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一聊电影史当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常青藤——《007 詹姆斯·邦德》系列。
《007》系列电影,大多是根据英国小说家伊恩·弗莱明的原著小说改编。有意思的是,伊恩·弗莱明本身就是一名真正的英国特工,曾供职于MI6,也就是英国陆军军情6处,其职能是国防情报搜集和反恐情报搜集。MI6成立于1909年,是世界情报机构的鼻祖。现在,与美国的CIA中央情报局、前苏联的KGB(现在则改叫做FSB,俄罗斯国家联邦安全局)、以色列的摩萨德并称世界4大情报机构。
当伊恩·弗莱明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退出MI6之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并写成了他的第一部谍战小说《007:大破皇家赌场》,书中大量的香车美女以及高科技谍战装备情节,点燃了读者极大的热情,使得伊恩·弗莱明迅速成为了英国的畅销书作家。受到该书的成功激励,他在差不多20年的写作生涯之中,贡献了14部小说,其中12部都是《007》的系列小说。1962年,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007之诺博士》问世,一经上映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制片方之后便以一年一部的速度陆续开始发行新的电影,于1963年上映了《007:俄罗斯之爱》,并打算在1964年上映《金手指》。但可惜的是,伊恩·弗莱明没有等到《金手指》的上映就去世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此后,“007詹姆斯·邦德”就成为了一个电影史上最成功的IP,至今一共拍出了25部作品,其主演也更新到了第五代,平均每人承担了大约5部作品。
有细心的小伙伴可能注意到了,伊恩·弗莱明一共也只写了12部《007》,怎么会拍出了25部电影呢?这就要提到两个机构,一个是电影的制片方米高梅公司,第二个是伊恩·弗莱明基金会。米高梅电影公司大家并不陌生,那只著名的吼叫狮子片头就是他的logo,曾出品过大名鼎鼎的《猫和老鼠》系列动画片,以及不朽的名著改编电影《乱世佳人》。不过,《007系列》最早并不是米高梅的作品,而是一个叫做“联美影业”的公司,1981年并入米高梅之后,《007》这个IP就成为米高梅的另一张王牌系列。也许米高梅也是非常看重这个系列,才会在一开始打算收购联美影业。不过,重要的是,米高梅让这个系列在上世纪90年代大放异彩,成为了好莱坞谍战片的领袖。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最家喻户晓的谍战系列片。
至于伊恩·弗莱明基金会,则是在伊恩·弗莱明死后用其原著的版税建立的基金会,旨在鼓励更多的作家加入到《007》系列的创作中来。在后续的原著和剧本创作中,雷蒙德·本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他负责创作的剧本《007:末日危机》和《007:明日帝国》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使皮尔斯·布鲁斯南一跃成为了好莱坞一线男星。
《007》系列既然已经问世了25部电影,那么,音乐的制作人,同样也非常之多,我在这里,不可能一一道来,今天,我只打算做一期概括性的节目,挑选几首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给大家赏析。
