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至27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湖南长沙举行。百名院士齐聚这场科技盛会,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成果,新时代科学家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视为成长的榜样。在此背景下,如何不断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如何弘扬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这成为主流媒体积极破题的方向。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策划的创新栏目《鲁健访谈》,就把守望“国之大者”的科学家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嘉宾邀请方向。
6月25日晚,全新一期《鲁健访谈》对话了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高能物理”是一个过于高深的话题,但王贻芳院士的一番心声道出了对话的意义。他说,大家对高能物理有很多不太了解的地方,自己有义务向大家普及他们究竟在做什么努力。
《鲁健访谈》的宣传片中有这样的表述:“开启一场朴素的对话,触摸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在人类社会前行的路途上,科技就是那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可以说,这档节目在持续走近新时代科学家的过程中,架设起了一座座打开视野、领悟新知、洞察时代的桥梁。
紧跟科技前沿脉动,积极回应公众关切
自去年1月2日起开播的《鲁健访谈》,将受访嘉宾定位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公共事务等各大领域的嘉宾阵容中,科学家是重点聚焦的群体之一。
仅以近期节目为例,节目就陆续对话了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神舟飞船首席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付巧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等在各自领域贡献卓越的“明星人物”。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鲁健访谈》中几乎每个选题都紧跟科技动态和社会热点,积极回应大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例如,去年9月24日,马延和与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科研成果,瞬时引发全球热议。究竟啥样的“空气”能变成馒头?这背后的科学道理是什么?这个研究成果的公布对人类有什么意义?马延和做客《鲁健访谈》,为大家解开这些问号。
再如,去年12月8日,中国首个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特效药获得药监局上市批准。《鲁健访谈》迅速邀请这款新冠药物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张林琦教授,直面公众关切。节目播出后,相关子话题#中国首款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背后的铁三角#、#人体约8%的基因是病毒#、#2022年有可能回归正常生活吗#、#中国首款新冠药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有效#等引发热议。
又如,今年4月20日清华大学宣布,丘成桐从哈佛大学退休,受聘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备受瞩目,而保障这一计划的清华大学求真书院也迎来成立一周年。仅仅两天后,《鲁健访谈》就播出了对话“数学大师”丘成桐的这期节目,主持人鲁健在清华大学求真学院对丘成桐进行了专访。
采访惜时如金、朴素低调的科学家并不容易,沟通过程充满了各种曲折与不确定,但《鲁健访谈》创作团队坚持认为这是必须为之的事情:“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关注中国科学家在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突破与创新,正是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为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视频剪辑 许伯洋
“科学家的气度,不能只靠道听途说”
当下,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为激励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创新生态注入接续奋斗、扬帆奋楫的强大动力,离不开对科学家精神的大力弘扬。
《鲁健访谈》将镜头对准数十年如一日远离公众视线的科学家,希望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并阐述他们身上奕奕发光的理想与信念、品德与操守,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
