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世家兴衰:它是王朝背后的力量,是皇权的阻碍或助力
对于封建王朝,很多人的理解就是一家独大,皇室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掌控天下生杀大权,然而历朝历代都会面临一个摆脱不掉的问题,那就是地方氏族影响皇权。
一些王朝的末期,地方氏族仿佛是一个土皇帝一般,在当地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朝廷压根不能插手地方事务,很多的朝代在明面上是皇室在统治天下,给人一家独大的感觉,在实际中大多数朝代,都是正在于是士夫共天下。
《正论》: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
最有意思的是,每当王朝迭代江山易主的时候,我们都能够从中看到世家的大族的身影,有时候某些世家大族会,选择在敌对双方“押宝”,以此保证自己的地位,也就有了“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的说法。
当然氏族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在千年的历史之中,很多曾经一度影响皇权的氏族,最终走向了灭亡,所以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在中国古代世家的兴衰。
世家的起源
在上古时代也就是先秦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处于奴隶制社会,只有贵族以及平民,那个时候地方很少会有大型的家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秦国率先统一了六国,在统一天下的期间,由于军工爵位制不少的平民,通过战场上获得的战功摆脱了平民身份,成为“新一代”的贵族。
然而秦国统一的时间太短,仅仅只有十四年,这些军功集团并未迎来壮大,就遭遇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先秦时期的贵族阶级,大多数都在“楚汉之争”中丧失殆尽,到了刘邦建立汉朝后,中原大地上的贵族阶级基本上迎来了大清洗,新的贵族也就此崛起,或者说在这短暂的百年时间内世家的萌芽就此诞生。
《汉书·食货志下》:“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
我们都知道,刘邦起初作为泗水亭长,是一个绝对的平民,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存在,而追随刘邦的起义军,绝大多数人出生都如同刘邦一般是普通人,这群人通过自己的厮杀在战场上获得了军功, 得到了“原始的积累”。
就例如那些跟着刘邦一起从沛县一路走过来的“老哥们”一样,他们凭借军功,该封侯的封侯,该拜相的拜相。
西汉这一朝,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足足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而正是这二百年的和平时间让世家得到萌发,特别是吕氏外戚在这段时间内是飞速的发展,早些年在吕雉存活的时候甚至凌驾于皇室老刘家之上,不过西汉早期的世家终究只是雏形,等到东汉时期,世家才真正的形成。
世家的初步形成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夺权建立新朝,各地刘姓诸侯皆揭竿而起,但是由于此时刘氏家族虽贵为皇室,但是由于政权的衰败早已今非昔比,所以汉光武帝刘秀在起兵的时候,不得已依靠河北世家大族的力量,而这也导致了在东汉在成立之后,这些世家大族成了一个“尾巴”怎么也甩不掉,以至于后期群雄割据,中央皇权衰落。
同时汉朝的举孝廉制度更是让世家霸占着上升通道,“举孝廉”推举的权利在当地的贵族世家手中掌握,地方的官员大都有世家所掌控,而这一局面就造成了一种现象,贵族阶级永远是贵族,土地兼并愈发严重,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富,世家通过兼并土地获得收益,控制着整个地区。
我国古代又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人都会存有私心,为了自己的家族后代着想,所推荐的人大都是对自己或者对家族有所帮助的人,甚至到西汉后期政权混乱的时候,有些地方世家压根演都不带演的,直接推荐自己的儿子,或者是血亲,最终就形成了一种,“子承父业”的现象,只要一人为官,不满几年全家皆是官员。
