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音乐综艺的破浪之行 | 传媒观察
文字 | 陈雯卿 郭琦璠 姜新雅
图片 | 来自网络
责编 | 周旦烨
美编 | 董之瑛
“云次方”“云家四子”“深呼晰”“梅溪湖三十六子”……这些关键词在这个冬天迅速地登上了微博热搜。
其实,它们都出自于同一档节目——
2018年末,湖南卫视推出的全新音乐类综艺《声入人心》。
这档被粉丝戏称为“小糊综”的综艺事实上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豆瓣3.7万人打出评价后获得9.2的高分,荣获第5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最受关注的大陆电视综艺”,湖南广播电视台2019年第1号台长嘉奖令,《人民日报》点名表扬,官方播放平台点击率超7亿……
主打美声和音乐剧这类小众艺术的《声入人心》,似乎在一开始的节目主题选择上就将其与大众隔绝,但从最终的反响来看,《声入人心》不仅成功地打破了这一壁垒,而且实现了对小众艺术魅力的挖掘和传播,让“小糊综”翻身成为“大热门”不说,还让本属于“阳春白雪”的音乐剧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那么,《声入人心》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方面,《声入人心》节目团队邀请的36位选手不仅颜值高,而且专业素质强。36位选手几乎全部出身于声乐或音乐剧专业,多位选手具有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在这档节目中,他们的歌声、他们的演唱技巧、他们投注的感情超越了他们的颜值带来的惊艳感,成为了这个舞台最吸引人的东西。网友们纷纷评价:“这是神仙打架!”
另一方面,《声入人心》的赛制与其说是竞演,不如说是一场长达三个月的视听盛宴,一段相知相扶的修炼之路。3位出品人廖昌永、尚雯婕和刘宪华在100天内,对36位演唱成员进行分组打磨、陪伴成长。36位演唱成员凭借表演完成度在“首席”和“替补”两个角色间轮换,节目过程中不设淘汰制,最后决出6位首席演唱成员。在节目中,成员进行独唱、二重唱、三重唱等多种形式的表演,演唱曲目基本上来自于歌剧、音乐剧选段,或将流行乐进行大胆的改编,融入美声元素。
歌剧和音乐剧就这样从剧场走到了大众的眼前,高雅艺术其实并不神秘,小众艺术原来并不艰深。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声入人心》就是把一种小众的美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事实上,这不是湖南卫视第一次这么做了。2017年7月,湖南卫视开始了创新“飙”计划,先后推出了主打配音的《声临其境》,主打现场音乐表演的《幻乐之城》和主打音乐剧的《声入人心》。
这也体现出如今音乐类综艺发展的一个趋势——主题更加细化,小众艺术受到青睐。从流行乐大佬齐聚的《歌手》,到唱跳爱豆养成类的《偶像练习生》,再到小众类的《声入人心》、《即刻电音》,综艺的变化也体现着观众心理的不断改变。
音乐综艺的五年绽放
音乐类节目一直是综艺业的香饽饽,在中国大陆,几乎每年都会出几个形式各异的音乐综艺。近五年来,音乐类综艺的发展愈发蒸蒸日上,综艺的品质相比以往有了十分可观的飞跃,节目编排的具体细节也不断迎来创新。
在早期,中国音乐类综艺主要以草根选秀的形式为主。2004年的《星光大道》和《超级女声》算是最早受到全国关注的两个音乐类综艺,而它们在选手类型的偏好和要求上有所不同,但两个节目的目的都在于选拔优秀的草根歌手。自此以后,“选秀型”在大陆红极一时,除了上述两个“鼻祖”之外,较知名的选秀节目还有《快乐男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等,“选秀”几乎成了音乐综艺具有标配意义的形式。
而2013年,一档以成熟歌手为主角的音乐综艺打破了独霸一方的选秀形式。《我是歌手》的出现,在音乐综艺界几乎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它将那些已然具有成熟技巧与强势实力的歌手邀请回竞赛舞台,让观众在感受惯了实力参差不齐的草根选秀舞台之时,震撼于其高品质的视听体验。与之相似的还有于2016年推出的音乐综艺《蒙面歌王》,这档节目对表演形式和赛制做了一定的创意发展,但其内核依然算是“成熟歌手音乐竞赛”。
