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上映2天,评价两极化,导演程耳发文:做给高品位的观众
近日,春节档电影陆续在豆瓣开分,唯有此前预售成绩领跑的《无名》反而沉默着。不仅如此,在豆瓣的评论区,还有这么一句话:当前观众意见分歧较大,随机展示部分短评,请谨慎参考。
看了网上的评论,的确褒贬不一,分歧可不是一般的大。说它好看的,说演员演技炸裂、剧情值得深思;说它难看的,说剧情凌乱,完全看不懂,微博上甚至出现过“难看”、“无名”的热搜。
其实呢,一部剧或者一部电影的好坏、优劣,除非实在太差或者绝对经典,否则见仁见智,有争议很正常。甚至,有争议恰恰还说明了导演的表达是引人思考的,也是获得一部分人认可的。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导演似乎不是这么想的。
1月23日,《无名》的导演程耳,在知乎平台发文就很有意思,大意如下:
1、他说,知乎的用户审美趣味是比较高的,他做这个电影就是相信大众的品味。
2、他说,我不想解释,我更愿意观察,电影应该是给人空间去思考和探讨的。
3、他说,观众的反馈,好奇,困惑,兴奋,满意,让这个电影更有意义。
所以呢,这篇看似客气又礼貌的发文,是在夸赞观众,还是夸赞自己或者自己电影的高品位?不禁想问,那些评论电影“看不懂”或者更直白来说,觉得《无名》难看的观众,就是没有品位吗?
程耳导演用了五个词来描述观众看完电影的态度,除了困惑,其他基本都是正面词汇,所以程耳导演在心底里依然觉得,这部电影是值得大众给予正向反馈的是吗?导演本人在看到网上这么多褒贬不一的评论之后,甚至都不愿意用一个负面的词来形容自己的作品。
讲真,我是完全可以理解导演心情的。
一个作品,无论好与不好,是否能获得大众的认可,都是自己和团队的心血,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不愿意被大众批评。但这个“孩子”,是否真是一个优秀的孩子,那得用事实来说话,不是一个家长的偏爱和护短可以来定义的 。
程耳导演说,他不想解释,拍完电影他想表达的已经表达完了。但这篇字数不多的文,字里行间已经表达他的看法,他对市场反馈给予的反馈。可谓无字碑头镌字满。
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截至发稿前,春节档电影中,目前《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的票房遥遥领先,电影《无名》仅排第四。这说明,就算有老戏骨梁朝伟、周迅的加持,顶流王一博的庞大粉丝群体,真正为《无名》买单的观众的确不多。
虽然,票房不能说明一切,网络评价也不全部真实,但至少说明了,这部电影并没有做到那么好。我始终相信一个道理,当一个作品真正好的时候,大众的争议也会少一些。
依稀记得,《无名》宣传期间有过这么一个词条:“欠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电影票还给无名”。没有看过《无名》,不评价这部电影的优劣,看过《罗曼蒂克消亡史》,觉得……也就那样。要我评价,我也只能说还行,这个“还行”中的评分,可能有一部分还得归功于演员的演技。
坦率来说,不觉得自己是个多有品位的观众,但曲高和寡和艰涩难懂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影,本来就是大众艺术,承认自己的作品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好,大众接受度不高就那么难吗?
在此,也很想问问大家:到底有多少观众觉得,自己欠了《罗曼蒂克消亡史》电影票?而这所谓的电影票应该或者说值得还给《无名》?
或许,有人会给我举《大话西游》的例子,有这部“翻身电影”在前,或许《无名》能成为下一个“后现代主义”。也许吧,但愿程耳导演下次再导电影的时候,还有心情再来个热搜:“欠《无名》的票房还给XXX”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无名》上映2天,评价两极化,导演程耳发文:做给高品位的观众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099931
相关内容
10月2日发布,王俊凯、苗苗、郑恺、任敏等主演的电影《749局》上映后评价两极85岁导演《拿破仑》,电影评价两极分化,老雷神回复“你在吗”
朱一龙主演新片上映,评价两极分化,票房预测不到3亿
独家专访《无名》导演程耳:拍电影太贵了,如果不能使它有意义我会惭愧
电影刚刚上映,知名导演发文痛斥,“有人用AI群发1分点评”
《无极》首周票房大赚 娱乐名人评价争议纷纷
《好东西》:一部男女观众评价可能两极分化的电影
专访《驯龙高手》导演:真人化的电影,如何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华晨宇:被称为永远的神,唱歌却像是做法,为何评价如此两极分化
震惊!《封神2》路演现场观众质疑乌尔善,口碑为何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