就例如东汉末年的汝南袁家就是最为显著的代表,汝南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信阳,安徽阜阳、蒙城一带,作为当地的大家族袁姓可谓是根深蒂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袁氏家族的地位在汝南地区是愈发的强盛,分支更是遍布汝南各个地区,不过最为强盛的还是袁良那一脉,即是袁绍的祖上。
《后汉书·杨彪传》:“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老袁家由父推子,子推孙的形式均做到了高官,袁良的后辈也就是儿子,孙子辈更是做到了司徒,司空位列三公,这才有了东汉末年之时,袁绍天天喊着的“四世三公”的说法,并且东汉末年的老袁家声望大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私自入京,十八路诸侯起兵勤王组成伐董联盟,袁绍之所以能够成为盟主,凭借的就是其祖上“四世三公”的声望,引得无数人追随,不然凭借袁绍当时的官职压根不会有人追随。
这还不算,袁绍还是在渤海太守之时,其就曾凭借自己家族的力量,强行压迫自己的顶头上司冀州牧韩馥,以至于州牧韩馥不得已听从袁绍的命令,而这只是地方氏族壮大带来的冰山一角,不过较为可惜的是袁绍本人却是一个“阿斗”,即使拥有整个河北作为基础,手下精兵强将无数,最终还是兵败官渡。
世家的顶峰
虽然东汉,三国时期世家大族已经初步的形成,但是尚未达到顶峰,世家对于皇室依旧保有尊重,在西晋建立之后,九品中正制成为了选拔官员的途径,这一制度基本断绝了寒门跨越阶级的可能, 上层社会基本被一些世家大族所垄断,世家门阀逐步迎来顶峰,特别是东晋八王之乱,衣冠南渡以后更是如此。
公元291年,司马家族的爆发内乱,国家内部有生力量毁于一旦,汉族被迫南迁,司马皇室中的几位南迁王爷对于皇位也是跃跃欲试,而当时尚未称帝的司马睿在几位王爷之中实力最弱威望最低,为了获得皇位司马睿与当时一同南迁的琅琊王氏,等世家大族形成合作,最终在几位世家贵族的拥簇之下司马睿登基称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琅琊王氏既然能够拥簇司马睿登基,转头过来拥簇其他皇室成员人也不是不可能,为了笼络琅琊王氏,司马睿给予了琅琊王氏巨大权利,以至于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一文一武把控朝堂。
当然,整个东晋并不只有一个琳琅王氏一个大家族,与之相对应则是陈郡谢氏,不过与琳琅王氏相比较陈郡谢氏稍逊一筹而已,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真正让其走向世家大族的地位还是源自于一场战争——淝水之战。
作为决定东晋生死的一场关键性战役,陈郡谢氏以谢安为首举全族之力进行抵抗,最终以八万大败前秦八十余万大军,为东晋延续了四十年的国祚,从此陈郡谢氏的发展便一路高歌猛进, 晋升为当时南方数一数二的“超级世家”,与琳琅王氏并称“王谢”,后世更是为其作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描述王谢两家的兴衰。
王谢两家还仅仅只是晋朝的两大世家,北方的世家则是以“五姓七望”为首,他们雄踞在北方拥有空前的权利,例如太原王氏,陇西李氏,清河崔氏等等,并且与王谢相比较“五姓七望”存在的时间更久, 对于中国的影响力更大。
就例如在隋朝的时候,隋文帝杨坚在称帝之后就想着将自己的氏族改为“五姓七望”中的弘农杨氏,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无独有偶在唐朝时期,唐文宗看上了宰相郑覃的女儿,想让其做太子妃嫁给自己的儿子,但是宰相郑覃直接回绝,一门心思地要将自己的嫁给当时崔家的九品小官,由此可见这些世家大族在当时民众心中的地位。
《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组织”在历史上的地位也不可小觑,那就是在北魏时期崛起的“关陇集团”,作为最开始的军镇,在早期的时候军镇中绝大部分都是鲜卑族,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人逐渐成了关陇集团的主力。
由于战乱频发,关陇集团的势力是越发的强大,在西魏时期受战乱的影响,国家为了抵抗外地,逐渐的采取军政合一的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关陇集团的领导人,不仅是军队的统帅,有部分还进入了国家权利核心,这也为其家族的壮大提供了权利的支持,以至于西魏,北周,隋朝以及后世的唐朝的四代开国皇帝都是出自关陇集团,或者说是他们之所以能够称帝,绝大多数都是关陇集团作为基础。
世家的没落
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在隋朝时期,多年的战争导致国内动荡不堪,世家大族虽在其中均有站队,但是有人成功就会有人失败,曾经的“五姓七望”也逐步地在历史长河之中走向衰败,或者是说在历史之中未能“押宝”成功。
