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如何被迪士尼搞砸的?
作者 " alt="500" />
IMDb评分5.6,豆瓣评分4.7。
迪士尼巨资打造的《花木兰》,还未在中国上映,就遭遇了滑铁卢。迪士尼憋着劲要来个“中西方通吃”,然而现在的结果是外国人不买账,中国人不待见,两边不讨好。
木兰故事源于中国,是好莱坞拍摄的第一个中国文化IP,也是迪士尼公主里少有的女性英雄形象,上映前中国观众对此抱有着极大的期待。
然而目前电影还没在国内正式上映,已经有7万+人打出4.7分的差评,热度还是有的,但口碑已经崩塌。
不得不说,“花木兰”是个好IP,此前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耗资7000万拿到了3.04亿美元的票房,并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多项提名,拿下了安妮奖10项大奖,可谓名利双收。此次真人版迪士尼更是拿出了十足的诚意,2亿美元的制作费创造了迪士尼真人版公主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刘亦菲、巩俐、李连杰、甄子丹等华裔明星担纲主要角色,可谓诚意满满,可是为什么真人版《花木兰》却被中国人嫌弃呢?
一
中方文化杂糅西方价值,迪士尼左右不讨好
花木兰,跟迪士尼其他女性角色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漫长的历史中,女性都处于附属的地位,所以反映在童话或者民间故事里,女性常常都处于被拯救角色,即便是在迪士尼动画里,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亦是如此。甚至“迪士尼公主”成为了迪士尼的女性形象合集。
然而,木兰的形象颠覆了迪士尼经典故事中英雄救美的传统模式,是男权社会里少有的不被拯救而是拯救他人的女性英雄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和魅力是可以跨越时代的。
动画版《花木兰》的成功,中国本土对于花木兰IP的认可,再加上近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票仓所表现出的市场潜力,以及花木兰身上所体现出的难得的“女权意识”,都让迪士尼认为做真人版《花木兰》时机已经成熟。
迪士尼在真人版《花木兰》中,以中国的典故作为素材,注入了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电影中的花木兰独立自主、机智勇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并且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这是典型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反映了西方的价值观。
花木兰的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以宣扬忠孝的名义传播的。而忠孝之意的背后所蕴藏的朦胧的未被直接捅破的女性意识,在好莱坞版的《花木兰》中被刻意放大甚至强调。
于是花木兰从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代表变成了拒绝传统礼教崇尚自由式的女权代表,从孝道典范变成了女权典范。
然而这只是迪士尼的一厢情愿,并不是女人比男人勇敢比男人有智慧就叫女权。
“花木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事业,并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样的故事具备女权主义的因素,但花木兰本人却并不是女权主义者。
花木兰参军并不是以女性身份作为出发点,或者为了争取平等的“权利”,她只是代父参军,是家庭因素让她参军,所以就女权而言意义不大。
即便是为了迎合“女权主义”上价值,其实也无可厚非,不过《花木兰》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的刻画确实不算成功。
影片的核心价值可以用“忠勇真”三个字形容,而且重点落在“真”上,花木兰被女巫引导最终认清自我,女性意识和个体意识觉醒,最终拯救国家。可是无论是花木兰选择面对自己女性身份的动机,还是军队接纳花木兰女性身份的过程,都处理的非常简约近乎潦草,以至于很难让人产生共鸣。
9月10日,《花木兰》在微博首页广告“寻找当代花木兰”,旨在将木兰精神与当代社会女性相结合,将遥远时代的木兰拉回到我们身边,以求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为此,还刻意将影片中的“忠勇真”,解释成了“忠于责任、勇于改变、真于自我”,以此来靠近当代人的价值观念。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网友似乎并不买账,除了官方引导发布的内容外,网友自发内容寥寥。
网址:《花木兰》是如何被迪士尼搞砸的?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12362
相关内容
刘亦菲版《花木兰》砍了一个角色,没有搞笑担当,迪士尼怎么拍?从电影《花木兰》来看迪士尼的风格
花木兰和迪士尼有什么关系
迪士尼版花木兰失望?看袁咏仪版
刘亦菲《花木兰》登迪士尼《D23》新刊,真人版战斗公主来袭
迪士尼《花木兰》口碑扑街,但木兰角色仍值得欣赏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女主敲定刘亦菲
《花木兰》北美定档 迪士尼海选中国女星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定主演 刘亦菲扮演主角
迪士尼最新巨制大片 刘亦菲主演电影《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