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两位父亲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被称为“流调中最辛苦中国人”的岳某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他至少有三重不幸:儿子走失,父亲瘫痪母亲摔伤缺人照顾,他本人又感染上新冠肺炎。其中对他打击最大的是儿子一年半前走失,这改变了他的生活,他从此走上边打零工边找儿子的尤为艰辛之旅。他默默无闻,自己承受着命运带给他的一切,直到他染上病毒,流调把他的不幸展现到公众面前,很多人因为这份流调和它背后的故事而泪奔。
而主动向媒体讲述自己患有躁郁症却凭借自学成为“天才译者”儿子故事的,则是一位年迈的父亲。
两位父亲的人生大相径庭,却都在苦难面前保持了一个父亲的尊严与担当。
一个好父亲不仅是家庭的稀缺品,更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而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细胞,某种意义上当我们讨论什么是一个“好父亲”的时候,其实往往也是在反思与思考什么是一个好的社会,
好父亲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来源 | 千字文华
“卑微”的父亲: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还会夺走人的尊严
提起“好父亲”,最先浮现出来的形象,就是罗中立老师的名画《父亲》——一位操劳一生,却无法改变命运的农民,他的脸庞被岁月的刻刀雕镂出核桃般的纹理,生活的苦难也化作神情融入了他的灵魂。
这些“卑微”的父亲,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后代的身上,并尽己所能的满足孩子和家庭所需。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因此,只能牺牲自己,支撑起整个家。就像那首感人至深的歌《父亲写的散文诗》:
一个贫困年代的老父亲,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孩子母亲的离开,记录了孩子的成长,没有给他更好生活的愧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终究有一天要离开的辛酸。
这是种不用多说,一眼就能领悟的情感——
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孩子哭了一整天,闹着要吃饼干。
想一想未来,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那时的女儿一定会,美得很惊艳。
从家庭层面看,这些“卑微”的好父亲,无权无势,与孩子也少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只是单纯的“供养”,但并不妨碍他们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如山般的父爱——“他什么都给不了我,却又什么都给了我。”
但从社会层面看,这种伟大的父爱,常常是苦难岁月的产物。人因各种原因,有时候无法避免苦难,但苦难就是苦难——一边制造着伟大的父爱,同时又剥夺了父亲做为一个正常人的幸福的尊严。
苦难并不值得讴歌,更不值得追求。应该追求的,是改变制造苦难的土壤,让这些被迫“伟大”的父亲少一点,让平凡的、幸福的父亲多一些。
“强势”的父亲:以爱之名,投射自己
与“卑微”的父亲不同的,是“强势”的父亲。他们往往是世俗世界中的成功者,对孩子充满“善意”,却又“强势”的要为孩子安排一生,结果往往以悲剧收场。 他们做一个好父亲的标准是——“管孩子,是为孩子好”:从学习交友,到成家立业,不仅关心过问,甚至代为选择、决定。孩子只要按照父亲说的去做,就是一个“好儿子”。
比如,拿破仑就是这样一位父亲。
他的独子拿破仑二世,一出生就被授予“罗马王”的尊贵称号。遗憾的是,拿破仑这位一生戎马的大英雄,为了他伟大的革命理想,为了把“整个欧洲”送给孩子,却忙得从未陪伴过孩子,甚至连面都没见几次——本属政治婚姻的妻子,在儿子出生不久,就带回了自己的娘家奥地利,拿破仑本人也很快因战败被流放,与不到三岁的孩子永久分离。
即使如此,拿破仑仍早早为他的孩子规划好了人生——他在遗言里对他说:“我的儿子,应该成为一个忠诚于我在各处所赢得的胜利事业的人。”
然而,拿破仑二世孱弱的身体却不足以支撑他父亲伟大的寄托,为复制父亲的成功——参军的艰苦生涯摧毁了他的健康,小拿破仑永远都活在他父亲的影子下,他更像是父亲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的一个注脚,微不足道,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出生、死去,这就是我的故事。”
“强势”的父亲,之所以“以爱之名”将自己的事业和意志投射到孩子身上,并非因为他天生就是“暴君”,想让孩子不幸福。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他太爱孩子——不想让孩子将自己吃过的亏、受过的苦、走过的弯路,再重演一遍,也不想让自己拼搏一生的事业,流落他人手中。
这种心态,在社会层面也经常出现,甚至还形成了一种叫做“父爱主义”的算法或思想——像强势的父亲一样,将自己认为好的、对的东西,强推给别人。 但是,人的成熟,绝不只是身体上的,首先是精神上的独立;人的成功,也必须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
同样,一个成熟的社会,绝不是以强制的方式给予每个人自由——因为强制和任何美好的东西,在逻辑上就无法自洽。
最好的亲子关系:爸爸与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说好的社会,是一种基于自治、平等的契约关系,那么,一个好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也绝不可能是单向度的——不是父亲对孩子单向的物质供养,也不是父亲以爱之名的强制,而是需要爸爸与小孩共同去经营的一种双向度的关系。 在这种双向度的亲子关系中,成长是孩子份内的事,父亲需要做的,不是单向度的供养,不是为孩子设计好人生,也不是教孩子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某生活。正相反,父亲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正如《爸爸与小孩》一书的作者赵洪云在书中写道:
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关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就是一次成长,这是小孩的童年,也是爸爸的童年,孩子的成长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
书中有这样一小节:
爸爸带小孩去放风筝。
小孩问,这只风筝为什么不能飞了?
爸爸说,是风筝线断了。风的力量太大,线产生的拉力也增大。线承受不住了,所以就断了。
小孩问,是风太大的原因,对吗?
爸爸说,好像是,其实不是。是因为风筝没有独立飞翔的能力。因为依赖线,所以不能飞得更高;因为依赖风,才会被风从天上吹落。
书中还有一个故事:
与爸爸一起爬山过程中,小孩发现,山顶的塔上有根尖尖的针,于是问爸爸这是什么。
爸爸说,这叫避雷针。避雷针一端高高地暴露在空中,另一端连着金属丝,接到地下。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塔身不遭雷击。
小孩问,也是像保险丝那样,牺牲自己,保护别人吗?
爸爸说,保险丝是用自己的弱点,保护别人。所以,它只能保护一次,自己的生命就结束了。避雷针也是主动承担危险,牺牲自己,保护别人,但方式不同。因为,避雷针是用自己导电好的长处,去保护别人。所以,避雷针可以长久地保护别人。
这样的场景,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问题,每个孩子小时候也都问过。但这样的回答,还是第一次从这套书中看到。
翻遍《爸爸与小孩》三本书,几乎都是在这样真实的场景下,孩子一次次好奇的问,爸爸一次次在告诉孩子自然世界奥秘的同时,为孩子开启了一场充满人文精神的哲思之旅。
如果说父亲的天职是改造社会,那么,好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改造社会的第一步。今天,我们固然不忍看到更多“卑微但伟大”的父亲,也不愿看到更多“卓越但强势”的父亲也,但更多的场景是:
有些父母,想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分享给孩子,但每次都是一开口,就被孩子一句“在学校被老师灌了一天了,到家又要灌”怼回;
有些父母,非常认同“最伟大的教育,是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但现实却是“孩子在成长,父母在停滞,并很快成为孩子成长的天花板”;
有些父母,想和孩子做朋友,但最后发现,这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需要足够的耐心,更需要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但需要学习,还需要在和孩子交流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修炼。
而这条修炼之路,实在道阻且长。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