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白岩松说,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下一个更大的受害者。
这个残酷的预言正在慢慢成为现实。
安医生倒下了,刘学州倒下了,即便是“杭州下楼取快递女”遭遇网暴后自诉转公诉讨回公道后,依然含泪回到了故乡。
同样不能忘记的是,2021年8月风波,根据一张2018年的境外旅游照片,在敏感节点被精心放出,罗织构陷,同行恶意竞争之手,动用“黑公关”力量,一篇篇谣言炮制的“小作文”发酵成铺天盖地的“大字报”。
误导官媒和有关机构草率跟进,酿成一名当红演员三天“社死”冤案,作品下架,迄今受害者无处申诉。
这一次,轮到了潘长江,是第一个被网络暴力拉下水的老一辈知名演员。
居然是因为“直播带货”。
从业近50年,参加过数十次央视春晚,却
因为直播带货,跌落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的神坛,在大众的舆论羞辱中摔得鼻青脸肿。
潘长江这一次“失足落水”,缘起一篇媒体文章。
某媒体以一篇标题极具煽动性的文章,将
#潘长江涉嫌虚假宣传卖酒#
这一话题送上了热搜,
截至3月17日10:00,该热搜话题分发媒体目前已有114家,话题5.3亿次阅读,讨论人数2.7万。
可想而知,关于潘长江的网络暴力顺势开始,
嘲讽、折损、调侃、唾骂、两军对垒再次刷新。
这些评论,
泄私愤、上私刑、主观定罪、舆论审判,是网暴无疑。
可是,但可是,潘长江第一时间回应,
该媒体发出这一篇稿件之前,根本没有与他本人采访核实。
更惊诧的是,耸人听闻的标题,竟然是他完全没有说过的话:
他说,“我从来没有在直播中说过,我认识茅台集团的董事长,和他是几十年的好朋友”,包括“把董事长灌醉,拿到最低价”,都是媒体的胡编乱造。
潘长江坦言:“如果媒体有证据或者对事件有任何疑问,团队工作人员均可以进行答复。”
3月15日当天,茅台也回应了“潘长江直播事件”,表示不属实。
潘长江到底说没说过他认识茅台集团的董事长,灌醉他拿到定价权?
如果说过,请有关媒体拿出证据。
因为视频内没有任何关于此事的同期影像,都是编辑加字幕合成。许多所谓的证据,潘长江认为是“断章取义”。
如果没有证据,就是炮制谣言,就是栽赃陷害,潘长江不拿起法律武器,怕是挽回不了自己的清誉。
截至发稿前,相关媒体平台始终未有正面回复。
现在的媒体写批评稿,搞“舆论监督”,都不三见面了吗?
标准的采访流程,一定要与爆料者见面、与当事人见面、与上级主管机构见面。
在这一篇舆论监督的长视频里,看不见对潘长江的采访、看不见对短视频平台的采访、看不见茅台相关人士的采访、看不到对其他涉及的酒水厂商的采访。
就这么冲动地“捅出一刀”?想毁掉潘长江?还是想毁掉直播平台?还是想毁掉直播带货的生意?还是想毁掉茅台?
02
支持潘长江起诉造谣生事、扰乱社会秩序的主体机构、单位和个人。
胡泳教授在论及社交媒体乱象时,忧心忡忡地指出:
“愤怒是一种商品,羞辱是一种产业。”
在流量至上主义者的眼睛里,
“只要涉及政治性或者道德性的话题,极端的、愤怒的机器就开始发动,充满攻击性、伤害和义愤,根本不顾及基本事实。”
2021年的8月风波,
遭遇网暴社死的艺人“没违法、没失德”,是极端主义者侵入私人生活,然后栽赃陷害。
当时是“泛
zhèng zhì
构陷”。
30个谣言被800个营销号鼓噪,一一戳破后施暴者继续招摇,被误导的有关部门依然无视。事实证明,舆论解决不了舆论场乱象,只有司法介入才能跳出黑公关设计的“敏感雷区”,找到真相。
这一次潘长江遭遇的是“泛道德构陷”,引发的
mín cuì
反弹是“名人明星到底该不该直播带货”,意图引起仇富情绪,摧毁直播电商平台。
名人明星,表面上光环笼罩,实际上已经成了舆论风暴中的软柿子,是网暴中的全民沙包。
难道就任由仇官、仇富、仇星、仇一切成功人士?任由阶层分裂、国人反目为仇?
