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粉丝进化史
文档简介
纽约时报中文网“米粉圈”进化史 2014-12-18 王姗姗小米公司 2014 年 12 月 1 日,北京小米公司 总部。小米公司的铁杆粉丝、 小米 BBS 版主韩宇(中)与小米公司的两位工程师:黄中晨(中)和 王鹏飞(右)在一边查阅 BBS 上的最新讨论,一遍讨论小米手机的操 作系统。依靠粉丝群体帮助改进产品是小米的一大创新。 北京 12 月 6 日星期六,身为“台北小米同城会会 长” 的陈建豪, 自费从台北飞抵北京,为的是参加第二天的一个米粉聚会。当他拎着 一个双肩背包和一大纸箱礼物,出现在首都机场的 T3 航站楼时,接 机的人群中,另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向他热情挥手。挥手的人,是 小米公司 MIUI 产品部的运 营经理神得强。他和陈建豪早已是“旧相识” 。数月不见,两个老朋友见面后做的头件事,是合影并将照片分享至 各自的微博。 聊微信、刷微博,这些原本只在中国大陆网民中才颇为流行的社交 应用,陈建豪现在全都玩得很上瘾,工作之余大把的空闲时间皆沉浸 其中,因为一个“米粉”(小米粉丝的俗称)的社交生活,绝大部分是 发生在这些社交类应用所承载的网络世界里。陈建豪在采访过程中希 望媒体报道中可以更多强调自己的网名 “小米抹布”, 理由是在米 粉圈的好友们全都只认识这个名字。 “我是在 2013 年 4 月 24 日,从一个普通的小米手机用户变成了 一个米粉。”这天,小米抹布在台北第一次见到了小米 CEO 雷军和总 裁林斌。这场活动让 2012 年就开始使用小米手机的陈建豪,一下子 结识了一百多位同在台北的小米用户,另外,雷军对待用户的方式和 态度也让他印象深刻。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陈建豪就变成了“小米抹布”。他持续收集小米 发布的每一款新产品,由于台湾当地的发货速度慢,他直接托人从大 陆买;他在微博上结交了更多的“米粉”好朋友;他甚至还会在小米论 坛上与高管互动并提出一些改善产品的一些建议。又过了一段时间, 小米抹布被推举为小米台北粉丝团 小米台北同城会的会长。 很多“米粉 ”其实都有着跟 陈建豪相似的身份转变经历 最初,他 们被媒体宣传吸引或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款自觉性价比还不错 的智能手机;再后来,他们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这个品牌在社交媒体和 线下发起的各种活动,而最令他们意外的是,很多公司里的“大脑袋” 居然也喜欢泡在网上跟草根用户“拉家常”。包括雷军本人在内的小米 管理层,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微博和小米论坛,他们的阅读注意力可以 深入每一条发贴的网友评论区,亲自挑选有价值的内容,及时跟评、 且随手转发。久而久之这些普通的小米手机使用者,从与小米内部人 互动到与其他“米粉”互 动。其间他们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也投入了大 量的注意力和情感,往往更乐于以“米粉”的身份自居。 “因 为喜欢这 个产品,我们才聚到一起;因为能聚到一起,我们才变 得更加喜欢这款产品,” 34 岁的沈阳人杨志琳说。他在一家商业咨询 机构工作,曾担任过一届小米沈阳同城会的会长。由于大多数米粉都 比他年轻,自然而然,杨志琳也就成了圈子里为人熟悉的那个“老杨”。 老杨戏称,自己家里现在几乎快成了小米产品的“样板间”。 谈到小米的“粉丝经济”现象,美国市场研究公司 International Data Corp 驻新加坡的分析师郑萧寒(XiaohanTay 音译)认为,小 米商业模式的特点,包括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喧闹的网上抢购和社 交媒体上的沟通互动,这些方面是其它中国手机品牌没有做到的。小 米早期积累核心粉丝并培育网络社群,时至今日,“米粉”社群已经进 入自发生长的状态,其范围也已经覆盖到全中国。 雷军最早引入“发烧友”概念,是缘于小米在产品开发模式上的创新 一批极客级别的用户,与研发工程师团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参 与 MIUI 操作系统的研 发,帮助小米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 现如今,因 MIUI 系 统开发而存在的极客与工程师团队的互动交流, 主要集中于 MIUI 社区中一个由 800 名精选“米粉” 参与的特殊用户讨 论版组。