在对话“神舟之父”戚发轫的当期节目播出后,#戚发轫讲述儿时差点被改姓屈辱回忆#登上微博视频热搜第一,一段催人泪下的往事让无数观众理解了他那颗始终滚烫的赤子之心。1933年,戚发轫出生于日据时期的大连。他说:“儿时甚至不知自己是中国人……连姓都差点被改。”
戚发轫用自身经历告诉年轻人为何要爱国:“多少前辈抛头颅洒鲜血,换来这么好的条件。要爱国,不要忘记历史。”
作为中国天气预报事业从无到有、再到世界一流的见证者,87岁的曾庆存院士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科学”,这也正是他对科学家精神的解读。曾庆存在节目中说:“不管是什么事,只要国家需要,就一定想办法把它搞好。后来我当了所长,也会想什么对国家最有用,国家需要什么,要有创造性地走在前边。”
致力于为中国培育数学英才的数学家丘成桐认为,做第一流的学问,要走前人从未走过的大路,还要植根于自己国家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他在《鲁健访谈》中提到,当下是中国数学发展的大好时机,他希望为中国数学界培养出有气质、有文化修养的人,而这也是成为“数学大师”需要具备的条件。
长达6年的研究攻关之路上,马延和和团队锁定了30条人工合成淀粉的可能路径,经历了数百次失败,面对着各种内外压力。但在马延和看来,真正的科学家就应该去瞄准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大课题,而不是做“跟班式”的研究。“实际上,科学的突破就是一个瞬间或积累到一定点的爆发,需要耐得住寂寞。”
《鲁健访谈》主创团队表示:“科学家的气度不能只靠道听途说。”
节目用“百闻不如一谈”的直观对话,将宏观抽象的“科学家精神”以一个个朴素的愿望、一段段鲜活的往事、一句句真诚的剖白娓娓诠释出来。如此讲述,让节目因感染力而自带感召力,引领更多人从可敬可佩可爱的科学家们身上汲取前进的能量。
画风“高而不冷”,做强“信息增量”
以高端访谈节目为代表的深度叙事,在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的传播生态下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鲁健访谈》自开播以来,凭借“高而不冷”的风格打开了一片新格局。
截至6月26日10:00,节目主话题#鲁健访谈#相关内容在抖音播放量达3亿,在快手平台累计播放量5460.3万,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达6087.6万,从很多观众的留言中能够感受到他们深深的共鸣。
在不少观众眼中,这档节目兼具了锐度、深度和态度,它以第一视角下的追问、思考和收获,带领观众随着主持人鲁健的节奏,和访谈嘉宾产生真实自然的碰撞与交流,不仅容易产生共情,还总能抵达一种极为开阔的思维境界。
那些从0到1的发现背后,总有精神的力量闪耀。这个由制片人和主持人两位“70后”为核心,编导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团队,在完成每一次与中国科学家对话的“功课”时,也在追寻他们探求真理的脚步,希望在思想与心灵的靠近中看见未来。
而正如探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没有禁区,节目组在走近这些科学大家的过程中,始终带着平视的目光,不回避敏感问题,不设置提问禁区。“最好不提争议性话题,否则也许会直接拒绝采访。”创作团队在与丘成桐见面沟通采访事宜之前,有热心人士“友情提醒”。但大家的想法非常纯粹,只要拿出诚意,让采访对象了解节目立意和表达立场,应该一试。果然,敢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创作态度获得了科学家们积极的回应,也让《鲁健访谈》拥有了超乎同类节目的“信息增量”。
“科学的争论只要在科学的范畴里,就不怕争论,真理越辩越明,科学发现也往往在争论中触发灵感。”这是鲁健在采访完王贻芳院士后的感受。
王贻芳所做的研究,是以20年、30年为时间单位来计算的。总有人质疑,你们做大型对撞机有什么用?需要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值得吗?《鲁健访谈》从公众最大的“质疑点”入手,当主持人向王贻芳院士提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是王贻芳院士无比诚恳的回答。
当他答完最后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时,嘴唇微微颤抖,那是一个人在负重前行时才会不自觉产生的表情。问心无愧的坚守源于义无反顾的追求,一位科学家的风骨从细节中显露无疑。
科学家从事的研究对普通人而言确有门槛,这要求节目得用大众感同身受的视角来讲述。在对话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之前,创作团队充分了解了相关研究成果。最终,节目重点抓住3个不同国内科学团队默契合作的故事,聚焦“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有非常创新的产出”这一观点。创作团队的一个思考贯穿于这期节目始终——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囿于独善其身,而是用共同命运的眼光,关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民。
就像《鲁健访谈》所相信的,无论你曾经对某个名字多么熟悉,始终“百闻不如一谈”。跨越时空的阻隔,记录时代的脚步,节目接下来即将讲述的故事,值得观众继续期待!
来源:广电独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