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观察爱好者增速惊人,如何挖掘潜在商机?——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2025-05-12 09:27

据《2023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简报》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有统计的省区市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约34万人,且以中青年为主,增长速度惊人。如何挖掘潜在的商机?

第一,打造消费场景。观鸟分两种,除了远郊观鸟之外,在中心城区观察来自大自然的“邻居”的行为越来越受市民欢迎。这是“爱鸟周”可尝试在城市核心地区办“分展场”的环境和市民基础。这也是章明提到的“从‘城市事件’到‘生活场景’的关键转型”。

以上海为例,“一江一河”沿岸的夜鹭很多,且因为形象“偷感”很重,给人以情绪价值,很多人喜欢随手拍vlog,或者做成小游戏、表情包等二创周边。夜鹭聚集地周边的商业和绿地空间,比如虹口港-沙泾港旁边的北外滩白玉兰和双狮汇、前滩太古里和世博片区旁边的前滩-后滩滨江、长寿路街道苏州河边的创享塔-鸿寿坊等地,都可以作为“商业+鸟类IP”“公园+商业”等相关活动的市内分展场。

2024年12月9日下午2点左右,苏州河创享塔附近夜鹭集聚。夜鹭在很多城市都很常见,深受各地市民喜爱,网上常见的称呼有“夜师傅”“中华田园企鹅”“中华蓝背大蠊”,但目前没有城市以此塑造形象IP,仅有郑州因为“天屎之路”在4月中旬短暂破圈。

夜鹭是上海“讲好城市生态故事”的好IP,叠加“一江一河”能开发出更多与城市文化相关的文创项目,但是现在重视得还不够。

新加坡的野生江獭家族之间的“恩怨”延续十余年,媒体密切报道,市民和保护群体参与。其实江獭并非新加坡独有,但因为讲好了故事,成为了城市的生态文化名片。

因此,从城市事件到生活场景,再到文创消费的商业链条应该是:上海市或相关区的绿容局负责公益和科普,讲好IP故事;商业“变现”则由市场经验丰富的商业运营方自由发挥,按照市场规律安排活动时间,创造更多新体验,实现长尾效应;最后加以社交媒体的资源进行破圈推广,比如此次花展与小红书设计周联名。

第二,激活观鸟爱好者的消费力。据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中心统计显示,旅游观鸟平均每天消费达到200-400美元,还不算专业设备和特殊的住宿方式。

但如果不考虑交通和住宿成本,仅观鸟相关设备,在中国的社零统计中也被分散地统计到了不同门类和主题中,显得较为零碎。

观鸟爱好者陈凯伦和他的群友告诉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他们在观鸟上的主要消费品是高科技数码产品和配件,有些因为过于小众目前只能网上购买,例如寻找夜行性鸟类的红外线仪、激光测距仪、高灵敏度录音机等。

而与大众数码产品重叠更多的单反照相机、运动摄影机/全景运动相机,这些商品是尼尔森IQ《2024中国消费者展望》、亿邦智库《2025年中国消费市场现状与展望》、NIQ-GfK 《通往2025:中国消费者展望》明确提到的,有助于提振消费的门类。

此时可以借助“市内分展场”,将商圈中的户外用品店、3C数码店等串联起来,围绕“观鸟”主题进行促销、体验、首展、快闪。

第三,与露营、骑行等日益深入人心的休闲生活方式相比,观鸟还没有大规模地进入日常生活,但今年的“明星效应”带动了观鸟热,例如之前著名演员李现“打鸟”(特指拍摄鸟类),被央媒“点赞”,引起很多人对观鸟和伴生的相关社交活动产生了兴趣。未来,观鸟具有一定“粉丝经济”和“生活方式消费”的潜力。

观鸟的户外服饰与露营爱好者的品牌没什么不同,甚至观鸟活动本身也可以与露营产业相结合,形成新的生活方式流派。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说,工作室与户外品牌巴塔哥尼亚有过联名活动,不过仍是科普公益。据他观察,现在户外品牌与科普工作室的商业合作较少。

总之,将观鸟和爱鸟周整合进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的道路,特别是激发商业消费,首先需要思考如何从源头开始“讲好IP故事”,而后是如何用好商圈空间,用“市内分展场”吸引更多市民对相关话题产生兴趣。

本文节选自《“爱鸟周”为何不能像F1和花展那样“市区联动”》一文。

网址:鸟类观察爱好者增速惊人,如何挖掘潜在商机?——中国环境网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40608

相关内容

大数据挖掘算法实战:如何挖掘海量数据中的隐藏价值
如何给网红做数据挖掘呢
从零到亿:TikTok美区达人机构如何挖掘并培养现象级网络红人
“爱鸟周”为何不能像FI和花展那样“市区联动”
TikTok网红营销挖掘潜在客户策略
“爱鸟周”为何不能像F1和花展那样“市区联动”
李现因鸟类摄影获生态环境部认可,为何他的爱好能引发全民讨论?
挖掘动漫IP商业价值
如何给网红做数据挖掘方案
BCG:中国消费行业季度观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