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圈文化其实一直都有,不过之前都是各玩各的,并不成系统。
真正形成规模的,应该是从2014年,以“归国四子”和tfboys组合为代表的一批拥有超高粉丝群体的明星开始,粉圈文化逐渐造就了“流量明星”这个概念。
这些流量明星的粉丝团体内部分工明确,有资源能贡献热度的粉丝被称为“粉头”。
追随其后的普通粉丝会按“粉头”发布的要求完成各种任务,用来增加和引导偶像在各大网络平台中的正面形象,助力偶像热度达到“顶流”的位置。
粉丝们平时主要还是活跃在微博,任务包括控评、卡黑和刷超话等。
当官方媒体发布的活动中有流量明星参与时,路人是没有办法从评论中看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相关热搜都已经彻底成为流量明星粉丝们的“圈地自萌”。
当然,现在其他网络平台也没好到哪儿去,只是暂时还没被大面积控评而已。
到了2018年,养成类真人秀《偶像练习生》这档节目的大火,把造星模式彻底引入国内娱乐市场,也是被称为偶像元年的开始。
流量明星们已经成为资本造星游戏中的牵线木偶,谁能火完全取决于资本想让谁火,这也就让粉圈变成衡量流量明星价值的极为重要的筹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时的粉圈不再是“圈地自萌”,她们已经变成资本的工具。从自发聚拢的粉丝团变成了在幕后推手的指令下操纵网络舆论的水军,不仅免费,还要倒贴。
因为粉丝们除了为流量明星控评刷数据,还要众筹做活动,掏钱买品类繁多的周边,以自家偶像的名义做活动慈善等等。
目的是为明星取得更多路人好感,让资本看到明星的商业价值,以换取更多的曝光机会。
对于粉丝内部来说,她们是以个人之力在和资本博弈,并且随着资本与流量平台合作,粉丝们想要通过平台的热度算法为偶像争取更多资源,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正因为爱得如此深沉,所以粉圈的言论只能统一口径输出,绝不允许杂音出现。她们不接受任何质疑,不接受她们所认为的“抹黑”批评。
这些粉丝群体变得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当网络上对自家偶像出现不同的声音时,就算只是客观评价,都没有上升到批评的程度,都算是黑。
如果批评的声音中再有自己喜爱的明星,就会被贴上对家的标签,一旦忍不住发声就是“正主下场撕”。
在这种观念下,当要对某个流量明星的作品给予评价时,别说有“正主”的围观者,普通路人都不存在什么客观表达,每一句话都要小心翼翼、再三斟酌语气和说辞,以免造成“拉踩”的误解。
按照粉圈的话说,就是下场无路人。
最近被骂出圈的路人应该是沈逸老师和编剧汪海林。
他们刚开始只是对某一事件客观评价,也没多想,后来粉丝群体的攻击让他们失去逐渐失去耐心,言辞开始变得越来越偏激嘲讽。
尤其是汪海林,看过他视频的人会发现,他所抨击的多是娱乐行业目前存在的乱象和危害,反对产业链垄断,希望能够引起大众关注。
可粉丝们只把焦点放到汪海林视频中言辞不当得罪的某些流量明星身上,将他的所有内容模糊成编剧和流量明星之间的矛盾,看似热闹一时,沉寂后什么水花都没激起。
路人如此,媒体也是如此,对某个明星的认同会被当成“跪舔”,表达不同意见时会被指控为“diss”或“阴阳怪气”。
言行不恰当的后果,就是会被群体举报和网暴。
最后除了粉和黑,路人就对流量明星们越来越没有表达的意愿。
路人退让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流量当道。
最直观的就是现在能看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少,不带脑子看、不要去推敲剧情逻辑已经成为观剧常识。当红的影视剧一群演员在尬演也照样备受吹捧,毕竟粉丝只需要能欣赏到爱豆的盛世美颜就足够了。
造成现如今这种畸形的局面,是每个人选择的结果。
粉丝的需求让市场制造流量,流量的盛行又挤压了娱乐行业正常发展空间。想要改变现状,还是要看粉丝的力量。
像粉圈这种凝聚力和组织协调性都非常高的群体,如果能得到正确引导,将她们强大的破坏力加以约束,那么无论是对社会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比如粉丝以明星的名义去做活动,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正能量的事情。
最后,如果去问这些粉丝成天日以继夜的为爱发电不累吗?应该是累的。
但她们不能也不敢停,因为有人在告诉这些粉丝,全世界都对你家爱豆有恶意,哥哥只有你们了,你们得保护他。
等到她们真正懂得世上没有完美的偶像,能够容纳不同意见的那一天,或许就能明白追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