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集合了选手低龄化、才艺全能化、组合形式、练习生模式等主要特点,然而节目火爆的同时也出现了选手过于低龄、节目公平公开性受到质疑和赛后艺人培养不到位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改变。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兴起
在大众都觉得选秀已死的时候,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异军突起,受众反响异常火爆。浙江卫视的《燃烧吧,少年》和《蜜蜂少女队》、湖南卫视的《夏日甜心》和《元气少年》、安徽卫视的《星动亚洲》、东方卫视的《加油吧!少女》、江苏卫视的《青春纪念册》、爱奇艺的《流行之王》等都是该类节目的典型代表。
(一)节目界定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是综艺选秀节目发展至今在新媒体背景下策划制作的依照“偶像养成”为核心目标的全新节目形式。因为偶像养成类节目刚出现不久,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笔者姑且将其定义为: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是以唱歌、舞蹈和表演等为表现内容,以舞台演绎为表现形式,以比赛为竞争手段,以明星打造为目的,以练习生制度为节目模式,进行选拔、培养全能艺人,并纪录、展示其过程的节目类型。
(二)发展起源
随着90后、00后受众群体数量的增长,节目受众的占比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年轻观众是被网络文化浸染的一代,纯粹的全民选秀模式往往难以吸引他们。对于这些深受“日流韩流”影响的年轻观众来说,新颖的偶像养成模式恰巧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因为非常受欢迎的吴亦凡、鹿晗等明星就是通过韩国练习生的方式选拔出道而来,这样的模式会让他们感到非常亲切。除此之外,“小鲜肉”“高颜值”等网络词汇的火爆也表明,关注艺人的外表无可厚非,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的偶像形象更加符合年轻观众心中艺人的标准。可见,选秀对象的年轻化也促成了节目收视群体的年轻化。
以往的选秀节目往往都是单一地推进舞台竞赛,以《超级女声》为例,选手每一期节目只须准备一两首歌曲,在舞台上竞演即可。久而久之,问题就会暴露:单纯的晋级制会让人感到疲倦,节目的观赏性得不到长久保证,而且短时间内选手们的进步甚小,节目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这样的选拔制度其实一期就能选拔出冠军,分了多期的原因在于其节目的核心是“选拔”,但是素人不是仅仅经过选拔就能成为艺人的,而是要经过培养和锻炼,才能登堂入室。因此,通过竞赛“选拔”出来的艺人往往前景堪忧,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超女”赛后发展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以“培养”为核心的模式能挖掘出选手的潜力,能让观众在每一期的节目中看到选手的进步和自我突破,直至最后得到认可然后出道。总的来说,以“偶像养成”为核心目的的培养模式更加合理,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主要特点
(一)选手低龄化
从笔者收集的数据来看,最小的参赛选手仅有15岁,是名副其实的“00”后;最年长的也仅26岁。第一季《星动亚洲》和《燃烧吧少年》选手的平均年龄都是20岁,《流行之王》选手的平均年龄是22岁,并且所有选手全部为90后。整体来看,选手以20至24岁间最为集中,这是“偶像养成需从小抓起”的最佳诠释。但就是这些青少年甚至还未成年的少年们,独得观众喜爱,并吸引了大量新生粉丝,为节目和自身积攒了相当的人气。
自从鹿晗、TF-boys、杨洋等低龄艺人火爆之后,许多娱乐公司开始抢占“小鲜肉”市场。偶像养成类节目也紧抓“小鲜肉”标准,在外形颜值合格的前提下,一律“小”而“鲜”。既然以偶像养成为目标,那就一定得抓住最好的时机,符合观众的审美,再经过节目的考验之后,最终出道的练习生就正好能赶上演艺生涯的黄金时期。所以,选手的日益低龄化已经成为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发展趋势。
(二)才艺全能化
