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家庭故事的名人」名人家庭故事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9 12:23

今天给各位分享有关家庭故事的名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名人家庭故事大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家庭教育的名人事例 2、名人因父母的爱走上了成功之路的事例 3、关于亲情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4、家和万事兴的名人故事 5、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 6、好家风的名人经典故事

关于家庭教育的名人事例

经典教育案例之一:

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让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后来他果然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经典教育案例之二: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经典教育案例之三: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带到公园玩耍。到了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下,小男孩挣脱开妈妈的手,准备自己爬上去。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并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

小男孩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开始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但最终他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的林肯。

经典教育案例之四: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譬如,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活。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弹琴、作画、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园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经典教育案例之五:

马克思非常重视通过游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他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

尽管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是挤出间隙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每当晚餐后,马克思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做纸剪的轮船,还和孩子们一起把“轮船”放在一个大盆里航行。有一次,小女儿爱琳娜正起劲地玩“航海游戏”。

父亲用手轻轻搅动盆水,水面顿时“波浪滚滚” ,小爱琳娜立即惊慌起来,担心翻船。“别慌,用力吃气,让小船顶着风浪,努力向前!” 女儿在父亲的热情鼓励下,鼓起小嘴,奋力吹气,小船果真顶着“逆浪”摇摇晃晃地继续向前航行。10岁的爱琳娜在家庭游戏的表格中填写道,她最喜欢的座右铭是:“努力向前!”         

马克思夫妇十分注意在幼年时发展儿童的智力。他们不等孩子们学会阅读就亲自把自己喜爱的《唐.吉诃德》《一千零一夜》《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剧本等古典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断,富有表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这么做,不仅丰富了家庭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从小对文学的强烈兴趣,还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名人因父母的爱走上了成功之路的事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他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

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父亲竟然丝毫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3、盖茨的父亲: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和独立思考

比尔盖茨出身于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小时候酷爱读书,兴趣广泛,学了一阵子伸缩喇叭,又钻研作家艾德格来斯格洛兹笔下的泰山和火星人的故事。七岁时,盖茨阅读整部百科全书、名人传记,比如罗斯福和拿破仑,他尽可能去探究这些皇帝的一切。

他最喜欢读的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

他喜爱谈成人作品,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他都把自己关在家中的书房里,随意阅读父亲的藏书。这些书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世界的大门,为今后他那种以观念制胜的事业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比尔盖茨回忆说,“成长期间,我的父亲总是鼓励我们广泛阅读,并且独立思考。他们会找我们讨论一切,包括从书籍到政治,每到夏天,我们一家人会北上胡德渠,与其他几家共聚一堂,举行许多竞争性比赛,例如接力赛跑、掷鸡蛋、抢旗子。

总是玩得很开心,而且让我们都了解,我们能竞争并且成功。”

4、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丹麦童话大作家安徒生,出生背景很平凡,父亲只是个穷鞋匠。他们住在富恩岛上的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

尽管如此,安徒生的父亲虽感到非常气愤,但这位父亲却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反而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

所以,安徒生的童年大多时候是和父亲一起度过的。虽然物质生活非常贫瘠,但安徒生的父亲非常注重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安徒生的家够简陋,只有一间小屋子,破凳烂床就能把这个小小的空间塞得满满的,没有留下多大的活动空间。然而父亲会将它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

父亲也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这些书本中的故事使小安徒生浮想联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橱窗里父亲雕刻的木偶,根据故事情节表演起来。

而且,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种种感性的经验,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爱迪生妈妈:重视孩子的好奇问题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只上过小学三个月就退学了。而他的成功却得益于称职母亲的良好教育。

曾在课堂上,爱迪生总爱向老师提问:

“老师,为什么会起风?““鸡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鸡?”“鱼为什么不会被淹死?”“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爱迪生的各种为什么让老师终于忍无可忍,老师将他狠狠地骂了他一顿:“真烦,混蛋,老老实实学你的算数!你是傻瓜吗?像你这样读书也是白读。

