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1岁的演员董子健因一组在巴塞罗那度假的照片迅速登上热搜。这位刚与孙俪合作完热播剧《蛮好的人生》的“星二代”,在街头被中国游客偶遇时,完全颠覆了大众对明星的想象。他穿着皱巴巴的长袖T恤和浅蓝色牛仔裤,头戴一顶褪色鸭舌帽,满脸胡茬,面容憔悴,甚至有网友调侃他“看起来不到1米7”。让人意外的是,身为演艺世家出身、19岁就担任男主角的“资源咖”,明明还在青壮年,却被戏称为“像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照片曝光后,关于“董子健怎么老成这样”和“星二代也这么不修边幅”等话题迅速引发热议。
老实说,看到这组照片时,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嘲笑,而是心疼。在这个明星机场街拍都需要带着八个助理、三台补光灯的时代,董子健的“非典雅”反而显得格外真实。当其他明星都忙着用精修图保持“少年感”时,他敢素面朝天、直面镜头;当同行们穿着高定西装展现造型时,他穿着优衣库的基础款就敢出门。这种近乎“摆烂”的状态,恰恰不是普通人休假时的真实写照吗?
再来聊聊那些刺眼的“星二代”标签。董子健确实出身于演艺世家——父亲是武打明星董志华,母亲是捧红了半个娱乐圈的王京花。但细看他的作品履历:《山河故人》里的矿工、《大江大河》里的倔强杨巡、《刺杀小说家》里的分裂小说家,哪个角色是靠资源堆砌出来的花瓶?大家总说“星二代赢在起跑线”,却选择性忽略了他为了摆脱父母的光环,在《德兰》里三个月不洗澡亲身体验生活的狠劲。这种偏见就像给努力奔跑的人脚上绑沙袋,再怪他跑得不够快。
更值得深思的是大众对明星形象的畸形期待。什么时候开始,男明星就得时刻保持八块腹肌?什么时候开始,30岁不维持“少年感”就成了罪过?董子健的“沧桑”背后,是刚结束高强度拍戏后的疲惫,是面对婚姻变故的成长印记,更是一个演员为角色不断折腾自己的勋章。那些嘲笑他“土气”的人,可能忘了,正是这种愿意为角色“毁容”的觉悟,才让他在《刺杀小说家》里贡献了教科书级别的表演。比起永远精致的瓷娃娃,难道我们不需要更多这样“会变老”的真实演员吗?
看到热搜里“董子健好憔悴”的评论,我突然想起他曾说过:“演员的脸就该有故事感。”在这个滤镜主导审美的时代,这份直面真实的勇气何其珍贵。当我们对明星的评判标准只剩下“少年感”“少女感”,当观众拿着放大镜挑剔每一条皱纹时,是否正在亲手扼杀演员最宝贵的生命力?董子健的“非体面”正好撕开了娱乐圈最虚伪的面具——那些永远光鲜的完美人设,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造假?
【结尾】董子健的巴塞罗那街拍事件,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娱乐圈的病态审美,也照见了观众的双标心理。我们既渴望看到明星真实的一面,又在他们展现疲惫时肆意嘲笑;我们抱怨流量明星没有演技,却对愿意为角色“毁容”的演员百般挑剔。或许该反思的不是董子健的外表,而是这个时代对“明星”二字的畸形定义。下次遇到褪去光环的艺人时,不妨少些刻薄,多些理解——毕竟,允许明星做个“正常人”,才是对演艺行业最健康的期待。关于“明星该不该保持完美形象”,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