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風潮中的虛擬偶像不是壞事

发布时间:2025-05-09 07:45

原標題:時代風潮中的虛擬偶像不是壞事

  對每一代年輕人而言,都會有自己的偶像,偶像也會隨著時代變化層出不窮,帶有強烈的時代特點。

  虛擬偶像的出現和流行說到底還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成為一時的風潮也不足為奇。需要認清的是,虛擬偶像並不是真實的存在,過度將情感寄托在虛擬偶像身上,其后果極有可能是脫離社會,將自己的生活虛幻化。在尊重年輕人選擇的同時,也需要合理引導他們更加客觀地認識虛擬偶像。

  ---------------

  每一代年輕人都會有自己的偶像

  數字社會到來之前,曾經很多年輕人都將大幅靚麗英俊的明星海報挂在牆上,那時比較流行的話語是“夢中情人”。所謂的夢中情人假借虛幻的夢境來說明人們對完美人生伴侶的想象和刻畫,多數情況下代表的是難以實現的願望,而靚麗英俊的明星則成為年輕人最有可能看到的完美形象。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夢中情人的想象和刻畫可以借助數字音視頻技術得以實現,特別是全息影像技術的發展,虛擬人物的形象可以以三維立體影像的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

  如若有人工智能和語音識別技術的加持,對話互動都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虛擬人物更加生靈活現,夢中情人也由此變為虛擬情人。之所以用夢中情人到虛擬情人來舉個例子是想說明,人們追求美好的渴望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出新的內容和形式,現代的年輕人不需要在苦思冥想海報裡的明星偶像,可以在網絡中隨時隨地觀看到虛擬偶像的近況,還可以購買虛擬偶像的產品,與之產生“親密接觸”。

  對每一代年輕人而言,都會有自己的偶像,偶像也會隨著時代變化層出不窮,帶有強烈的時代特點。上世紀90年代青年一代的國民偶像從軍人、科學家轉向港台明星時曾經引發不少人的擔憂﹔時至今日,90年代崇拜明星的年輕人已經成為國之棟梁。隨著中國社會多元化,年輕人的偶像自然也不會像過往一樣的整齊劃一,而是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偶像類別,比如有的青年偶像是影視劇演員,有的青年偶像是體壇明星,還有的青年偶像是科技達人,等等,當然也有一部分青年把虛擬人物作為自己的偶像,也是基於自身喜好的合理化選擇。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把虛擬人物作為偶像有點奇怪,但仔細考量虛擬偶像的打造過程,便會覺得虛擬偶像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虛擬偶像吸引了更多的粉絲關注

  一些研究者把虛擬偶像的產生與二次元文化關聯起來,從一部分虛擬偶像的粉絲情況來看確實如此,但更多的虛擬偶像可謂是商家煞費苦心的高科技產品,其面對的粉絲群體也不僅是喜愛二次元的年輕人。由於各種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讓虛擬偶像擬人化程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它們不僅會唱歌跳舞,而且能夠聊天、互動,可以用不同人類表情和動作來表現它們的情緒。這使得虛擬偶像與社會生活中真人交往越來越相似,按照科技進步的趨勢,虛擬偶像遲早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社交互動的各種方式,自然也會出現在人們生活的更多領域之中。

  擬人化的虛擬偶像甚至有一些真人偶像不具備的優勢,比如比真人更加完美。日本一家3D影像公司“ModelingCafe”設計的虛擬模特IMMA不僅高度逼真,而且五官精致、皮膚細膩、身材勻稱,幾乎是按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喜愛的黃金比例所打造。與近乎完美的虛擬人物設計相比,一些時尚模特恐怕也會黯然失色,一些觀眾看到圖片之后的反應就是個真人,而非虛擬。從照片上來看,IMMA與諸多奢侈品牌有著聯系,一些新款的奢侈品牌服裝也被用作IMMA道具。這種接近完美化、高級化的虛擬偶像人物設計自然也能夠吸引更多人的關注,IMMA短短時間內在Instagram上擁有了數以十萬計的粉絲,並且“接拍”了SK-II的廣告片。

  虛擬偶像的完美化引發了許多傳統品牌的跟風,就連一直以白胡子老爺爺形象示人的肯德基,也推出了一個擁有腹肌和文身的“型男”虛擬偶像代言人。屈臣氏也推出了全新品牌代言人,一個顏值高、性格nice,會主持、會跳舞的虛擬偶像屈晨曦。毫不夸張地說,虛擬偶像屈晨曦更像是一個少女們所喜歡的“小鮮肉”,這也明確了屈臣氏所擁有客戶群體的特點——年輕女性。

  在擬人化、完美化的基礎上,虛擬偶像為了吸引更多的粉絲關注,增加粉絲的黏性,還會因人而異地打造不同虛擬偶像的人物背景、性格特點,甚至有意識地去制造一些“話題”,比如虛擬偶像曾經有什麼樣的緋聞。顯然,虛擬偶像也“繼承”了影視圈裡炒作的“惡習”,當然,這也是一些明星和網紅吸引眼球的套路。而虛擬偶像的粉絲群體對這些話題也多是津津樂道,畢竟是在虛擬空間發生的事情,都是為了提升虛擬偶像的人氣所打造的話題,各方都是心知肚明,這也體現出虛擬偶像的另外一個優勢:不會因為黑料曝光而出現人設坍塌,進而引起脫粉的情況。人設完美,這也是虛擬偶像與真人偶像相比的巨大優勢。

