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这十年:千亿资本砸出的“造星”风云,是福还是祸?

发布时间:2025-05-10 12:27

内娱这十年,资本的入局可谓是搅得娱乐圈天翻地覆,十年烧了千亿,大家不禁要问,这钱到底都烧出了什么?

在互联网资本大举进军娱乐圈之前,内娱和港台娱乐圈遵循着同一套传统的“造星”逻辑——用作品说话。就拿早年间的香港四大天王举例,他们都是从配角一步步做起,靠着一首首经典歌曲、一部部精彩影视剧,慢慢积累起超高的知名度。那时候,演戏和唱歌是艺人的基本功,偶像身份只是他们演艺生涯的一个阶段。观众更认可的是他们的艺术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偶像身份。有实力的艺人,也能凭借扎实的功底,从偶像成功转型为专业演员或歌手,好作品就是他们收获粉丝、获取商业利益的“硬通货”。

然而,互联网资本的涌入,彻底改变了内娱的游戏规则。如今,互联网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投入海量流量资源,通过选秀、网剧、热搜等手段,批量“制造”偶像。谁离互联网公司权力核心越近,流量权重就越大;要是再踩中互联网风口,人设还能契合时代的短暂需求,那成为顶流就不是梦。

从资方和平台方的角度来看,这些新诞生的流量艺人有着独特的价值。影视公司不用再苦苦等待专业院校培养四年的表演类毕业生,流量艺人能迅速填补中腰部市场的需求。他们自带流量和粉丝,这些基础数据给了项目方和小制作方信心。在平台的项目审核机制里,有自带数据的艺人参与,项目书更容易通过,平台会根据这些数据对项目进行评级和招商,项目推进也会更顺利,平台高管和大资方也更愿意推动这类项目。可以说,在这套规则里脱颖而出的艺人,至少经历了市场的初步考验,证明了自己有吸粉能力和数据基础。毕竟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是商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它能把观众的喜爱转化为量化的报表,辅助商业决策,也是娱乐产业工业化的一个基础指标。

不过,过度强调数据化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些人在操控评价体系时,过度追逐商业利益,导致规则扭曲。比如粉圈乱象丛生,粉丝被迫做数据,粉圈文化过度侵入大众生活。而且,过度依赖数据让网剧越来越同质化,古偶仙侠剧扎堆,剧情套路化严重,陷入资本和数据的游戏陷阱,观众渐渐失去兴趣,开始抛弃长剧平台。与此同时,免费短剧平台的用户月活数据逐步赶超传统长剧平台,如果短剧行业完成自己的造星循环,实现艺人长效破圈,那内娱说不定真的会迎来第三次大洗牌。

要是娱乐圈还抱着“血统论”那一套,资源分配只看关系不看能力,靠堆资源硬捧明星,没有新鲜血液注入,观众也不会买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找到更合理的发展模式,内娱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未来的内娱会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址:内娱这十年:千亿资本砸出的“造星”风云,是福还是祸?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97085

相关内容

现在的娱乐圈明星,基本都是靠资本打造出来的……
砸3.2亿将00后鲜肉捧成顶流,马云不愧是大佬,眼光“真毒”
同在一个娱乐圈,两个人长得神似是福还是祸呢?
娶高学历的老婆是祸还是福?
马云砸3亿捧一个小鲜肉,如今发展如何?网友:这就是马云的眼光
马云只会做电商?其实他还砸3亿元捧了一个小鲜肉,现在如何了?
玲娜贝儿走红,是迪士尼的“福”还是“祸”?
娱乐圈未解之谜:她是北影校花,被金主砸了几个亿,却万年捧不红!何解?
马云成“少女时代“老板! 豪砸1.95亿入股SM娱乐
被马云“宠幸”的小男孩,为捧红他砸了3亿,如今成这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