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没有《宋实录》和《元实录》?
从南朝梁开始,各朝各代都有《实录》的,当然也有《宋实录》和《元实录》,但要在前面加上“曾经”二字。
须知,《实录》,就是“如实记录”(尽管真实操作并不能达到这一境界,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每一朝的皇帝、朝臣做了什么事,皇帝身边会有史官如实记录,非常详细,详细每一天所发生的事情都记下来。
不单单记皇帝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要记朝臣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要记全国发生的所有事情,只要朝廷知道的,统统要记下来。
因此,作为《实录》,其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而且也繁琐、芜杂。
所以,就会出现“正史成,实录亡”的现象。
正史,通常是由后一个朝代来修前一个朝代,如元人修《宋史》,明人修《元史》,清人修《明史》;而实录,则是同一个朝代的后一个皇帝修前一个皇帝的实录,如明太宗(后靖嘉帝改之为成祖)修《明太祖实录》,明宣宗修《明太宗实录》等等。
正史是在《实录》的基础上,去芜存精,精心编修出来的。
在古人的眼里,正史已经修好,《实录》就相当于已经被吸尽了精华的残渣,而且数量庞大,难于保管,就往往不加以保护,甚至直接付之一炬了。
我看到,此前有答友拿明太祖朱元璋销毁《元实录》说事,说朱元璋居心叵测。那,分明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了。
从梁朝的《梁皇帝实录》、《太清实录》到唐朝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贞观实录》、《皇帝实录》、《高宗后修实录》、《高宗实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肃宗实录》、《代宗实录》……,到五代的《梁太祖实录》、《唐懿祖纪年录》、《唐献祖纪年录》……,还有辽国的《皇朝实录》、金国的《祖宗实录》、《太祖实录》、《太宗实录》等等,被毁的多了去了,难道也怪朱元璋头上了?
还有,也别以为清朝人没有销毁《明实录》,清朝皇帝毁起书来,那是六亲不认的。
当初,明朝对本朝每一位皇帝的实录都会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后,实录与宝训修完,就要求誊写四份,正本藏皇史宬,副本藏内阁,大本藏乾清宫,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览。即每部实录有正副大小四种本子同时并存。
清朝编写《明史》时,将原本分存在四处明朝官方的《明实录》全部搬入明史馆,但四处《明实录》经明末战乱,均残缺不全。明史馆为了顺利编写明史,又重新抄写了一套《明实录》。《明史》完成之后,乾隆帝即命人将明朝流传的正、副、大、小四种官方本子,以及《皇明宝训》,全部共4757本,全部付之一炬,眼睛眨都不眨。
自梁朝到清朝,一共出现过110部实录,由于里面的内容涉及时政机密,修成之后均藏于宫禁或有司,从不刊印流布,时人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读到,明朝却是例外。
著名的“懒汉皇帝”明万历皇帝为了阅读方便,命大学士申时行“自太祖起,累朝《训》、《录》都誊写装潢进览,有几部就进几部”。翰林院誊录官员和校对官员于是趁此机会,转相抄录。由此,很多明实录传出了民间。而晚明文风极为松弛,并不禁止。所以,各种《明实录》传抄本得以流传至今。当然,明史馆的传钞本也同样保留下来了。
清朝文网森严,文字狱酷烈,《清实录》之所以得以保留下来,第一个原因是它继承了明朝珍爱实录的传统,清代每朝实录缮抄了五部:有以黄绫为封面呈进皇帝的小黄绫本;有以满、蒙、汉三种文字缮抄的小红绫本各二部;有尊藏本和御览本。第二个原因,《清史》并未修成,现在通行的还是一个“草稿”——《清史稿》。
网址:有人问,为什么没有《宋实录》和《元实录》?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17450
相关内容
宋佳访谈实录网友发录音疑似曝光宋祖儿涉税实锤
宋茜和尼坤为什么最后没有走到一起原因
宋之问没有杀害刘希夷
李维嘉妈妈看剧上头,问现实中宋威龙宋茜有没有恋爱,称是好朋友
弃剧《下一站是幸福》,贺范兴成绿茶,元宋:他没有实习吗?
张元英宋雨琦什么关系
崔永元谈柴静纪录片:治霾还需“有关部门”
业绩会实录
李维嘉妈妈成宋威龙cp粉 维嘉妈妈问宋威龙和宋茜现实在一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