世家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很大的原因就是垄断了上升通道,就例如西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都是朝廷的选举官员的一种关键途径,但最终都成为世家的垄断上层社会的工具。
《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对于历史上的皇帝而言,其必然明白世家大族的强大,将限制皇权的发展,特别是在隋末唐初的时候,北方的世家大族基本上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皇权,例如唐太宗时期,颁布的律令往往都需要顾虑关陇集团,考虑东北地区的世家大族,所以一场针对世家大族的布局也由此展开。
在隋朝的时候为了摆脱世家对于皇权带来的影响,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让天下寒门有了参政的渠道。只不过当时世家丛中的阻挠,科举制度并未得到真正的推广,直到唐朝的建立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共同努力之下, 科举制度才得以真正的推广,而这还是经过几代皇帝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削弱世家力量的过程之中,隋唐时期的皇帝们可谓是费尽力气,隋朝就是对世家保持强硬的态度削弱世家的力量,以至于失去了世家的支持,最终走向了灭亡。而唐朝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一部分出自统治者当时对于世家的态度“较为的缓和”有些类似温水煮青蛙。
毕竟作为隋朝的后继者,李唐皇室深知世家的背后的力量,在对待世家的态度也是较为的温和,以此打消世家的警惕,最终依靠推行科举考试,提拔寒门子弟,与朝堂之上的世家力量保持平衡,这才慢慢磨掉了世家尖锐的“爪牙”,让其超然的地位逐步的归于凡尘。
但是,真正让那些地位超然的世家大族真正意义上走向灭亡的,并不是科举制度,反而是一场战争,公元878年,科举屡次失败的黄巢选择了与王仙芝等人起兵,反抗大唐的统治,由于正值唐末时期,群雄割据大唐早已不复当年的风采,在战场上被黄巢打的落荒而逃。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衮数十州。
公元881年长安城被攻破,作为底层劳苦百姓的黄巢,对于哪些贵族阶级自然没有任何的好颜色,面对曾经不可一世的世家大族,黄巢是遇一个杀一个,世家大族中绝大多数都只是读书人或者说是为官的文臣,压根没有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依靠朝廷给人颜色, 但是一旦碰到乱世,或者是哪些兵匪,世家大族根本无能为力,这些世家大族在面临杀红眼的起义军,完全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等到黄巢兵败之后,整个唐朝的士族基本被屠戮殆尽,剩下的一些完全成不了气候,祖辈积攒的产业也被付之一炬,基本上是在无东山再起的可能, 再加上科举制度的盛行,底层百姓拥有了上行的通道,士族再无当初般边对官僚阶级垄断,同时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现象,那就是寒门子弟与哪些贵族阶级成了对立面,曾经世家大族阻碍皇权,独霸一方也成了过去式。
参考资料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出版
《汉书》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
《资治通鉴》
《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宋书·恩幸传序》
#长假读书清单#
网址:浅析中国古代世家兴衰:它是王朝背后的力量,是皇权的阻碍或助力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31427
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十大顶级门阀家族,你知道他们的兴衰史吗?古代王谢两大家族分别是什么背景?王谢两家是怎么没落的?
波旁王朝与拿破仑:权力斗争中的两个利益集团
光绪与慈禧:皇权与权力的较量
陈静: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
明朝皇宫的禁忌与权力游戏,事情是什么样的?
什么是豪门、世家和士族,谁是中国古代真正掌权者?看了就知道了
乾隆朝的权臣和珅:家族兴衰与子女命运
中国第一家族:历经2500多年依旧兴盛不衰,历代皇帝还曾为其守墓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