小米论坛的管理员将它取名为“荣誉开发组”。 从 2011 年开始,小米一直坚持每周五下午对外发布最新版的 “MIUI 开发版升级包” 。荣誉开发组的“ 米粉” ,可以使用周一至五每 日更新、且功能比“开发版”更为丰富的“ 体验版”MIUI 操作系统,并 且有机会在此与小米一线的工程师做更深入和频繁的沟通。对这些米 粉来说,尝鲜的权限既令人兴奋,也等同一种荣誉。 24 岁在北京工业大学光学工程 专业读研一的 韩宇,是现阶段被官方 委任的数位“荣誉开发组”的版主之一。三年来,他从一个普通的米粉, 凭藉着小米论坛的活跃度,一步一步换取认可,最终受到管理员的提 拔,现在已经在同时担任好几个讨论版组的版主。除了上课和学习, 韩宇的业余时间,大多都会泡在论坛尽职尽责地做版主。他的工作包 括收集和转达米粉的建议、回复简单提问,以及管理“精华贴”,保持 论坛用户的活跃度。 当他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说说看,这手机有哪些功能是你建议 开发的”,这个性格极为腼腆的男生,会掏出他的黑色小米手机直接演 示给你看 他的手指极修长,快速而熟练地划动着屏幕,很快从在 外人看来早已眼花缭乱的 APP 图标中,找到并打开一个 应用。2013 年 5 月,韩宇在 MIUI 论坛曾发贴建议修改“相机设置” 的菜单设计, 可以将一些下拉式的选项改为更直观的按钮,很快就收到一位小米工 程师“有道理,尽快修改”的回复。 “其 实我还 有好多建议,后来都被他们采纳了。”韩宇所指的“他们” , 是小米公司 MIUI 操作系 统的研发工程师。韩宇称,现在跟他们当中 的很多人都成了好朋友。有时候他会直接跑到小米的办公室,找他们 当面聊聊产品建议。 大约从 2013 年起,小米在营销策略上有了新的升级,开始在全国 各地发展同城会。这让以前散落在互联网上的米粉在线下汇聚在一起, 建立起更为真实的好友关系,而每一个同城会随后又会返回微博平台, 注册一个同城会 ID,方便同城米粉在网上的交流互动。 老杨就很热衷于组织米粉搞线下聚会。他在当同城会会长时,差不 多每个月都会组织一场活动。最初大家见面主要就是交流玩机心得, 解决产品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除此之外,老杨还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微博 ID“小米粉丝后援 会” 的日常维护上。这个 ID 目前已经积累了 66 万个微博用户,每天 得处理上千条提问。为此,老杨还找到一些米粉朋友,大家排班一起 来负责后台的维护。某种意义说,老杨在米粉圈已经算是一个领袖级 的人物。 在米粉生态圈过去三四年多时间中的“进化史”,当然,小米产品本 身始终是维系米粉圈话题友情的一条必不可少的线索,但“友谊”的因 素则让这个群体的内核得以长期稳定,并更加形成一种自我驱动力。 “以前我朋友不多,也很少上微博,但自从认识了小米和小米发烧友 这群朋友,我就天天刷(微博),以前聊天都是认识的人,现在天南 海北的都有,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来自青海西宁的陈嘉豪说。 从线上到线下,如今的米粉们,已经自发地集结成“有组织”的群体。 像老杨这样的米粉领袖,很乐意看到这种组织化的趋势,在他看来, 有组织既可以更有效地互相帮助,对外则意味着影响力,可以更好地 宣传小米。 当其它的国产手机品牌也开始效仿小米、不断强化自身的“粉丝文化” 后,以新浪微博为核心的社交媒体,逐渐变成各大粉丝派别之间相互 发动口水战的主战场。“米粉”作为一个群体,越来越庞大的同时,也 显得越来越嘈杂。老杨说,这些口水战对自己没有影响。作为相对年 长的米粉,老杨在圈内一直倡导要做理性的粉丝。 “因 为关注小米,我也开始玩些别的手机,但转了一圈我还是觉得小 米更吸引我,因为有割舍不下的感情 我们在这里结
网址:小米粉丝进化史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04090
相关内容
粉丝与狗的进化史30年“粉丝”进化史:一部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史
仰望与养成:从李宇春到蔡徐坤的粉丝进化简史
粉丝的进化史,从微弱的好感,到强烈的狂热
粉丝的进化 粉丝的...
韩思琪:粉丝文化“进化论”
为啥小米和华为粉丝如此对立,OV和华为或小米粉丝反而没啥冲突?
黄子韬破2000万粉丝,承诺兑现“送小米SU7”,粉丝炸了!
失灵的小米手机“粉丝经济”:有无逆转可能
粉丝们都在哪里看八卦?——明星娱乐内容平台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