爱迪生哭着回家,爱迪生的妈妈领着孩子到学校质问那位老师,并表示此后她自己会教孩子。

爱迪生的妈妈认为活的教材遍地都是,并不强制爱迪生像老师要求的把教科书完整地默记下来,而是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乐。

当爱迪生问起妈妈孵出小鸡的疑惑时,母子俩一起查百科全书,爱迪生查蛋项,妈妈查鸟项。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爱迪生却学到了许许多多关于鸟和蛋的知识。两个人一起探讨着学校学不到的有关风、花、鱼等许许多多的知识。

爱迪生的妈妈从不给他答案,而是一起和他翻阅百科全书,和他一起思考,帮助儿子培养对学科的好奇,有这样的好奇就会不断学下去,而爱迪生的发明成就更是与此种好奇密切相关。

关于亲情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关于亲情的名人故事有:

1、徐悲鸿

1934年,徐悲鸿走出国门,举办中国近代画展。人们发现,展馆的前厅醒目地挂着一幅中国画,画名《松荫课子图》,画作作者是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

无论徐悲鸿成为多么成功的画家,多么蜚声海外,迎来的是鲜花与掌声,还是质疑和抨击,他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父亲。他的父亲的画作并不是多么完美,甚至不是那么专业,但是作为一个儿子,徐悲鸿愿意将父亲的画放在前厅,是珍惜亲情的体现。

2、李时珍

李时珍考场失利,决心学医。在古代,医生不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李时珍的父亲也希望他可以潜心读书,考取功名,可是李时珍并不擅长八股文章,却对医术十分上心。他写给父亲“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父亲终于被他感动,理解他的追求。

3、莱安纳多

莱安纳多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这一最为光辉的时刻,没有选择美丽的女明星们陪同,而是选择邀请自己的母亲。也许母亲不再年轻,不再光彩夺目,但是在一生最为荣耀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像莱安纳多一样,希望陪着自己的人是母亲,与她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4、刘恒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5、孟子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家和万事兴的名人故事

家和万事兴的名人故事:

1、重华。

据《史记》记载,舜名重华,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说是帝颛顼的后裔,但已五世为庶人,属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又十分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很早。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里,父亲心眼不好,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他们经常联合加害于舜。

但舜对父母仍不失孝子之道,对弟弟仍不失兄长之谊。多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舜在家人加害他的时候,总是巧妙脱逃,随后便又回到他们身边。舜以如此非凡的品德善待家人,名声大振。舜在家中身处逆境,同时还要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他在历山耕耘,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造陶器,在寿丘制作家用器物,还要到负夏做生意,总之,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相传,舜在30岁的时候,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承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遂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以便对他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舜不但能与二女和睦相处,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舜在历山耕耘,历山之人皆让畔;舜在雷泽打鱼,雷泽之人皆让居。他在那里劳作,那里便兴起礼让之风。他到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那里制作陶器的人们都跟着他认真操作,精益求精,从而杜绝了粗制滥造。

尧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高兴,于是便赏赐了舜许多礼品,还为他修筑了仓房。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急红了眼,于是便想害死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借舜修补仓房屋顶之机,便在下面纵火烧仓房。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才幸免于难。

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井已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企图将舜活埋在里边。多亏舜早有觉察,已在井筒旁边挖好了一条通道,才从通道逃出。对于这些加害于他的阴谋诡计,舜都不放在心上,秉持着“家和万事兴”的原则,一如既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2、卓文君和司马相如。

卓文君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长得又帅(《史记》曰:甚都),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

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为了“家和万事兴”,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3、吴启光。

在永丰县藤田镇,有一个家庭被人们誉为和睦家风代代传的典范。这个家庭的家长是73岁的退休老干部、田心村老年体协理事会会长吴启光。这家子的和睦家风,得从吴启光的父亲吴文香说起。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他没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

吴文香年轻的时候担任大队的调解主任。虽然没文化,但他心里却明镜似的。他常说,群众要安居乐业,家庭必须和睦,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稳定,人们才能过上舒心的日子。为保一方平安,吴文香只要知道谁家存在矛盾纠纷苗头,无论早晚,哪怕是正在吃饭,他都会放下筷子就往这家跑。