其实,从《007》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诺博士》开始,就每一部电影拥有一首主题音乐,但这个系列,还有着一首主题中的主题,配合着那个几十年不变的行走转身开枪的画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第一首作品:The James Bond Theme,詹姆斯·邦德主题曲。该曲目由英国作曲家蒙蒂·诺曼为第一部《007:诺博士》写就。但当时的制片方并不是很满意他作为演奏时配器和风格上的考虑,于是在未经诺曼同意的情况下,找来了当时英国电影界最著名的作曲家和乐队指挥家约翰·巴里来重新演绎该作品。但此后,约翰·巴里就一直声称该曲目是他的作品,与蒙蒂·诺曼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版权之争,但最终,还是以蒙蒂·诺曼获胜告终。不过,我们也不能就此否定约翰·巴里的贡献,因为,一首曲子的旋律固然很重要,但如何配器以及如何演绎也是不可或缺的。旋律就像是一副骨架,是一首曲子的核心支撑,但配器和演绎则是血肉,二者缺一不可,骨架有了血肉之后,方可成活,也才有了灵魂。
况且,在此之后,约翰·巴里一发不可收拾,为之后的《007》系列作品,谱写了更多的主题音乐,包括了《俄罗斯之爱》、《金手指》在内的共12部影片的主题音乐和原声音乐,可谓是居功至伟。
说回到这首有争议的主题曲,全曲是一首回环式的爵士风格作品。大量采用管乐来突出主旋律,沙锤、摇铃和三角铁负责节奏控制,弦乐作为贝斯来辅助。整体上营造出一种神秘且紧张的氛围,与邦德从事的秘密特工活动非常相符。到高潮的部分,由管乐合奏突出一种志在必得的心理暗示。再次回到之前的神秘旋律之时,紧张感却会因为高潮的带动而消失,很有意思。
第二首,From Russia with love,俄罗斯之爱。一首来自1963年上映的同名《007》系列电影的主题曲。该曲目有着明显的俄罗斯风味,大量采用半音和全音的过渡,柔美至极。节奏上用沙锤轻轻摇出了一丝舞曲的感觉,让你不由自主地想要跟着摇摆。编曲上主要采用小提琴和大提琴相互交织的方式,模拟出了男女之间的情感对话,再加上柔美的风格,不由得就让人想到了两性之间的那点事儿,不过,在结尾处引用了邦德主题的一小部分,刻意营造了一种紧张的质感,隐喻着温柔之中暗藏危机,是一首非常切题的主题曲。
第三首,No body does it better,无人能做得更好。来自1977年上映的《007:之海底城》。这个海底城的翻译应该来自于港台,英文原名其实是“那个爱上我的间谍”。但那时候的港台对电影名字的翻译很有意思,包括人名。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阿诺德·施瓦辛格被翻译成阿诺·舒华辛力加;《007:那个爱上我的间谍》则变成了《铁金刚勇破海底城》等等。
曲子采用了钢琴协奏曲的方式重新演绎,并加入了爵士的元素,在管弦乐的基础上,用爵士鼓控制节奏,钢琴则作为主角取代了原版中的演唱。听下来有一种飘逸委婉的感觉,旋律也写得很舒服,就让人产生了一种旋转并上升的错觉,非常动听。
听到这里,小伙伴们应该已经发现,我本次使用的音乐,并不是来自于电影的原版作品。而是来自于一张1992年由大名鼎鼎的“泰拉克”音乐制作公司发行的专辑《Bond and Beyond》。中文不太好翻译,姑且叫做《邦德以及其他》吧!因为该专辑中除了收录《007》系列的部分主题音乐之外,还收录了一些其他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包括《第一滴血》主题曲以及《神探加内特》的主题曲等。该专辑由同样大名鼎鼎的美国辛辛那提通俗交响乐团演奏,艾瑞克·孔泽尔指挥。说起这个乐队和艾瑞克·孔泽尔,可谓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和泰拉克合作的很长一段时间之中,为全球的音乐和音响发烧友提供了太多的发烧天碟。可以说是上世纪8、90年代从磁带转变到CD作为媒介的音乐黄金期当中,最耀眼的明星。他们除了贡献了诸多发烧大碟之外,也为古典音乐和电影原声音乐的普及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刚好,这次我打算讲《007》系列,就想起了这张专辑,由于其重新演绎的作品比起原版更有味道,所以我就选用了这张专辑中收录的作品来给大家讲解,当然,喜欢原版的小伙伴,也可以自行搜索原版作品欣赏。
我个人觉得比较遗憾的是,这张专辑出品时间还是太早了点,1992年出品时,完美错过了后来我个人觉得更经典的《007:黄金眼》和《007:天幕危机》的主题曲,所以,喜欢《007》系列的小伙伴们,别着急,我们下期接着聊这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007》詹姆斯·邦德系列。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