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影视行业 “寒” 潮依旧?
2025 年已悄然而至,影视行业却依旧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回首 2024 年,全球票房市场表现疲软,好莱坞与中国影视行业都面临着诸多困境。
就拿 2025 年元旦档来说,本应是一场票房盛宴,结果却成了 “比惨大会”。开心麻花的《窗前明月,咣!》,上映前被寄予厚望,有黄才伦、马东锡等近 20 位明星加盟,结果上映首日票房仅 1608 万,口碑雪崩,上座率垫底,元旦当天票房更是 “跳水” 至 1081 万,预估最终票房突破 5000 万都难。再看 2024 年全年,北美电影票房总额卡在 80 亿美元,和疫情前 2019 年的 110 亿美元相比,差了 30 亿美元;中国电影市场同样低迷,大量影城全年票房不足 500 万,占比高达 81%。观众观影热情不高,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大制作,虽未上映,但观众期待值也不如以往同级别影片,可见影视行业寒意逼人。
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更是给影视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疫情期间,流媒体迅速崛起,人们逐渐习惯在家通过网络平台观影追剧,电影院不再是唯一选择。数据显示,疫情后,中国超半数观众全年只看 1 次电影,北美观众回归影院的速度也大幅放缓。观众审美日趋成熟理性,不再单纯为明星阵容、大制作买单,如《窗前明月,咣!》虽有豪华阵容,却因剧情低俗、逻辑混乱遭观众唾弃。面对如此严峻的大环境,影视制作人该如何突出重围、站稳脚跟呢?
困境剖析:影视制作人的 “四面楚歌”
(一)市场遇冷,资金难觅
近年来,影视行业的投资热度明显降温。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影视项目的总体投资规模相较于 2019 年巅峰时期,缩减了近 40%。在好莱坞,大制片厂们也纷纷收紧钱袋子,将资金集中投入到少数 “稳赚不赔” 的超级 IP 项目中,独立电影的投资愈发艰难。许多中小影视制作公司面临着项目因资金短缺而夭折的困境,即便一些大制作,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像曾经财大气粗的某知名影视公司,在筹备一部科幻巨制时,因投资方临时撤资,导致拍摄进度一度停滞,最后只能大幅削减特效预算,影片质量大打折扣。这背后,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让投资者对高风险的影视行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影视行业过往一些项目的回报率不佳,使得资本流入愈发谨慎。对于影视制作人来说,寻找资金如同大海捞针,即便找到了,还要面对投资方对成本的严格把控,创作空间被极大压缩。
(二)观众 “口味” 多变,爆款难寻
观众的喜好变化之快,让影视制作人有些应接不暇。过去,大场面、大明星的商业片总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但如今,观众变得愈发 “挑剔”。以 2024 年暑期档为例,几部主打流量明星的古装偶像剧票房和口碑双双扑街,反而是一些聚焦社会现实、题材新颖的小众影片收获了观众的好评。观众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剧情套路,对内容的深度、创新性以及价值观的传递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社会议题类电影逐渐兴起,像探讨职场性别平等、环境保护等主题的影片开始受到关注。这就要求影视制作人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精准把握观众心理,不断挖掘新题材,可这谈何容易?每一次题材创新都是一场冒险,一旦踩不准观众的 “痛点”,就可能血本无归。
(三)行业竞争白热化,脱颖而出不易
影视行业的竞争堪称 “惨烈”。一方面,老牌影视巨头凭借雄厚的资源和成熟的制作体系,牢牢占据着市场的头部份额。例如,国内的几家上市影视公司,它们拥有自己的编剧团队、拍摄基地,与各大院线、流媒体平台关系紧密,新入场的制作人很难与之抗衡。另一方面,新兴的流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自制内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分走了大量观众流量。以某短视频平台推出的微短剧为例,凭借短平快的节奏、接地气的剧情,吸引了大批下沉市场观众,这让传统影视制作人倍感压力。对于新人导演、小成本制作来说,作品即便有幸完成,也面临着排片少、宣传资源不足等问题,难以在海量影视作品中崭露头角,大部分只能沦为 “炮灰”。
破局之路:影视制作人的 “求生” 法则
(一)深耕内容,以质取胜
在影视行业的寒冬,内容质量才是作品的立身之本。回顾过往,《琅琊榜》之所以能成为爆款,关键在于其对剧本的精心打磨。制作团队耗时数年筹备,反复雕琢剧情,让故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人物形象饱满立体。同时,该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礼仪、服饰、权谋等元素巧妙融入,展现出独特的古风韵味,契合观众对高品质古装剧的期待。