(《我是歌手》参赛选手李健)
随着真人秀综艺的热度渐长,“养成类”音乐综艺也应运而生。这类综艺在呈现选手的歌唱表演之外,也越来越多地加入选手私下的真人秀生活片段,而这些片段赋予了观众“看着歌手在竞赛过程中成长”的养成感。
2018年几乎是“养成型音乐综艺”的盛放之年,爆红的《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将这个新鲜的综艺形式引入全国观众的视野里。这一年里,几乎所有的音乐类综艺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长了节目里的真人秀片段,借养成之潮流而行。
与此同时,除了通俗歌曲之外,音乐综艺也在不断挖掘更加小众的音乐艺术形式。2017年《中国有嘻哈》的播出,也曾在社会上掀起一波嘻哈热潮。吴亦凡的一句“你有freestyle吗”火遍2017,“skrskr”紧接着火遍2018。2018年的《这就是街舞》和《热血街舞团》,虽然不是音乐综艺,但其带来的街舞艺术的爆发式流行,也是综艺内容向小众艺术发展的一个佐证。
集大成的美声综艺
但对于以大众群体为目标受众的综艺节目来说,挖掘小众艺术总是存在风险的,正如2018年底推出的《国风美少年》和《即刻电音》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反响平平。不过,同样作为主推小众艺术的音乐综艺,《声入人心》似乎找到了一个相对成功的呈现形式。
《声入人心》的音乐主角是大众眼中的阳春白雪——美声、歌剧与音乐剧,大多数人往往对其敬而远之。为了打破这一“高雅艺术”在观众心中较显枯燥的刻板印象,节目组出了两大绝招——高颜值选手与通俗歌曲结合。前几期节目播出后,参与选手好看的面容、高挑的身形就给观众留下了冲击性的印象,不少观众直呼“没想到唱美声的小哥哥还有长成这样的”。
此后,竞赛的选曲尽管包含一些欣赏要求较高的美声、歌剧、音乐剧原曲唱段之外,也有不少通俗歌曲的美声化改编。熟悉的歌曲容易吸引大众的兴趣,而优质的美声改编又让观众看到美声艺术本身独具特色的闪光点。“原来美声离我们并没有那么远”,这是很多观众在接触《声入人心》之后最深刻的感受。
(《声入人心》播出后爆红的双云cp)
除了主推小众艺术这个最大的特征之外,《声入人心》还算是近五年来音乐竞赛综艺发展的一个集大成者。论选秀主角,它既有高天鹤、翟李朔天这样在参加节目之前零曝光的草根歌者,也有王晰、周深这样已然具备一定粉丝基础的明星选手;既有蔡程昱这样初出茅庐的声乐学生,也有阿云嘎、郑云龙这样成熟的演员歌手。但尽管选手出身参差,其总体的音乐实力却实属上乘,《声入人心》的竞赛表演也因此获得“神仙打架”的美誉。
不过,在继承前辈优秀特质的基础上,《声入人心》也做出了自己的改变与创新。在真人秀大行其道的2018年,《声入人心》却大幅降低节目中的真人秀成分,将呈现的重心倾斜于歌曲演唱上。但为了选手个性展示的需要,《声入人心》vip加长版以及节目官方微博依然向大众提供数量可观的真人秀片段,不过其面向的群体主要还是已经“入坑”的节目粉丝。
作为一档主目标为“推广小众艺术”的节目,《声入人心》尽管也有推广选手的需求,但吸粉能力较强的真人秀成分在其中仅仅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节目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观众能多将注意力放到选手的演唱水平上来。
(因第一期连唱9个HighC而被称为“蔡HighC”的选手蔡程昱)
同时,“零淘汰”的赛制也是《声入人心》的一大特点。从第一期到最后一期,节目的参赛选手人数固定在36人,只是选手间有“首席”和“替补”之分,“首席”由每期表现最优秀的几位选手当选,他们拥有进入下一次的舞台公演的机会保证。虽然36人中,各选手的舞台表现频率有不小差距,但每位选手都至少拥有1-2次的舞台机会。
这样的赛制算是“选秀”赛制的一种变种,节目的“出品人”(即评委)廖昌永老师曾说过,他们非常希望能够给观众最好的视听体验,但又希望每位选手都能够有展现自己的机会。“零淘汰”的竞赛机制,从观众角度看,少了一点遗憾与残酷,同时也不乏紧张与悬疑感;而从行业发展来说,既能通过竞赛挑选出最优质的歌者,又尽可能给予后来者进步与发展的机遇。这样的赛制创新,确是未来选秀型节目良好且健康的发展方向。
《声入人心》,面对着怎样的“人心”?