  虛擬偶像為什麼能夠走紅

  言及於此,恐怕仍然有很多人不能夠理解為什麼虛擬偶像能夠走紅,能夠得到年輕人的青睞。說起來道理很簡單,可以把年輕人青睞虛擬偶像的過程分為幻情、移情和共情三個階段。

  每一個年輕人都有一個內心深處的完美伴侶人設,但想要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完美伴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當部分的年輕人恐怕終其一生都難以遇到帶有完美伴侶人設的人。因而帶有想象的完美伴侶人設讓很多年輕人在關注到虛擬偶像之前都處於一個“幻情”階段,而“幻情”是因人而異的,一旦遇到人設完美且符合想象的虛擬偶像,自然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轉而“移情”到虛擬偶像身上,成為虛擬偶像的忠實粉絲。

  虛擬偶像能夠帶來的“移情”是商家巧妙地利用了粉絲需求,近乎所有的虛擬偶像都是經過精心的設計和打磨,讓它更能夠符合年輕人的喜好,更接近於年輕人心中最完美的人物形象,比如虛擬偶像的年齡、身高、體重設計都是滿足了年輕人的需求。除了外在形象,虛擬偶像所具備的技能,比如唱歌、跳舞、聲調,都是經過打磨的,甚至一些虛擬偶像可以根據粉絲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聲線和服飾,還有的將年輕人最流行的二次元或者古風音樂作為虛擬偶像的作品。這些按需定制的虛擬偶像讓粉絲獲得了更多的滿足感,也更容易引發粉絲將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形象與虛擬偶像疊加起來,產生從內心想象的人物形象到虛擬偶像人物形象的轉移,進而完成“移情”的過程。當然,如果有付費的產品,年輕人還可以掏腰包定制自己所需要的特供產品,實現個性化服務。

  “幻情”和“移情”都是集中在個體層面完成的,但一個虛擬偶像要火,必須有一個粉絲集體“共情”的階段。心理學的共情多指的是從他人立場出發考慮事情,此處的“共情”更強調聚集在同一個虛擬偶像周邊的粉絲相互交流、溝通情感,並產生共鳴的過程。畢竟虛擬偶像不是真實存在的,也不存在各種應援打黑的是是非非,虛擬偶像的粉絲聚在一起更多的是交流共同情感,以此提升群體內部的認同感,引發共鳴和共情,進而增強粉絲的黏性和擴大粉絲的規模,實現商家盈利的目的。

  比如,已經對外宣稱盈利的虛擬偶像洛天依的運營商家,除了開發虛擬偶像的周邊產品,還利用粉絲數量的優勢,與多個品牌廣告合作,包括肯德基、百雀羚、長安汽車、光明乳業等。更不要提虛擬偶像的鼻祖,誕生於2007年的初音未來,不僅有各種品牌代言、明星合作、演唱會,等等,而且有個別日本年輕人居然宣布與初音未來結婚,引發了一大票人的關注。

  更加客觀地認識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的出現和流行說到底還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與“70后”小時候把靚麗的明星海報貼在床頭有諸多相通之處,其差異在於虛擬偶像的擬人化、完美化、個性化更加符合青年人的需求,成為一時的風潮也不足為奇。尤其是虛擬偶像能夠為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了另外一種符合時代時尚型選擇,或許他們可以借助虛擬偶像逃離現實生活的壓力,轉向一個虛幻的精神寄托和獲得感,也不是一件壞事。

  但需要認清的是,虛擬偶像並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基於各種數字模擬技術和全息投影技術的程序化產品,盡管虛擬偶像的智能化程度會越來越高,與人們幻想的完美人設越來越貼合,也能夠替代一部分年輕人的情感需求,但過度將情感寄托在虛擬偶像身上,其后果極有可能是脫離社會,將自己的生活虛幻化,陷入“圈地自萌”而無法自拔的境地,因而在尊重年輕人選擇的同時,也需要合理引導他們更加客觀地認識虛擬偶像。(田豐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木勝玉、徐前)

网址:時代風潮中的虛擬偶像不是壞事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75327

相关内容

虛擬偶像成了品牌代言新寵 優勢在哪?
明星微博頻遭網絡暴力 虛擬空間圍攻同樣“傷不起”
明星虛假代言終身不得從事廣告薦証
二次元席卷時尚圈 明星們的高顏值也難任性!
李蕊:明星何時停止上演“監獄風雲”?
OKEx“切割”徐明星,維權者:和他無關你信嗎?
流量時代 追星榜單背后的數據迷思
錢江晚報:內斂徐嘉余,新晉偶像崇拜模式請跟上
粉絲為明星“買流量” “刷量”行為破壞市場競爭秩序
移動互聯時代,大熊貓是如何成為“頂流”明星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