对于影视制作人而言,当下必须摒弃浮躁心态,回归内容创作初心。一方面,要舍得在剧本上投入时间与精力,邀请专业编剧团队,从生活、历史、文学等多领域汲取灵感,打造新颖且富有深度的故事。另一方面,关注社会现实与小众题材,挖掘那些尚未被充分开发的领域。例如,近年来一些聚焦老年人生活、罕见病群体的影视作品悄然走红,它们以细腻情感引发观众共鸣。此外,结合热点话题进行创作也是一条捷径,如在环保话题备受关注时,推出相关主题的纪录片或剧情片,能快速吸引观众目光,以优质内容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拥抱科技,降本增效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影视制作带来了新契机。AI 选角技术正逐渐改变传统选角模式,爱奇艺、优酷等平台已开始运用这一技术。通过对海量演员数据与剧本信息的分析,AI 系统能在短时间内精准匹配角色与演员,大大提高选角效率,还能避免人为偏见,从多个维度客观评估演员适配度。虚拟拍摄技术更是为影视制作开辟了新天地,以剧集《师兄太稳健》为例,其近 40% 的场景采用虚拟拍摄。这项技术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原本需用 15 吨硫酸镁人造雪搭建的雪山场景,借助虚拟拍摄,仅用 2 吨人造雪就能满足拍摄;原本需上百位工匠、几百立方米木材搭建的凌霄殿天宫,现只需两根宫殿柱子即可,置景费至少节约 50 万元。而且,虚拟拍摄将后期视效制作流程前移,实现 “所见即所得”,演员表演更易沉浸代入,拍摄团队也能及时调整优化。
影视制作人应紧跟科技潮流,积极引入新技术降低成本、提升作品质量。主动学习了解 AI、虚拟拍摄、区块链等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与专业科技公司合作,将技术融入创作流程。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喜好,为创作提供方向;借助虚拟拍摄打造震撼视觉效果,让作品在有限预算下更具竞争力。
(三)精准宣发,直击受众
宣发环节对于影视作品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影《流浪地球 2》的宣发堪称典范,其宣发团队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 全球范围内对科幻题材感兴趣的年轻人与中年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观众。线上,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渠道,海量投放精彩预告片、剧照、花絮,引发观众热议,提升期待值;线下,举办盛大发布会、见面会、路演等活动,邀请主创团队与观众近距离互动,制造话题热度。同时,与科技公司、游戏公司强强联合,开发衍生品、联名产品,进一步扩大影片影响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小众文艺片,因资金有限,宣发渠道单一,仅在少数艺术院线放映,虽影片质量不俗,却因缺乏曝光,票房惨淡。
影视制作人要依据作品类型、目标受众制定个性化宣发策略。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深度洞察观众年龄、地域、兴趣偏好等特征,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对于商业大片,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多平台联动、跨界合作的全方位宣发模式;对于小众文艺片,则聚焦垂直领域,与文艺社团、高校、电影节合作,精准触达目标观众,通过口碑发酵实现破圈传播。
展望未来:“柳暗花明” 又一村?
尽管当下困难重重,但影视行业的未来并非一片黑暗。
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指出,2025 年影视市场的供给有望强势恢复。国产电影方面,2025 年春节档极有可能成为历史上影片最集中的档期,届时观众将迎来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国产影片,涵盖从历史题材到现代都市生活,从严肃剧情到轻松喜剧的多重选择,这不仅能增强观众的选择余地,也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进口影片方面同样值得期待,随着北美市场对复映影片的复苏信心增强,多部进口大片已确认定档,将为国内观众带来国际影坛的新鲜血液,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
技术的进步更是为影视行业的变革注入强大动力。AI 视频技术将极大地增强影视作品的创作潜力,像 Sora、Pika、可灵和海螺等 AI 工具可用性的提升,预示着影视制作不仅可以更高效,更能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出更多的创意灵感。AI 能够自动化完成剪辑、特效制作等繁复的流程,使得编剧和导演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故事本身的打磨与视觉表达上。创作者还能借助 AI 技术更好地分析受众偏好,进而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制作出更受欢迎的作品,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 2025 年,影视制作人唯有坚守初心,不断创新,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在行业的寒冬中砥砺前行,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影视行业定能重现往日辉煌,为观众带来更多震撼心灵的佳作。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见证影视行业的下一次华丽转身!
网址:2025,影视行业 “寒” 潮依旧?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97688
相关内容
影视圈创业调查:这是资本寒冬不是创业寒冬影视寒冬!演员失业潮背后的行业洗牌与生存法则
另眼看娱乐,影视行业进入寒冬期,演员也有失业危机
13.5元每小时,横店群演梦碎,影视寒冬下的生存挑战与行业重塑
行业观察一:有多少中小影视公司能挺过这个寒冬?!
依旧温柔.流水迢迢 高寒 崔亮 高寒
17.影视行业的狂热与寒冬,与陆垚闲谈
影视行业寒冬来 明星资本大撤离节后影视股承压
寻求更多合作模式是影视行业寒冬突破口
影视行业寒冬持续 青年演员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