随着韩流对我国偶像文化的影响,单纯的会唱歌、会跳舞或会演戏已经无法满足偶像在观众心目中的要求和标准了。越来越多全能型艺人的出现,让观众认为才艺是一个艺人应有的基本技能。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歌手同时做演员,而演员也会出专辑,这种“跨界”行为能确保其长久艺术生命力。
传统综艺选秀节目的考核是以唱歌为主,舞蹈仅为加分点,不在必考范围。而偶像养成类节目则必须依照新的“全能偶像”标准来打造全能型艺人。例如《星动亚洲》的舞台展现基本都是以唱跳为主;《燃烧吧少年》在唱跳基础上融入了舞台剧的表演形式;《流行之王》在唱跳的考核外加入了影视剧表演和MV拍摄等考核项目。由此可以看出,偶像养成类节目正在加大力度改革传统的表现和考核形式,融合唱歌、舞蹈和表演等才艺,多元化展现。这样的节目表现形式能够增加节目的观赏性,视觉效果的呈现上会更加丰富。当然,这样的才艺全能化也对年轻选手素质和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组合形式
组合形式PK。导师制度的设置自然衍生出了各队伍之间的PK较量。在导师的带领下,选手们不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团队组合为单位进行比赛。节目呈现上是以各队的成绩判定优胜或者失败,再来对落败组合中相对较差的一员或几员进行裁决。这种组合形式的PK不但能让在组合中相对较弱的选手感受到压力从而更加奋进,还能在团队的训练中激发各组选手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组合与组合之间擦出的火花大于个人与个人,并且还会导致导师之间的碰撞,这无疑更加牵动观众的心弦、增加节目看点。
组合形式出道。少女时代、Wonder Girls、EXO等韩国偶像天团的火爆,使得中国观众更加期待组合型的偶像团体。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以打造偶像团体为目标,最终推出以组合形式出道的艺人。目前经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出道的偶像团体有《星动亚洲》的B.SWAN、《流行之王》的MR.BIO、《燃烧吧少年》的X-Fire等,基本上都是呈4至6人的规模。
组合形式出道有一些优势是个体艺人无法比拟的。首先,粉丝会因为喜欢其中一位成员而成为整个组合的粉丝,也就是所谓的从“独立粉”到“团队粉”,所以偶像团体很容易聚集大量的粉丝群;其次,组合形式在舞台、MV和电视剧等表演形式的呈现上会更具有可塑性、可观性,视觉效果上占优势。
(四)练习生模式
如前文所述,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核心在“培养”而非“选拔”,这就是为什么偶像养成类节目看起来是一个考核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选拔淘汰赛。与传统综艺选秀节目选拔赛模式很不一样的是,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模仿了源自日韩的“练习生”培养模式。这类综艺选秀节目把练习生的培养过程记录下来,在节目上呈现。
以《燃烧吧少年》和《流行之王》为代表的偶像养成类节目便采用了日韩传统的练习生培养模式,后台的一切都可以以真人秀方式搬上荧屏。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不删减选手们的相关镜头,还将他们害羞腼腆、破音、掉话筒、耍花枪等失误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节目里;此外,对台下培训和日常生活的记录也十分深入,全方位展示每一个选手的才艺、情商和个性。这种练习生模式将以往选秀节目中最为缺失的艺人幕后成长过程展现于人前,满足了观众对艺人养成过程的好奇心。
问题与策略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一经播出,反响就异常火爆,因而一定时期内成了各播出平台的主推节目。以《燃烧吧少年》为例,开播第一期收视率高达1.101%,随后市场份额一直保持稳定,最高收视率为第八期的1.572%,收视份额高达6.38%,并长期问鼎周六晚十点档综艺栏目收视冠军。节目同名微博话题“燃烧吧少年”阅读量超31.5亿,讨论量2287万,官方微博粉丝短时间内从0迅速突破52万,热门少年粉丝数过百万,获得大量观众的追捧,节目热度力压同档期其他综艺节目,最终以网络点击量破10亿的成绩收官。
看到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强势之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它存在的问题,毕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生产物,其运作经验较少,在通往成熟的路上还须耐心摸索。