03
不能纵容网暴,不能鼓励这种从线上一直蔓延到线下的公开羞辱。
对于重大、敏感事件,尤其是突如其来的“流量”,要高度警惕。
反网暴、严打“黑公关”,应该铲除网络黑恶势力的滋生土壤,建立完善“预防(规则细化、人人平等、一键报警)、打击(平台管理手段、网络安全法规)、救助(对受害者的司法绿色通道)、善后与补偿(公开恢复受害者名誉;公示黑账号、黑公关、黑金主)。
施暴者招摇过市,受害人求告无门。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过来。
焦点事件中,一方面需要限制“意见领袖”言论边界,“法规”、“友好”、“谦抑”是基本要求,谨防为了流量裹挟
mín cuì
,纵容引战、仇恨,导致舆论导向失控;另一方面,绝不能没收受害者、弱势一方的麦克风,不能让受害者丧失申诉通道。
执法的时候,不能总想着这个名单那个名单,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爱国有生力量,绝不能选择性执法。
组织的应该归组织、司法的应该归司法、舆论的应该归舆论。舆论有质疑,点到为止。组织有调查,客观理性。司法救济越来越重要,这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根本保障,只有司法定性定论后,才可能有舆论的理性和建设性。
04
潘长江带货是原罪吗?当然不是,谁都可以带货。
真正的原罪是媒体的不实报道、是扩散的虚假信息、是传播的添油加醋、是受众随波逐流的舆论狂欢。
“不管一个人曾经做过什么坏事,如果现在他被别人造谣诬陷他没做过的事,就不能因为刻板印象而捂嘴嘲讽他。”
换句话说,即使潘长江有这样那样的缺失,在直播带货中,但是也不能拿潘长江没有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来构陷他。
同样,一个不能为自己辩解的社会更加可怕。
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曾说: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已经是一种稀缺的品质。
现在的风气是
“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想法,都是坏的、阴险的、被钱收买的。”
反智的荒唐,愚蠢得可笑。
更可怕的,则是有人刻意操控这一切。
05
随着大数据、信息流的发展,大规模挟持舆论、精准化信息传达正变得可能,群众有可能陷入“信息囚笼”,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网络黑公关的出现,让利用舆论击垮一个人变得容易。
在一些互联网恶意推动传播的事件中,施害方并非胡乱攻击,往往有详细的方案和精细的步骤。
在实施时会根据网民看热闹的心态,抓住受害方的一些最容易攻击、最容易被民众信任的点,以点带面,进而破坏企业、组织、个人的整体声誉和民众好感度。
现在的黑公关,盯准了社会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
就是与“爱国主义情结”“保守的道德意愿”有关的“泛zhèng zhì化构陷”“泛道德化攻击”。
网络黑公关会使用“爱国主义”绑架人民群众,比如攻击对方是日本企业,比如诬陷譬如张文宏、罗翔等等是汉奸走狗带路党......
他们深谙草根话语场的一般网民的神经敏感点、对某些国家与生俱来的复杂情感,把谣言上升到爱国情结和民族大义,泛
zhèng zhì
构陷的效果将立竿见影。
当“泛
zhèng zhì
构陷”变成一种商业公关攻击的手段,当“网络黑公关”成为屠宰对家而所向披靡的刽子手,当黑流量、黑产业的行为不能得到强而有力的监管,以暴制暴将成为常态。
根据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恶意推动传播现象舆情追踪与监测》的研究报告
:
90%以上的互联网恶意推动传播的事件,均为市场中的头部竞争对手在捉对厮杀。
他们在攻击某一个具体目标的时候,常常会用到八种手段。
1.造谣诽谤,混淆视听,向竞争对手“泼脏水”;
2.策划组织选题,从源头到传播无缝攻击;
3.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消息勾兑”;
4.借助社会热点的“搭便车”攻击;
5.选择竞争对手的关键时刻和特殊时间节点,进行精准打击;
6.持续爆料进行不间断打击;
7.旧闻新炒、旧闻热炒;
8.为竞争对手贴黑标签。
06
看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
利用8种手段,通过一张照片,可以成功地炮制30个、300个,甚至3000个谣言。
你发现了吗?
明星、名企已经成为了全网沙包,一旦成为舆论漩涡的中心靶点,谁都可以居高临下地痛斥和讨伐。
@于三羊开泰 对此有更深的思考:
我国的互联网监管的思维落后、技术落后,仍停留在关键词的阶段。监管当局关注的是“劣迹艺人”的道德问题,而忽视了国家安全等重大网络监管问题。
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信息战、舆论战、心理战,已经暴露了监管短板,如果只着眼于风纪,忽略重大议题,再任由境外乱华势力和“网络黑公关”勾结,后果将不堪设想!
反网暴、严打黑“黑公关”,从彻查“泛zhèng zhì构陷”“泛道德构陷”的大案、要案、积案开始,从根本上杜绝“施暴者招摇过市,受害人求告无门”的局面。
十万火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