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我不要忘记点击“关注”,您的支持与分享,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
文丨汲影说
编辑丨汲影说
以《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2014-2015年度真人秀节目已经占据了国内的各大荧屏,成为了电视台和互联网视频网站的主力节目,长期占据着较高的收视率和较大的市场份额。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状呢?
笔者认为这表明该类节目中肯定包含着吸引受众观看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恰好契合了受众的收视需求,使其在“使用”该类节目中得到了物质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所以,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探析受众对该类节目的收视需求,对于帮助准确定位节目,激发节目的生命活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将以《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结合问卷和访谈内容,重点探讨受众在观看真人秀节目时的收视需求,参见下图。
在受众需求多元化的研究中,笔者采用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来作为本文研宄的理论支撑,以构建《奔跑吧兄弟》受众需求系统。按照该理论观点,受众在读书、观影、上网时往往是抱着一定的动机的,希望通过消费媒介产品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
依据丹尼斯袭奎尔等人所建构的媒介一个人相互作用的类型学,媒介功能在于以不同的方式提供属于或者针对“消遣娱乐”、“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环境监视”等需求的各种满足。笔者在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奔跑吧兄弟》相关问卷与访谈,尝试构建了该节目的受众系统。
消遗娱乐的解说感
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受众往往会疲于应对无休止的工作与应酬,需要直面众多限制自身的问题,碌碌奔忙。通过接触媒介,他们可以暂时逃避或避开例行的工作,和各类约束自身的问题,实现情绪的发泄,并暂时逃离各类对自我的约束和禁锢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的受众在使用媒体时都抱有这种动机并能获得较大的满足。
一、“心理师”的貼心服务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受众选择观看《奔跑吧兄弟》的最大需求源自于“娱乐消遣,打发时间”,即以旁观者的身份围观节目中的“跌宕起伏”。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有大部分受众表示观看该节目一般是在较为空闲的时候,或者是在生活烦躁亟待纾解情绪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抱着明确的实用目的,大多是为了放松自己,解解闷。
如小L就指出自己收看跑男(这里的跑男,即为中国受众对《奔跑吧兄弟》的简称)时并未想过要看具体的明星,一般观看该节目都是在晚上洗漱的时候,因为结束了一天的繁忙,临睡前relax下,也不用太费脑子去看,跟着剧情走就可以了;网友“W4227955”则更为直白地表示对于节目自己是“无意识的看,无意识的继续看”;
小刘在访谈中也谈及“收看这个节目主要是因为两点:一个是空闲,一个是陈赫的搞笑。”“上班累啊,下了班放松放松心情,打发打发时间。”“我忙的时候很少看,不忙了就一直看,补上缺了的。”
笔者结合问卷和访谈,发现真人秀节目的受众选择观看该类节目,其实一般是为了休闲,为了更好地打发时间,因为这正好契合了该类节目的最浅层和直接的效果——舒缓受众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受众将自己放置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他们的主要动作仅仅是看,或者愉悦自己,而并未过多地考虑参与投入,观看节目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完成一项仪式的过程,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得到真人秀节目这个“心理按摩师”的贴心服务。
二、“窥伺”明星的新奇感
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的台网热播,得益于该节目7个明星构成的固定主持人阵容和每期神秘受邀嘉宾的加盟协助拍摄所带来的明星效应,以及每期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情节游戏的设置所带来的新鲜奇特感,这一点可以从百度贴吧里各类主题帖的高频出镜率中得到佐证。
《奔跑吧兄弟》采用的是季播的形式,每季约有十多期节目,每期节目准时地在每周五的晚上与受众见面,每期节目播出前、中、后都会在其同名的百度贴吧中掀起讨论热潮,话题主要涉及固定7人班底的表现、嘉宾的表现、幕后花絮、宣传片等,甚至有受众就单期节目专门发帖集中点评偶像明星表现,或对节目中的情节游戏提出优化建议。
结合百度贴吧和访谈内容,部分受众表示自己从开始收看这个节目就是为了自己喜欢的特定的偶像明星;有些表示最初没考虑为了谁,就是冲着节目而来,一期期看了以后,发现其中的明星“有搞头,也有这么囵的时候”,转而被“受虐的”明星吸引,关注他们在节目游戏中的表现;还有些受众则表示“主要还是游戏跟身体动作搞笑,很新鲜跟以前的综艺比起来,他是室外无限移动”,“老游戏经典让我想起童年,跑得让我看得激情澎湃”。
例如,第一期的固定主持王宝强的综艺感就吸引了很多受众的关注一一网友“一生拼死”指出“宝宝(王宝强)才是金句王,演技之神啊,他吐槽郑恺的女人缘、吐槽陈赫太娘,邓超tou时的哭,哈哈,我觉得最能搞的就是他了。”网友“约翰尼¯德普”对此也予以肯定“我怎么觉得宝强才是综艺感最强的,关键属于他的笑点太独特,一般人都抢不走。”网友“卡卡科里昂”则表示“说话带着乡音,表情又傻又萌,每次看到他就笑死了。”网友“刈点水”对其表现也给予了高度肯定“特色,专有的特色!
早就说了一言一行都是笑点。继续努力!”
新的形式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奔跑吧兄弟》广受追捧的原因。在该节目的设置中,一方面,明星不再被光环笼罩,他们蜕变成了一个个平凡人,为了既定的目标而奔跑努力,过程中甚至不断“受虐”出糗,通过肢体和语言搞笑手段,竭力取悦受众,受众在一次次地大笑中收获了身心的轻松,进而得到了心理满足;
另一方面,由室内走向室外,甚至不同国家城市的奔跑,明星不单单只是荧屏上的图像,受众在生活中也能与其近距离接触,甚至有可能被巧合选中,一同协助完成游戏。
受众由以前单纯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或将自己映射到喜欢的偶像明星身上,“参与”完成任务,或线下前往节目拍摄地点,“参与”节目的拍摄制作,更有甚者,在百度贴吧中建立专门的演绎群组,不同成员演绎不同主持和嘉宾。
参考文献:
[1]菲斯克.关键概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