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余承恩团队在电梯里对粉丝大喊“让开”的视频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随着事件的发酵,“余承恩团队耍大牌”的话题迅速登上了热搜,网友们愤怒与失望的情绪如同巨石投向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关于娱乐圈明星素养、团队管理和粉丝文化的深入讨论。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位因《我家那小子》《漫城》等作品逐渐获得人气的年轻演员,面对几乎封锁的粉丝并没有展现出一贯的温和笑容,反而戴着口罩,面带冷漠,任由团队成员对粉丝与路人颐指气使,甚至在路人劝说的时候选择沉默。
目击者透露,在结束某品牌活动后,余承恩被众多粉丝围堵在酒店电梯口求合影,团队成员傲慢地大喊“让开”。更让人意外的是,面对众人的怒怼,他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竟然脱口而出一句“真无语”的不当言论。事件曝光后,评论区瞬间涌入大量声讨声:“当红艺人就该这样对待衣食父母吗?”“连句道歉都没有,心虚什么?”
其实,这并不是余承恩第一次陷入风波。早在2023年《我家那小子》播出期间,他由于在节目中提到“父母很少夸我”,意外引发了关于“中国式打压教育”的讨论,还让他的母姐受到网络攻击。面对这些负面评价,余承恩在采访中表示:“看到不好评论当然会难受,但演员本来就是被大众审视的职业,重要的是要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当时他展现出的坦诚与自省,让他赢得了“95后演员中少有的清醒者”称号。然而,这次面对粉丝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彻底损害了他微薄的路人缘。
耐人寻味的是,事件发酵后余承恩的团队始终没有发布正式声明。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冷处理”的策略或许是为了防止舆论的二次发酵,但更可能暴露出经纪团队在危机公关上的目光短浅。余承恩团队的沉默,实际上是缺乏担当的体现。
这番风波深刻反映了当今娱乐圈的畸形生态。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明星与粉丝的关系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偶像-追随者”界限,演变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情感交互。艺人团队通过控评、买热搜来维持“宠粉”人设,而粉丝则通过集资、打投为偶像铺路,表面上看似互惠,实则隐藏着危机。在这种以利益为基础的星粉关系中,想要真正促进双方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余承恩出道六年来仍然只是一位十八线演员的原因之一。
未来事件的进展仍需关注。如果余承恩团队继续保持沉默,恐怕将重蹈吴谨言“一年糊成十八线”的覆辙;若是匆忙道歉,又难免被质疑“危机公关套路化”。无论如何,这一事件已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当明星特权意识高于基本尊重时,当团队将粉丝关系异化为“流量工具”,最终在舆论的放大镜下将暴露出最不堪的底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