他深有体会地对大家说,家庭是社会的大细胞,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没有形成大的矛盾纠纷以前调解效果最好。在调解家庭纠纷的过程中,吴文香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他就从小道理入手,每每总以“一双筷子容易折断,十双筷子捆成一把就力量大”的道理教育大家讲团结、讲和谐、互相互让。

在他担任调解主任期间,调解和化解了不计其数的邻里纠纷和很多父子、婆媳、夫妻、兄弟、妯娌之间的家庭矛盾纠纷。由于吴文香主任经常用“筷子”的道理启发当事人,则被人们称之为“筷子主任”。这句话,虽然是句戏言,但也是人们对他任劳任怨工作的褒奖。

吴启光深受父亲吴文香的影响,他将父亲的品格发扬光大,将“家和万事兴”作为自己保持良好家风家教的座右铭。

吴启光在兄弟四人当中是大哥,家中也惟有他吃“国家粮”,拿工资。吴启光生育了五个儿子,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但是,他还是时不时的从有限的几十块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接济几个家境贫困在家务农的弟弟。

受接济的次数多了,弟弟、弟媳过意不去,每每总是不肯接受。他就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我们是亲兄弟,你们生活暂时遇到困难,哥哥有责任帮一把,兄弟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这也是父亲传下来的家风。

有一次,三弟吴启方的儿子突然病了,需要立即送医院救治,可是又身无分文。正在危急之际,大哥吴启光回家了,当听说小侄子病危,二话没说,就把刚领到的工资全部交给了三弟媳的手上。

正是这样的好家风,几个弟弟也千方百计出手帮衬哥哥。哥哥一家人多吃饭,又缺少劳动力,在那个年代,没有劳动力就没有了工分口粮。弟弟看到哥哥一家天天以蔬菜替代粮食充饥,也经常拿出粮食帮衬哥哥。就这样,兄弟之间你帮我,我帮你,兄弟几家演绎着互帮互助的好家风。

4、李彬。

李彬是一名教师,他们相亲相爱,真诚相处,建立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获得全国五好家庭。他们对父母孝顺、对子女以身作则,对邻里和蔼,乐于助人,他们是一个积极、文明、进取向上的家庭,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作为教师,夫妻俩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勤于钻研,全身心投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深受学生爱戴,夫妻先后十余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作为父母,他们一贯坚持言传身教,始终把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他们秉承着“家和万事兴”的原则,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创造优质的读书情境,在他们熏陶下,女儿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多次被学校授予“五星少年”“学习标兵”“服务标兵”等称号,全家也被被评为乐山师院“书香家庭”。

作为儿女,他们对待双方父母都十分尊敬和孝顺,时刻关心父母生活、健康。陪伴是最好的孝顺,周末或是节假日,只要有空,他们要么接双方父母到乐山团聚,要么带上女儿回老家看望父母,一起和老人家做饭、聊天,共享天伦之乐。

他们一家热心公益事业,主动参加各类献爱心活动和爱心捐款,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她们一家用真诚、责任、爱心、诚信谱写了一曲文明、健康的动人乐章。

5、张宜斌。

全国五好家庭,张宜斌家是乐山市犍为县舞雩乡银桥村9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张宜斌本人是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家里4口人。

虽说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全家在张宜斌这个90多岁的老人的带动下,全家人爱党、爱国、爱家乡,主动热心服务群众,关心时事,好学上进;在家风传承上,重视“立好家规,树好家风”,重视“家和万事兴”的原则,深得干部和周围群众的认可。

立家规——自立自强敢于担当。张洪是张宜斌的二儿子,和妻子罗贵云一起随父亲生活。张洪曾在某煤矿打工,一场突如其来的矿难使得他下肢瘫痪,可他没有完全依靠亲人的照顾生活,他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补贴家用。罗贵云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儿媳,不仅细心照料高龄的公公张宜斌,还要照顾丈夫张洪,十年如一日,从无怨言。家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张宜斌一家从未向组织寻求过帮助。

