品还是作品?如果是商品就要有商品的考量。
在流行与艺术价值之间的平衡上,陈耀川也有很多的思考,今天做流行音乐要雅俗共赏,创作者的本事就是在这个框框里面留下最有力量的东西,他一直是这个方法的受益者,做成了很多歌曲。“我不停画框框,难道现在这个方式没有最优解吗?有可能比艺术的解法更好?也不一定。”
正如陈耀川所言,词曲是歌的灵魂,歌词决定了一首歌的上限,旋律是一首歌的下限。无论一首歌的目的是商业还是其他,创作必须是诚恳的,做出来的音乐才会一直有能量。如果希望一首歌流传得久一些,歌就必须简单,也许牺牲一些时尚,因为所有的时尚都会过时。
“我写了一辈子歌,流行音乐最精髓的就是做减法,然后把留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陈耀川感叹道:“目前华语音乐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做篇幅,堆积东西,改歌也是一样,越改越大。什么时候大家开始研究做减法了,或者安于做减法,那个时候就是华语流行音乐真正迈到成熟期了。”
新时代还需要什么?
重新重视“人”的价值,打破独立与流行的壁垒
当用户的信息获取更加碎片化,注意力难以集中,这给音乐宣发带来了挑战。同时,音乐市场竞争激烈,在内卷的环境下,人的价值正在回归。
在闻震看来,热歌时代是用歌曲成就歌曲,金曲时代更多是人成就歌的逻辑。A&R对于成就金曲的意义尤为重要,人是有灵魂的,歌手没有替代意义,可以通过自媒体、节目和演出等任何宣传机会把“人和歌曲”捆绑在一起,让歌曲持续发挥价值,“人歌合一”才会产生长尾效应,有更大的版权投资价值。显然,未来,人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对此,闻震认为目前的市场受众是要先喜欢你的人,才会喜欢你的歌。“当今的A&R从业者除了挖掘歌手专业能力及规划作品外,也需要具备短视频策划能力,对于歌手自媒体表现和能力的挖掘,等同于演唱能力一般重要。”
陈耀川观察发现,现在大家不太关注热歌背后唱的人是谁,但是在他所处的年代,歌手和歌的结合度很重要,这个重要性不在于歌手是否大牌,新人就一定不好,而是唱歌的人是谁决定了一首歌的基调。
陈耀川举例道,如果《女人花》不是梅艳芳唱就不会红到现在,《忘情水》不是刘德华唱也不会引发那么巨量的声响。一首歌是为谁而写,一个人身上的特质和长处在哪些地方,都是制作人在创作之前考量的重要因素。
而已经以独立表达和独特个性为主要特点的音乐人群体则需要解决不同层面的挑战。唱作人刘恋进入音乐行业的时间相对较晚,2009年刘恋与杜凯组成爵士组合Mr. Miss,2016年才推出了首张专辑《先生小姐》,2017年,Mr. Miss凭首张专辑获“第28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演唱组合奖。2022年,刘恋以个人身份参加了《乘风破浪》第三季,2023年12月发行个人EP《别说话,只接吻》。
作为独立音乐人,刘恋把自己的从业经历比喻为“摩天大楼旁边开了一个小卖部”。在“开店”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不知道自己做出来的歌有没有人听?这种困惑类似于为小卖部进了大批货,但不知道货能不能卖出去,会不会放着就过期了?
当然出货、进货还不是最大的问题,这些年独立音乐的生存状态好了很多,消费者接触独立音乐的触点比以前更多了。刘恋无奈感叹道,独立音乐人真正的难点在于小卖部经营得还不错,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决定扩建的时候,马上会发现面临新的问题,体现在写歌上就是“纠结”,比如,考虑到流行度,要进入条条框框,不进入这个条条框框,就很难写出30秒两个高潮迭起的歌。
刘恋笑道:“实在是太难了,我发现写HIT是一件很焦急和困难的事情。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刘恋也积累了更多的创作心得,“你会看到为什么那些经典的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流行,其实很多点还是非常值得独立音乐学习的。”
李星宇也认为独立与流行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需要打破壁垒,相互补充养分、相互学习。
最早,李星宇创作的原创歌曲《雨后的咖啡》获得2006年台北大地知音全球华人原创音乐大赛冠军,在乐坛初显锋芒。2007年,李星宇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录音工程专业后,开始为多位歌手担任专辑制作人,并在音乐、动画、电影等领域展开工作。过去十多年来,李星宇作为鲸鱼马戏团的主创,发行了一系列纯音乐专辑,全网积累数亿播放量,品质也奠定了他在纯音乐领域的地位。
李星宇把独立音乐和流行音乐比喻为一片森林,要搭建一个良好生态的森林,需要最底层有肆意生长的植物(独立音乐),有供给营养的土壤,这样反过来才能滋养更上层的森林(流行音乐)不断发展,整个工业体系之间需要互相吸收营养,共同推动音乐行业的发展。
谈到未来行业还需要哪些变化能够进一步帮助好音乐生长,音乐人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环境,李星宇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版税机制上,李星宇观察到部分海外地区版税的分配不以市场比例为唯一规则,而是按照行业声量各自有一定的权重加权,比如古典、爵士、独立音乐的版税就要从流行音乐的部分抠出来。李星宇还建议道,“在分配版税和收入的时候,很多大艺人发歌当时的热度很高,很快就把蛋糕大部分给分走了,但从更小的时间维度看,他们的数据其实是在逐渐下降的,行业可能需要更多类似的思考,去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分配机制,这样能让更多独立音乐人生存下去。
除了版税分配,闻震也就音乐宣发谈到了自己的观察。闻震认为,现在互联网时代留给作品发酵的时间太少了。在上一个时代,无不例外,行业内大家都为新专辑宣发留足了发酵时间,但现在发了就好像一切都结束了。在他看来,现在音乐作品的水准并没有降低,很多好作品其实是缺乏被传播的机会。
闻震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打铁还需自身硬,作品自身强大一定有市场发声的价值,再配合一定的宣发和营销,歌曲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对于未来,闻震希望基于个人在A&R的基因和唱片公司的积累,不遗余力挖掘更多下一代的音乐人,“放长线钓大鱼”,这才是对唱片行业有意义、有贡献的事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网址:港台、内地流行与独立音乐:打造品质歌曲的三个要素|浪潮创作人论坛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24501
相关内容
内地十大金牌音乐制作人 十大内地资深音乐创作人 大陆乐坛顶级制作人是谁→买购网十大港台创作型歌手 港台十大唱作歌手 十大港台原创歌手→买购网
音乐交流打开市场新局面 探索音乐创作及打造歌手新势力
华语乐坛十大唱作人 华语音乐创作歌手排行榜 会作词作曲的歌手有哪些
华语乐坛十大男唱作人 中国乐坛创作男歌手排行榜 华语音乐创作人有哪些
内地流行乐概述,从1986到2010,内地乐坛十位优秀男唱作人
中国内地十大男唱作人 盘点内地创作型男歌手 内地音乐创作人有哪些→买购网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港台流行歌曲大全,哪一首是你的青春旋律?
流行乐坛的粤语歌曲辉煌:从谭张争霸到“四大天王”
高枫(中国著名音乐人、词曲作家、华语流行乐男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