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女孩的流量战争:数据劳动、情感消费与新自由主义流量逻辑-乌有之乡
在大数据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变迁中,流量不仅是主宰饭圈文化和粉丝经济的法则,改变了粉丝行为和社群机制,同时也折射了数字时代生产与消费的变革,数据化、流量化的逻辑扩展到娱乐、消费外的更多领域,甚至进一步影响文化生产和政治生态。而大数据成为新自由主义扩张的工具之后,新自由主义也进一步呈现出流量的逻辑。
摘 要:本文通过饭圈女孩在微博追星所付出的数据劳动和情感消费,展演社交媒体、大数据权力与粉丝经济的耦合下,数据和情感相互生成转化,成为供给流量和资本的养分。在大数据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变迁中,流量不仅是主宰饭圈文化和粉丝经济的法则,改变了粉丝行为和社群机制,同时也折射了数字时代生产与消费的变革,数据化、流量化的逻辑扩展到娱乐、消费外的更多领域,甚至进一步影响文化生产和政治生态。而大数据成为新自由主义扩张的工具之后,新自由主义也进一步呈现出流量的逻辑。
关键词:大数据,流量,数据劳动,情感消费,新自由主义,粉丝经济,饭圈
文章已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发,此为未编辑版,如需引用或转载,请参照纸质版,并注明出处!
一 导论
大数据(big data)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技术法则被广泛运用和讨论之后,一个名为流量的幽灵,正在中国的网络上空徘徊。如果将大数据简化为海量的数据集合,而流量则可以看成是经过算法(algorithm)获取、存储、分析、引导的大数据。一方面,流量成为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通用货币(currency),引发资本趋之若鹜。另一方面,流量至上,数据造假的风行,又成为业界口诛笔伐的对象。
流量明星似乎成为流量热潮的的拟象和中介。以打榜、控评、疯狂花钱等“做数据”的方式为主要特征的流量饭圈文化,是互联网粉丝经济的重要环节,受到从学界到媒体的广泛批评。超高粉丝数带来的数据热度,以及粉丝超高消费能力带来的商业变现,成为流量明星的两大表征。数据明火执仗般成为明星商业价值的体现。去年蔡徐坤粉丝和周杰伦粉丝在微博超话上进行数据排名大战,今年肖战粉丝在微博上号召群体举报同人作品,导致同人网站在境内被封,随后又将肖战数字单曲《光点》送上最高销量宝座,微博成为饭圈最重要的数据“战场”,粉丝不遗余力在集结制造一个又一个流量奇迹。
本文试图回到制造流量的场域——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拆解流量的生产过程,通过探讨饭圈的运转机制,来展演数字粉丝经济中数据、情感、消费三者的复杂互动关系。月活跃用户高达5亿的微博,成为中国最大的粉丝集结地,并自诩为“粉丝经济时代的引领者”。粉丝通过长时间不断地发帖、点赞、转发等等方式生产内容,将情感转化为数据劳动,数据聚积成为流量,成为明星的热度,同时成为情感消费的动力。社交媒体、娱乐资本、在线内容平台、品牌方、营销公司等多方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携手从粉丝身上榨取利益,共同促成了流量经济的生成和运转。流量既是一种数据集合,是生产资料和计算法则,也是粉丝经济的催化剂和黏合力。粉丝在流量的生成运转过程中虽然有集体的仪式感和愉悦感,也有协商和抵抗,但出于对偶像的情感,还是“自愿”成为 “数据女工”和“韭菜”,参与到资本游戏中,并且内化与合理化(justify)这一资本逻辑的正当性。情感“数据化”、“流量化”之后,转化成为资本的源泉。
网址:饭圈女孩的流量战争:数据劳动、情感消费与新自由主义流量逻辑-乌有之乡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18876
相关内容
被量化的粉丝劳动:多少饭圈事,尽在数据中数字专辑限购背后:告别流量裹挟,回归作品逻辑
新型主流媒体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关系
“饭圈”治理,“唯流量”观要先破
当流量遇见流量:肖战与张艺兴的“梦幻联动”与饭圈文化的祛魅
一个粉丝的自述:饭圈的底层逻辑就是“你死我活”
“饭圈”与流量:资本的二重奏
流量逻辑下的影视业
数据拜物教下的流量明星与饭圈文化
饭圈乱象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经济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