其实,不只综艺变了,作为受众的我们也在变。我们不再满足于观看一场十全十美的表演,而是希望看到选手们的进步与蜕变;我们不只关注选手台上的表演,而更好奇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不再止步于对选手“颜值”的欣赏,而是注重有“颜”也要有才华……与其说我们的兴趣随着综艺的迭代而变化,不如说综艺迎合着受众群体的心理不断进化。
自从女性受众的主体地位被关注以来,综艺节目的女性向趋势愈发明显,2018年大火的《偶像练习生》便充分利用了“鲜肉效应”,抓住了一大波女性受众的心,获得了极高的人气。在这个节目里,选手的成功与导师评委的决定无关,而全部取决于粉丝的支持。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女性更容易关注商品的附加价值,作为观众的女性群体可以通过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将一个素人打造成“自己捧出的爱豆”,而这一切付出或许只因为“觉得他好可爱哦”。
但是2018年同时也是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天花板”之年。移动互联时代,无论传统或是网络造星机制,都不再是中心点和粉丝之间简单的传受机制, 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中心点与粉丝之间相互依存的交互机制。企业将“粉丝经济”越炒越热,把偶像进行商业包装再对粉丝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投放,不断创造出新的能够吸引眼球的标签以维持粉丝经济的热度。
然而作为观众的粉丝并不是没有理智的消费群体,换言之,观众们也深知节目的“套路”,认识到节目在制作过程中的操作空间,也在这“舶来”的综艺形式扎堆出现之时感受到了一丝审美的疲倦。
我们不禁思考,能歌善舞的全能型偶像固然讨喜,但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样子的音乐综艺才最适合我们?
我们经历了消费幽默的综艺时代,经历了消费颜值的综艺时代,经历了消费“人设”的综艺时代,是时候从综艺中获取一些东西了。而主打小众艺术的综艺的兴起既是出品方对商业利益获取新模式的探索,也是观众们经历了一场场狂欢之后的反思与追寻。
我们或许不会在有早课的清晨插一根发簪再穿上一条襦裙,但可以在睡觉前看一看伴国风起舞的美少年;我们或许不会为了love&peace大声疾呼,但走在路上听几首嘻哈何尝不是一种态度;我们或许不会刻意去听Pavarotti的美声男高音,但可以在深夜想起某个人时听一首《Grande amore》(我的挚爱)。
事实上,对小众艺术的发掘称得上是一着险棋。同样是对小众艺术形式的呈现,在《声入人心》口碑收视双收的同时,《国风美少年》和《即刻电音》却处于评论两极化甚至差评多于好评的窘境。
为什么同样的传播形式却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别呢?作为小众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美声、国风还是电音,曾经都是一个固定的圈子,用《声入人心》选手高天鹤的话来讲,就是“打不破的围城”,“台上演的人是我们自己人,台下看的人还是我们自己人。”现在要将围城里的东西展示给世人,就要做到既保持原汁原味,又能让人们接受。
相较于其他两档节目,《声入人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曲高和寡的美声艺术与通俗音乐相结合,既能与受众产生共鸣,又可以让受众聆听到真正的美声,使观众对小众艺术的好奇转化为对艺术本身的欣赏,进而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雨果说,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音乐因此为我们了解新的领域敞开了门。《声入人心》就是这样一扇大门,这档节目的开场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说高雅冬眠,你休想叫醒。”这档节目所做的,正是融化冰雪,待高雅回春。
参考资料:
1. 南方周末:2018年歌舞类综艺盘点,除了围观选手颜值,还有什么?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351000354323399504656599&from=groupmessage
2. Vista看天下:这群“最没前途”的年轻人,打造了一档9.1分音乐节目
https://mp.weixin.qq.com/s/_97AEu4TLvAytpXGfPJAjg
3. 人民日报评论:如何让高雅不高冷?
https://mp.weixin.qq.com/s/MW9NFRFbhKtIFv_MhO3cMw
4. 三联生活周刊:“美男”唱“美声”,能为小众歌剧圈打开缺口吗?
https://mp.weixin.qq.com/s/iZFdpha4Ub15qiDWIiEJ8w
5. 《当下综艺节目女性受众研究》,夏昕苇,哈尔滨师范大学,《科技新闻传播》,(2018)220-0031-02
6. 《国内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受众满足研究——以《偶像练习生》为例》,陈爱梅、梁晖,《视听》,2018年8期,72-74页
网址:声入人心:音乐综艺的破浪之行 | 传媒观察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22714
相关内容
名人堂·观察|选秀“缺席”的第一年 哪些综艺在“乘风破浪”?高雅艺术的大众化传播——以原创综艺《声入人心》为例
2023音综观察:选秀复活,王牌回归
传媒观察丨“轻娱乐”电视综艺回归生活化审美
爆款缺失的2020,“观察类综艺”是如何陷入迷途的?
《声入人心》成员频上综艺 主演音乐剧一票难求
观察类综艺的2.0时代,我们究竟在观察什么?
蓄力赋能再出发:2020年网络综艺观察
声入人心 第一季综艺
观察丨复盘2024年综艺市场——音综、恋综、喜综爆款不断,文旅综艺独爱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