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上的OST,到底是“皇帝的新衣”还是乐坛的“治病良药”
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一些网友眼中OST渐渐成了乐坛诸家必争之地,将OST视为乐坛最为重要的资源,甚至将是否大量的唱OST作为一名歌手是否成功的评价。“但是OST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今天小编决定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现在的OST。
虽然华语乐坛正面临着圈内外的各种负面的评价,但OST市场却依然保持住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光是在去年12月,就已经发行了数十首OST,光是连“OST三巨头”的名单都已换了好几波。靠OST维持音乐事业,已经成为大部分主流歌手的普遍选择。
部分OST封面
但真正让人记住的歌曲有几首呢?就算是热播的影视剧,人们想起的是剧名的本身,而不是片头片尾曲……繁荣向上的OST市场,似乎找不一首传唱度高,可以被大众记住的歌曲。
造成这个怪圈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无论创作者还是观众,似乎都已经默认,片头片尾曲没啥可听的,纯属浪费时间。在以前每看一集,都会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片头和片尾曲。一方面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网播也没有快进功能,另一方面也是那个年代的仪式感。更有甚者看剧,就是为了回味那首歌。甚至你不看剧,流行的主题曲也可能传遍大街小巷……多年过去了即使你早已忘记了剧情内容,也依旧不会忘记那个熟悉的旋律。
而剥开现在OST市场上繁荣的表面,现在的真实市场就是大部分的电视剧制作方购买一首ost花费不过4、5万,扣除经纪公司及其他成本后,艺人收入才1.8万。头部歌手,例如韩磊这种级别的唱一首整包费用才50w。甚至有些廉价歌手会免费制作好后发给制作方,巴巴得蹭热度。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小编认为第一以往OST能够流传下的经典影视音乐作品大部分都是由行业内顶尖音乐人操刀完成,从词的深度,曲的旋律性上都可以让听众慢慢的品味和研究。第二现在的影视业与早期相比发展迅速,电视剧数目更多,OST也更多,导致作品的宣发成本即使再高,观众也是有选择的,被分流的。这样也导致了词曲筛选标准的下降,毕竟好作品不可能是雨后春笋。而作品多的同时也导致了制作的流水化,工业化,以至于制作周期快,理性思维多,难以花大把时间从制作上慢慢研究。第三随着这个娱乐时代的到来,相当多听众对某一首音乐的黏性下降,家喻户晓类型的歌曲也越来越少,逐渐进入小圈化,大家各听各的圈,作品从而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了。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今ost歌曲歌词过于浮夸,辞藻拼凑较多。无法吸引人的共鸣。
OST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小编认为是有的,甚至还挺多。那它是不是华语乐坛的”救命良药”,小编认为只能是算是“缓兵之计”。放眼国际乐坛,出圈的OST的确很多,凭借一首OST站上一线舞台的歌手也大有人在。但如果一个乐坛不能长期只有功能性大于音乐性的OST输出。
音乐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如果长期被功能性局限,最终只可能会让音乐正式沦为影视作品的附属品。本质上与“热歌榜”上为短视频而生的歌曲并无差别,只不过OST还暂且可以靠着更为优质的输出质量支撑台面。
而且OST歌手的名单包括偶像艺人、乐坛新人、实力歌手再到知名唱作人。这些人里有很多人要么已经很久没有发行过个人音乐作品,要么就是完全没有个人作品。这其实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网址:“神坛”上的OST,到底是“皇帝的新衣”还是乐坛的“治病良药”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18785
相关内容
中国乐坛穿了几层“皇帝的新衣”?乐坛新歌OST,营销亮点
从北京先农坛到北京先蚕坛课稼农桑传雅颂
慢粒是什么病 《我不是药神》心酸落泪,慢粒白血病到底是什么病?
简述道教的神仙体系,玉皇大帝是否最大?
刘德华:从歌坛天王到影坛影帝,他的光芒与善良
民间常说的“老天爷”到底是谁?“皇天后土”指的是哪两位神仙?
遇见天坛
2012年百家讲坛全集
睾丸癌=体坛职业病?网坛再中招 治愈也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