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系链的陌生人社交探索
从大的方向来看,社交分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前者基于关系链,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很难逾越TX建立的壁垒;后者通常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垂直社交,进入门槛低,基于关注和推荐机制的单向社交。以上两个模式都较为成熟,而基于关系链的陌生人社交却一直没有探索出比较有效的模式,无论是倡导荷尔蒙的MOMO、TANTAN,还是宣称灵魂社交的SOUL、SUMMER,均未能沉淀出有效的陌生人关系链,这个方向还有足够的探索和创新空间。
很多人认为基于关系链的陌生人社交纯粹是为了社交而社交,即无效社交。但是微博没火起来之前,人们怎么会想到去关心明星网红的日常,况且还得不到回应;空间朋友圈没出现之前,也少有人会想到把照片p了一遍又一遍,就只为了分享出去让别人点赞。表面上看,这都是无效的社交,于个人而言花费了时间却得不到提升,但时间证明,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所以为什么陌生人之间不能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关系链呢,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群社交模式,如果非要给出一种场景的话,那么不妨作如下设想:一个基于地理位置随机建立的100人小群,男女比1:1,多数人处于同一年龄段。然后每个人下班后的放松方式都有很多,有人喜欢刷DOUYIN,有的喜欢WEBO ZHIHU DOUBAN...或者逛TAOBAO追剧,这些基于内容的平台固然好,但是用户基本是单向的获取内容,难以去自然顺畅的双向交互。假设我们的百人小群已经完成了破冰,聊天环境较为和谐,那么当人们在其他平台上发现一些有趣的事物时,顺手分享到小群里又有何不可呢。在这种场景下,基于陌生人的小群具有天然的优势,其一 这些生活中觉得有趣却又微不足道的小事,分享给一般的普通朋友似乎不太合适,而分享给非常好的一两个基友闺蜜又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其二 由于小群的机制是不定期清理不活跃的人,因此正常活动的用户都会沉淀下来,所以一段时间后,这些陌生人并非是完全不相关的人,将生活中的琐事分享给他们也不会觉得奇怪;其三 在分享内容时通常会有这样的顾虑,不知道自己的口味适不适合其他人,但是对于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群而言,即便一条消息每个人回也不会觉得很尴尬。 总之基于关系链的陌生人社交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可能这种关系永远都不会到来,也可能这种”美好”的设想很快就能实现。看似没有较大的突破,和qq群微信群没有什么差别,但如果每个人都养成了上述的习惯,那么这种介于稳定和不稳定之间的关系链会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力量。毕竟熟人社交链是有限的,而陌生人的链接是无限的,所谓的“六度社交理论”,通过六个朋友可以认识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但如果陌生人之间可以直接建立较为有效的联系,认识一个人哪里还需要六度??
网址:基于关系链的陌生人社交探索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37511
相关内容
从社交图谱看Web3.0在社交领域的探索从 Web3 社交图谱出发,Relation 要做社交关系数据探索者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研究
从社交图谱看 Web3.0 在社交领域的探索
重拾“摇一摇”,微信又祭出了陌生人社交
人和狗狗交配:探索人与犬之间的特殊关系
社交图谱:社交关系再定义?
IOSG:社交图谱,社交关系再定义?
微信“摇一摇”功能下架背后,陌生人社交陷入困局
社交构筑直播壁垒,陌陌发力缔造明星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