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的追星现象.docx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的追星现象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質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消费比例逐渐降低,同时对娱乐方面的消费比例却呈逐年攀升之势。此势态在广大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青少年的追星现象不是少数,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就不能单单从个体去看待这件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青少年心理成长,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如何保持青少年的健康的成长,无疑对这个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自我表现欲、从众心理、群体心理、刻板印象、建议 追星已成为近年来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追星的历程源于粉丝对自己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粉丝对偶像的崇拜被认为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在追星过程中,通过对偶像的模仿和心理崇拜,达到心理的愉悦和价值的认同,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一、追星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欲。这与青少年所处的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有关,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反映,此时青少年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立远大理想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而偶像是他们理想自我的载体,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平衡和补偿。此外,青少年可以在追星的过程中摆脱孤独。青少年在自我意识萌芽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许多事情埋在心里,而追星能使自己感到自由和安全,精神也有了寄托。具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追求理想的自我。很多少男少女便是如此卷入“追星族”的。少男少女在最爱编织梦幻的季节里,编织着未来的理想自我的梦,并从所崇拜的“星”们身上,印证他们的梦。他们追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为勾画理想自我的形象,并使这理想的自我逐步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 第二,追求时髦。现代的生活潮流、多彩的社会风景,促使少男少女总想成为社会独特的一族,现代潮流中腾跃的浪花。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独特喜好,他们只是跟着潮流走。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 第三,崇拜心理。青少年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为英俊帅气,女的则青春活泼,外形艳丽;这些难免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在心理学上,前一种崇拜形态可谓表层性欣赏,其特点是欣赏偶像人物的特征。它还可能导致对偶像认识的“光环效应”,把偶像一切都看得尽善尽美,即使他(她)有什么缺点,也会被淡化。 (二)、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在日常生活中,参照群体、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是广泛存在的,这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儿童,成人,老人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个体在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群体暗示或提示时,会被引导做出群体要求或期待的行为,或对情境做出定反应。当一群人都处于对明星偶像的狂热崇拜之中时,青少年因其年龄较小,心理尚不成熟,阅历尚不丰富,会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会在这种境况下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融入其中。倘若不这么做,反而会与大众脱离,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的稳定,心智的成熟、教育程度的提高,从众心理的程度将会逐渐降低。 二、对于青少年追星的刻板印象 人们总是认为追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认为会耽误学习,变得堕落,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偶像之所以可以成为偶像,必有其过人之处,在成为偶像之前,也是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经历了大浪淘沙似的选拔,青少年或因颜值优,或因音乐舞蹈水平高,或个因人气场强大、风格鲜明而喜欢某一偶像,可以从其身上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坚韧的品质,比如不服输的倔强,比如舞台中央万人之前的自信等。片面的认为追星不好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只要不激进、不盲目,合理地追星是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 第二个偏见是人们对于“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误解。有的人认为科学家对于国家有莫大的贡献,却拿着微薄的薪资,鲜有人问津,而明星不从事生产,接一部电视剧却可以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报酬,走到哪里都是欢呼声一片,两者对比着实让人倍感寒心。但若着手去剖析其原因,就不难理解这种现象有它的必然性,首先,现在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无贵贱之分的,称演员、流行歌手为戏子,本身就是不合适的。其次,青少年不是不了解科学家,伟人的事迹,只是这些都比较阳春白雪,存于心中、理想中、信念中,而明星们的趣事闲事倒是可以作为茶前饭后的谈资,更具有普适性、娱乐性、话题性,因此经常出现的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与生活接触更紧密一些。最后,任何一种职业的酬劳都是市场大环境决定的,明星背后有其固定的,忠实的,庞大的粉丝经济链作为支撑。对于科学家们的报酬需要国家加以宏观调控,来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三、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 1、了解青少年心理特征,尊重青少年心理需求。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呈现出以下几点: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意志逐步确立,但还处于不很完善、不很稳定的状态之中;兴趣广泛
网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的追星现象.docx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77084
相关内容
发展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分析青少年追星的心理现象分析
青少年追星背后的心理学分析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分析
青少年追星现象的从众心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追星
人生即剧作:明星人设现象的传播心理学分析.docx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pdf
分析青少年追星的心理
追星心理分析报告.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