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入股公司被高价收购 官方要求披露作价依据
明星入股公司被高价收购 官方要求披露作价依据
2016-08-02 08:49新华网评论(人参与)
须披露高额票房与公司营收关系
记者调查发现,明星入股的公司能被高价收购,离不开这些影视公司在电影票房上大玩资本游戏形成的杠杆效应。在一些影视公司被收购的预案中,随意承诺、预估票房等行为,成了收购定价的保障。这也是此次监管升级的指向之一。
深交所指出,由于票房收入并不等同于公司的营业收入,如果公司披露的公告中未明确高额票房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具体影响,可能会造成对投资者的误导。
在本次监管规则修订中,深交所不仅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高额票房与公司营业收入之间的实际关系,还要求上市公司参与制作或发行的电影上映后,要及时披露相关收入。
在电影市场,票房注水、保底发行、“票补”等资本模式推动票房虚高,广受诟病。记者在北京看到,目前正值暑期,通常影片的票价约40元,观众通过互联网购票平台可以9.9元、19.9元等低价购票,其余部分则由购票平台自掏腰包实行“票补”。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这种看似很傻的行为,实质上是把电影产品与金融产品挂钩。“拿几千万元来推高票房,就能引来资本市场炒作,增加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市值。”一位电影评论界人士说。
按照导演陈德森的统计,去年我国不少电影是不赚钱或亏损的。为什么亏损的电影仍被资本追捧?业内人士透露,这离不开所谓的“保底发行”。
据了解,“保底发行”是指在一部影片上映前,发行方按照保底合同预期的票房收益,提前向片方支付现金分成。制片方由此提前锁定了稳赚不赔的利润。
文娱产业垂直新媒体“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认为,保底发行在带给电影市场新活力的同时,逐渐衍生出诸多新问题。如与二级市场联动,利用票房抬高上市公司股价,通过基金参与放大资金杠杆等。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关信息披露要求对上市公司滥用票房宣传将起到一定遏制效果,但对于电影票房本身的乱象,以及上市公司借此绕过监管的资本游戏仍需进行深层次监管。
网址:明星入股公司被高价收购 官方要求披露作价依据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59667
相关内容
深交所强化明星证券化监管 演员入股需披露作价依据又一网红杀入A股!这家上市公司要收购“西门大嫂”,60%股权作价2.7亿!5230%增值率值不值?
引力传媒收到监管工作函 就公司股价异动相关信息披露明确监管要求
影视公司半年报:业绩承压、股价新高、明星收入也骤降
差点“收购”罗永浩的这家公司股价崩了,实控人兄弟接连获刑
五芳斋: 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
上市公司高价购买空壳明星影视公司
海亮股份: 关于回购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内容摘要
豪赌明星惨败!华谊兄弟10亿收购,如今股价跳水、机构出逃,冯小刚也栽了
联创光电收购关联资产自曝三大风险,2023—2024年度信披评级为C,标的公司财务数据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