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啥不追名牌了?
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本刊记者 郑扬波
38岁的部门经理王莉径直走进Theory门店,像过去十年一样挑选通勤套装,“经典款永不出错,质量也有保障”;1985年出生的外企高管陈婷,每年固定购买MaxMara大衣……
与此同时,24岁的职场小白Mary在午休期间手机上逛Bosie、SMFK或者麦檬,她买衣服只看风格,不固定品牌,完全看心情;2005年出生的高校学生何佳,当季流行什么买什么,也花过20元买东北花棉袄……
Bosie某家新店
两个人群似乎都不理解对方:后者认为前者被品牌“割了韭菜”;前者则感觉后者在交“智商税”。
十几年前,品牌Logo是身份认同的通行证。随着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消费的选择也变得更多元化。如今,“Z世代”以务实态度对品牌祛魅,对日常商品购买更关注价格和情绪满足感,传统品牌的形象已大大弱化。
这一观念的转变,也萌发了许多新兴品牌。比如,彩棠、毛戈平、花知晓等,短短几年间就成为了美妆行业的头部品牌。而一些传统大牌,似乎正在从中国市场失宠。雅诗兰黛旗下的海蓝之谜、TOM FORD、MAC、倩碧等,面临着市场下滑的焦虑;曾经被追捧甚至跨界至收藏界的耐克、阿迪达斯等,也不再令大家趋之若鹜;Coach、Michael Kors等,则逐渐淡出越来越多白领的视野范围。
花知晓的快闪店
从宙斯、GoPro、西门子,到觅光、大疆、小米……电器市场的消费趋势也在发生变化。曾经,进口电器凭借品牌知名度在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不少消费者视为品质与高端的象征。但如今,年轻人的消费决策更倾向于精明务实和尝鲜。例如小米的“高配低价”以及全屋互联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就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胃口。
年轻人的消费观,也促使品牌的推广方式不断更新。
大约在20年前,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广告大战,一度占据电视、网站的黄金时段和区域,明星代言成为各大品牌增加影响力的争夺焦点。大约10年前,流量明星当道,国际、国内的一流品牌,都以签约当红流量明星为宣传重点。彼时,这些明星给各大品牌带来了足够的曝光度,也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然而,最近几年,流量明星依旧存在,但品牌对于流量明星的代言明显谨慎很多。不只是因为明星有塌房风险,更多的也是因为,要吸引“Z世代”的年轻人,不能靠“吹”的——选择太多,自然会不断尝新,他们在尝试新包装、新口味、新功能、新模式的背后,其实也是在不断寻求情感和心理上的价值认同。
而这也让如今的品牌不得不作出新的变革——传统的品牌溢价带来的高收益,越来越难以维持。要想继续在品牌溢价中保持赢利点,必须找到年轻人的敏感点,即他们愿意为惊艳的设计、精湛的质量和个性化体验埋单,更注重体验感和情绪价值。
同时,新兴品牌也面临着一场莫大的考验:如何可持续发展。菇小菇、末燃等品牌从一夜爆火到相继“离场”,最长的也不过7年时间。而传统大牌的市场营销投入及长期消费者教育,特别是爆品的口碑积累、沉淀,也为其建立了足够深的护城河。
未来谁胜谁负,或许就在一念间。
编辑:周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年轻人为啥不追名牌了?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16195
相关内容
庆余年叶轻眉为啥带把枪中国年轻人为何疯狂爱追星,难道年轻人真要娱乐至死
从“作品”到“人”,追星的年轻人变了吗?|资讯
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金庸了?
【案例】《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得到年轻人的追捧?
翻转传统的消费观念:年轻人如何颠覆“名牌”消费模式?
羽绒服为何“割不动”年轻人了?背后真相大揭秘!
追星文化在年轻人中非常普遍……
不愧是03年出道的艺人,吴磊年轻归年轻,粉丝都是老粉丝了
娃哈哈怎么了?被误会的“品牌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