(一)选手低龄须有度
年龄小的选手虽然在学习能力、发展潜力、收视吸引等各方面都有优势,但这些低龄选手是否在技能上和心理上真正做好了成为偶像的准备,值得思考。《燃烧吧少年》中最小的选手焉栩嘉仅有15岁,年龄小虽然是他的优势,但是对于这些还是未成年人的少年来说,复杂的娱乐圈以及任何的负面媒体报道都可能对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影响或伤害,甚至使他们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014年7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限真令”,规制低龄化的真人秀节目,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4》因此停录。这样的“未成年人消费”风气一旦形成,将放大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后果将无法估量。
因此,各节目制作单位应设定一个选手选取的年龄标准,笔者认为应向传统综艺选秀节目学习,不接受未满18岁的青少年报名。娱乐消费,也应有“度”。
(二)节目赛制要公平
偶像养成类节目最后选拔出道选手的结果一定要让大部分观众信服。在各大选秀节目落幕时,“黑幕说”“不公平说”“不公开说”等热门字眼常常传得沸沸扬扬,盖因节目赛制的公平性出了问题。
从观众角度来说,虽然每位观众对节目最后的结果都有各自的看法,出现分化在所难免,但是如果不以实力为依据、违背既定游戏规则而出现大大脱离预期的选拔结果,难免有“内定”之嫌,让观众难以接受。这种人为操控比赛结果的做法犹如杀鸡取卵,或许能带来一定的短期利益,但是损伤了媒体的公信力,不利于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从节目本身来说,出于各方面的原因,节目组在人员设置、判决机制、物质供应等方面会有特殊的安排,不公平因素往往会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例如选手背景是否真的平民化?各队导师音乐专业技能是否存在不均衡的现象?《燃烧吧少年》中两队只选取一队出道这种选拔机制是否欠妥?《星动亚洲》中的韩国导师倾向韩国选手、中国导师更倾向中国选手如何解决?《流行之王》中导师同时也兼任评委是否有袒护本队选手的嫌疑?这些机制性的不公平因素的存在会让节目陷入舆论的漩涡,让大众对节目质量产生质疑。因此,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在制作前期一定要做到策划周详、设置公平、机制公开,确保数据真实,不然难以服众。
(三)赛后培养须到位
卫视频道、视频网站和影视传媒公司是目前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主要合作方。节目的播出和宣传工作主要由卫视频道和视频网站完成,而节目最终选评出的出道选手主要由签约的影视传媒公司来负责培养和打造。后期培养与节目制作方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选手的长远发展决定了这个节目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因此,所有的后期培养安排应在节目开始制作之前就有相关的规划。但由于时间和经济成本等因素,现实中存在着签约经纪公司对出道艺人培养不到位的情况。这不仅是对艺人本身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偶像养成类节目理念的无视。
从目前来看,果然娱乐公司对《流行之王》MR.BIO的后期培养仅停留在曝光度的增加上,并无专业技能上的培养;海尧传媒对《星动亚洲》B.SWAN的培养则较为保守,在韩国训练期间,该组合只在韩国MBC的《show champion》和国内央视的《我要上春晚》节目上出现过,曝光度较低;而天娱传媒对《燃烧吧少年》X-Fire的培养则相对到位和全面,除了赴韩国接受演唱、舞蹈、演技、声乐等进一步的培训与深造,电视剧《超能星学园》的拍摄和新专辑的筹备等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签约公司对出道艺人的培养决定着艺人未来的走向,也预示着相应的偶像养成节目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出于对人还是对节目的负责,签约公司都应该将赛后艺人的培养工作做到位。许多综艺选秀,节目红,人却不红,这样的节目看上去成了纯粹的综艺节目,而不再是选秀节目了,所以选秀节目还须重视“选”的内涵和品质。
媒意见编辑:曾 瑜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