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評:長著明星臉的綜藝節目掉進惡俗陷阱
版權口水戰、明星爭奪戰、首播日期爭搶戰……4月初,浙江衛視的《中國星跳躍》和江蘇衛視的《星跳水立方》開播。兩檔節目在網絡上的造勢力度不分伯仲。說相聲的牛群來了,演電影的張柏芝來了,唱歌的黃征來了,慈善家陳光標來了,當然,還有一些掙扎在娛樂圈三線的原本被人喊不出名字的藝人也來了。北京奧體中心英東游泳館和水立方中濺起的,不只是“啪嗒啪嗒”的落水聲,還有主持人的歡呼聲和看台上的吶喊聲。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看了節目的電視觀眾,常常分不清那些“啪嗒”入水的明星,到底是在為哪家衛視的哪個節目服務?因為,這兩檔節目太像了。
和前幾年的《超級女聲》、去年走紅的《中國好聲音》、剛落幕的《我是歌手》一樣,《中國星跳躍》和《星跳水立方》同樣都是從海外引進版權的舶來品。浙江衛視的《中國星跳躍》出生於荷蘭綜藝節目《Celebrity Splash》,江蘇衛視的《星跳水立方》則源自德國名人跳水節目《Stars In Danger:High Diving》。
但與《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節目口碑良好不同的是,《中國星跳躍》和《星跳水立方》開播沒多久,批評質疑卻如潮水般涌來。64歲的牛群跳下后悶在水下十幾秒、韓庚被水拍暈、包小柏短暫失明、黃征翻轉失誤后背被拍紅。盡管節目組一再宣稱,“節目效果靠的是剪輯,其實危險性並沒有看到的那麼夸張”,但4月19日晚釋小龍所創武術團隊的一名成員在節目訓練基地意外溺水身亡的事故,已暴露了跳水節目制作的安全漏洞。質疑聲中,節目中高調宣稱的“專業”、“真實”、“勵志”等“賣點”,已然土崩瓦解。
公平地說,中國綜藝節目的制作者“著眼國外”的創作路徑,並不是“萬惡之源”。這些年,內地年輕人已習慣通過網絡欣賞韓國、日本和歐美的電視節目,即便語言不通也毫不影響他們對異國一些新鮮有趣的節目的追捧,這是當下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面臨的嚴酷現實。網絡化時代,創意的“跨國流動”無處不在,本土創意也好,舶來創意也罷,隻要有它最適合生長的土壤,無可厚非。回溯近年來中國當紅的多個綜藝節目,都是砸下重金購買外國版權,再進行“中國式”包裝。因此,這兩檔跳水節目口碑不佳的原因,病灶並不在“舶來”上。
人們很容易注意到,在這幾個批評如潮的綜藝節目裡,有一個共同點是,明星們被“全能化”了。
其實從前幾年東方衛視的《舞林大會》開始,這種趨勢已經開始萌芽。主持人、演員、歌手,從探戈到華爾茲到爵士,無論你是否有舞蹈功底,無論你是否受過專業訓練,經過節目組短暫培訓后統統被拉到舞台上展示舞藝。舞蹈好歹還算是“文娛圈”的事兒,可是這次的跳水那分明是“體育圈”的活兒,當一個個明星不畏辛苦站在高高的跳板上如“跳樓”般跳進泳池時,不被炮轟才怪!
也難怪微博上的大V們調侃中國明星太“可憐”:一會兒被拉去跳舞比賽,一會兒被拉去唱歌淘汰,現在又被拉去跳水搞怪,你越來越搞不懂這些明星原本是做啥的,隻記得:不會跳舞的歌手是跳不好水的。“全能明星”還不僅僅表現在“競技場”上,評委席上的評委們也開始“全能化”,不會唱歌的章子怡坐在了《中國最強音》的評委席上,網民和觀眾隻能克制地評價章子怡“穿的比說的好”。
原本可以好好地唱歌或演戲,卻偏偏要不務正業去跳水或點評唱歌,“全能化”了的明星們在並不適合自己的舞台上自然少不了“出丑”,但比“出丑”更實惠的是“吸金”。無論是上述兩檔跳水節目還是《中國最強音》,毫無疑問,邀請選手和評委都是讓主辦方斥巨資的事。中國的綜藝節目制作向來都是大手筆,當《我是歌手》在台灣吹皺一池春水時,連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都表示,由於市場投入限制等因素,台灣的電視節目制作經費少得可憐,無法做出像《我是歌手》這樣“大氣磅薄”的節目。
但是,“不差錢”未必就一定能推動綜藝節目健康發展。綜藝節目當然未必一定要承載教育功能,但娛樂時基本的“美學深度”還是要培養的。“明星全能化”像一記警鐘,並不溫柔地提醒著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在“舶來”之后的再度創作中,如何避免掉進惡俗化的陷阱。有了雄厚的財力做后盾,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明星和節目本身的利益最大化,那麼綜藝節目遭遇如潮般的批評,恐將難以避免。
(來源:中國青年報)
网址:娛評:長著明星臉的綜藝節目掉進惡俗陷阱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44904
相关内容
“引進節目+知名藝人=爆款綜藝”的模式結束了綜藝節目與真人秀節目的關系探析
綜藝節目高質量發展迎來機遇和挑戰
周星馳王晶多年交惡有望和解 或同亮相綜藝節目
多檔觀察類綜藝成新寵 明星點評素人真人秀再升級
傅園慧張繼科“圈粉” 奧運明星成娛樂節目生力軍?
明星臉型匹配測試 别别人說長得像明星臉什麼意思?
演技類綜藝“霸屏”同台爭鋒 如何上演一場好戲
有潛力成為綜藝大哥大姊!10大網友超看好的台灣新生代主持人
演技類綜藝節目呈現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