树新风——百年之后丧事从简,只求作伴绿水青山。张宜斌早早给后代写下了“遗书”,希望自己的身后事从简。他家附近的村道公路旁有他亲手种下的两株银杏树树苗。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两株普普通通的树苗,其中一株树苗上挂着他对子女的诀别语,这便是他选择的树葬地点。

张宜斌希望子孙后代能像银杏树一样,将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并能继续立好家规传给后代。这就是一位普通老党员不平凡的家庭故事。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

1、孟母三迁

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小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

2、曾国藩家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

3、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4、曾子杀猪

《曾子杀猪》是出自书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上的一个关于历史经典家风故事,成为言传身教的典范。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曾子的妻子有一次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当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说到只不过是开玩笑的话。曾子却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你这次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会再不信任你。说完这句话,曾子就把猪杀了。

5、诸葛亮《诫子书》

千古第一良相诸葛亮,以才智多谋著称于世。其实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他临终前曾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这封家书简练严谨,充满智慧,句句经典,堪称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诫子书》可以说是浓缩着诸葛亮一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思想,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6、陆游《放翁家训》

说起古代家风家训故事,小编想到了陆游。提起陆游,我们往往先想到的是他留给后世无数经典的诗词,抑或他的爱国情怀,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陆游在教育子女上,也颇有心得。陆游写过上百首教育子女的诗词,时常告诫子女要于国有用,于家尽责,于义无暇,于德不亏。

同时他深知,言传不如身教,他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给孩子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陆游在四十多岁时写下第一则家训,一直到八十余岁,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完成了26则《放翁家训》。他以至诚的慈父之心,谆谆教诲,传给子孙修身处世等方面的道理。

7、司马迁传承家学

司马迁来自于书香门第的史官世家。司马氏先祖自周代起即任王室史官,掌管文史、星卜、祭祀等事宜。正是祖先的荣光,造就了司马家族伟大的抱负和历史责任感。家学渊源的他,自幼受到父亲司马谈丰富文学涵养以及学术思想的熏陶。

司马谈希望儿子司马迁能够传承史官家世,并将史官视为祖业。司马迁在父亲恢宏的理想教育计划下,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基础。司马谈死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子一定不忘自己的计划。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司马迁在史学上的成就,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他的父亲司马谈;正是因为司马谈的用心栽培,司马迁才能有《史记》这样辉煌的作品。

8、纪晓岚家训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身后并未给子孙留下白银田产,却为纪氏一门传承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纪氏家训。纪晓岚阅历丰富,看透人间冷暖,对待教育子女,贵在身体力行。并且他的家教很严,体现在纪氏家训中,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四戒是: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这“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既告诉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后人应该怎么做,充满人间烟火,值得学习。这便是纪晓岚家风家训小故事。

9、梁启超教子有方

梁氏一族拥有非常优秀的家教和家风,造就出了梁启超。梁启超先生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同时,他又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家长。梁启超一生养育了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10、丰子恺教育之道

关于丰子恺好家风的小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丰子恺作为我国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有心得。他常常在生活中一些很小的细节上,言传身教,给予子女温馨的教育。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常和子女们一起玩耍,随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和小错误,而他也从孩子们的嬉戏中,得到了许多创作灵感。可以说丰子恺对于子女们的细节教育,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借鉴的。

好家风的名人经典故事

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2、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3、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xx军长和宁夏xx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xx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xx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关于有关家庭故事的名人和名人家庭故事大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网址:「有关家庭故事的名人」名人家庭故事大全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79780

相关内容

「家庭美满名人的故事」家庭生活的名人故事
【名人家庭教育成功案例】名人家庭教育故事 名人家庭教育成功案例分析
7个中外名人家庭教育故事
原创剧本《以家人之名》:李尖尖的另类家庭故事
关于家庭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一群人的故事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家庭,强烈建议改名为《小苦瓜们的故事》…
以家人之名最新预告,温暖人心的家庭情感剧即将上线,感人故事即将展开
陈晓家庭关系揭秘:明星家庭背景与亲情故事
现代都市家庭有啥好故事?
中国式家庭关系:明星的亲情故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