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龙湾名人故居

发布时间:2025-05-10 11:52

風水池

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的根脈所在,城市不能沒有它們。在龍灣,散落在街巷裡弄的名人故居猶如一顆顆珍珠,串起了久遠的歷史長卷。名人故居,是龍灣寶貴的歷史財富,也是龍灣歷史的見證,值得銘記和驕傲。

由於許多名人故居地處街巷裡弄深處,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及時修繕、保護這些名人故居,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工作。

都堂第

修復都堂第:重現明清人居風貌

永昌堡,一座抗倭城堡,在歷經幾百年風雨滄桑後,依然矗立在東海之濱。作為龍灣重要的歷史坐標,永昌堡留存18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襯托出城堡的歷史神韻,是龍灣歷史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

都堂第無疑是永昌堡內最富有特色的一座古建筑。它位於御史巷1號,始建於1570年,為明隆慶都察院僉事都御史王諍(1508~1581)的故居。都堂第東臨下河,南臨御史浹,西、北面都為民居。居住面積最大為120.8平方米,最小的僅19.2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縱長方形,南北長48米、東西寬30.60米,佔地1456平方米,為三進七開間木構大型宅第式建筑。

都堂第是永昌堡現存民居建筑中格局最完整、保存最好的一處,被專家稱作“典型的明清東南沿海水鄉人家布局”。由於年代久遠,常年少修,都堂第曾較為破敗。如台門和屋檐上的勾頭、滴水、磚雕、插鏡大多脫落,屋脊上吻獸、脊帶殘毀。

為了重現都堂第濱海水鄉民居風貌,2003年9月,歐盟和溫州市共同實施了“亞洲城市項目——永昌堡都堂第古跡修復項目”,利用歐盟為項目提供的資金,溫州市及歐盟專家對永昌堡都堂第進行了保護性修復。都堂第的修復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牆壁是舊青石堆砌的、樓板是舊木料拼成的、屋脊是舊瓦片鋪設的……

2004年11月主體結構修復基本完成。

如今,走進都堂第,每一個構件細節都展現出古色古香的韻味。置身其間,彷佛重回幾百年前的時空情景,一切歷史畫面都變得真切。

王德故居

狀元第:彰顯武狀元的不凡人生

走進歷史名人故居,看的不僅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有深厚的人文故事——許多歷史名人正是從這些古建筑走出來,書寫不凡的人生故事。

位於永昌堡狀元裡18號的狀元第,為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武狀元王名世故居。王名世(1567~1646)為抗倭英雄王德(1517~1558)之孫。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為人剛正耿直,不畏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丁酉科武舉順天鄉試解元,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舉會元、狀元,為明朝武舉第二位“武三元”,也是溫州歷史上唯一連中“武三元”者。

王名世狀元及第後,衣錦還鄉,拜祖省親及宴請事畢,繼而鳩工庀材興建狀元第,竣工後即赴京覲見,受封錦衣衛指揮。府第始建於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後因年久失修,舊第傾圯。清干隆二十九年(1764),後裔王培貴斥資重建,規模宏觀。溫州知府胡騰蛟特贈18字長聯一副:“天馬南騰,憶當年驥足揚鑣,射策直魁新進士﹔羅山西峙,恰此地金星居兌,興文重振舊家聲。”上聯寫王名世事跡,下聯寫王培貴繼承先志,詩意貼切。當地士紳,頗為贊賞。

建筑布局為二進四廂合院式,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2092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排列著台門、前廂房、前廳、內廂房、正堂,主體建筑結構保存完整,後門直通環海西路。現狀元第前有一口風水池,長5.6米、寬5.6米、深2.0米。當年建宅時,在房前挖一“風水池”,風水池邊樹起了“風水牆”,“風水牆”外用石頭砌了外牆,與整個宅子就自成一體了。一旦發生火災,就可以從水池裡取水,風水牆其實起到了防火牆的作用。2004年,22戶村民自籌資金1萬余元,清理了被垃圾填埋5年之久的風水池,使其重現風採。

网址:走访龙湾名人故居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96278

相关内容

组图:台湾名人故居
青岛探访名人故居 感受历史文化气息
探访琼瑶成都故居:穿越时空的浪漫之旅
中国十二位古代名人的故居,你感觉谁的故居最值得一去?
青岛十大名人故居是什么?
播报:明星为何易身陷毒品? 台湾龙凤胎宝贝走红
马龙与马英九组“明星团”!龙队粉丝穿中国红: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马龙访问台湾大受欢迎,被粉丝团团围住,原来樊振东说的都是真的
“外婆的澎湖湾”(行走台湾)
台湾十大最著名主持人 台湾知名的十位主持名嘴 台湾主持人排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