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发布时间:2025-05-12 20:48

饭圈文化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巴黎奥运会已经落幕,但乒乓球决赛中观众的区别对待甚至发出嘘声的现象依然引人关注。这不禁让人想起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饭圈入侵xx圈”的说法。然而,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了。其实,“圈”无处不在,从支持某个球员、明星到性别、地域、国别,都会产生争论乃至“战斗”。

最近,我在翻阅《心理学和生活》第20版时,发现社会心理学一章提到了“群体内偏见”的概念。这个概念解释了为什么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抱团”现象。实验表明,即使是随机分组的成员,也会因为被告知是按照某项游戏的成绩分组,而在分钱的投票中维护本组成员。这说明,只要有群体认同的细微线索,人们就可能开始偏袒“自己人”。

不幸的是,如果这种偏见被误导,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群体间冲突,极端表现就是性别、种族、性取向歧视。如果你以民族主义者自居,爱讲地域的地狱笑话,嘲笑那些鼓励包容小众性向和亚文化群体的声音是“政治正确”,仅因为某则小道消息是“敌对阵营的笑话”就不加辨别地相信,那么你做的事可能和你嘲笑的“失智粉丝”并没有本质区别。

当然,将现象归咎于“饭圈化”也有好处,就是让用这个词的人以为“这一现象是外来的,与自己距离很遥远”,从而在割席中感觉到安全。另一方面,对一件事做相对简单的归因(比如“他们就是很脑残疯狂”)会更节约认知资源。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置身圈外,其实还在圈内。比起我们因为什么而起争执,让事情不一样的,是我们面对不同意见的方式。你是会尝试更全面地理解人和事,还是以偏概全?你的喜爱会导向积极的交流,还是引向攻击和破坏?你会提醒自己的态度和本心源于何处,还是沉迷于融入群体后的全能感和优越感?

好消息是,当曾经的“竞争者”一起协作解决障碍、完成共同目标后,敌意消失了,两方开始跨过界限交朋友——增进互动,意识到对方是活生生的人,不再把彼此当做模糊的符号看待,是重要一步。了解是偏见的解药,就好像好奇是恐惧的解药一样。

网址:饭圈文化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51111

相关内容

体育“饭圈化”不能惯着:饭圈文化背后的心理
探索“饭圈”文化的心理学奥秘
追星背后的心理因素探究——以“饭圈文化”为例
饭圈文化:光鲜背后的毒性蔓延
心理学视角下的饭圈文化与体育现象——机制原理与应对策略
饭圈文化背后的思考:追星真的值得吗
饭圈文化为何如此疯狂?心理学角度解析
相声界的迷局:秦霄贤事件背后的饭圈文化冲突
心理分析视角下的饭圈文化
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doc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