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明星人设”魏薇①点开网络短视频平台,会发现不少明星网红账号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们大多主打妆容颜值、唱歌跳舞、搞笑幽默等特点,每推出一个短视频作品,都

发布时间:2025-05-13 01:53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4 题号:12607297

理性看待“明星人设”

魏薇

①点开网络短视频平台,会发现不少明星网红账号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们大多主打妆容颜值、唱歌跳舞、搞笑幽默等特点,每推出一个短视频作品,都严格符合账号调性,也就是常说的“符合人设”。而特定的“明星人设”也吸引着特定的粉丝群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现象。

②所谓“人设”,即人物设定,简单来讲就是在网络内容平台提前设定并演绎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如高颜值形象、“学霸”“女神”等。他们相信精准人设能够精准吸粉,所以围绕“人设”策划推出短视频、图片等各类作品。但若想在相关平台获得受众,就必须提前选择好“赛道”,并在“人设”限定下持续推出精准匹配调性的作品,这既由平台算法决定,也是基于粉丝喜好的设计。

③在一些互联网内容平台,利用“人设”打造明星网红、吸引粉丝并进行流量变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双十一”等重要消费节点,有着讨喜“人设”的明星网红,动辄“带货”上千万元,这既证明了粉丝经济的巨大潜力,也说明“人设”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甚至有人说,要想在短视频、社交网站走红,就必须预先设计好“人设”。

④然而,健康的粉丝经济应当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正确的商业逻辑也需要与正确的价值导向相结合。“人设”终究是人为设定,如果名实不副、德不配位,形象则可能“逆转”。近年来明星网红“人设崩塌”的情况并不鲜见,例如某“人设”为“学霸”的男明星学历造假事件、某标榜自己才华多样的明星露馅事件、“网红带货”中重数量轻质量问题等。调查中显示,超过半数粉丝表示追星是为了视其为榜样,向其学习;如果明星网红的“人设”有其名而无其实,则不仅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更会对粉丝群体形成负面的价值导向。

⑤再精心打造的“人设”,也不过是一种刻意呈现出来的形象,并不一定是真的;“人设”,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行为。然而,真正的自我最终是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在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把人生也当成了一场带着“服化道”的“表演”,演得再好,也总有出戏的时候。粉丝对于明星“人设”的真正期待是,返璞归真、找到自我,不断打磨技艺、沉淀修养,走出一条更为纯粹的演艺道路,将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⑥引导粉丝文化释放更多正能量,网络平台同样责无旁贷。网络平台带有天然的传播属性,这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呈现出传统经济不具备的特点,即更具有社会属性、舆论属性,从一开始就在商业逻辑、经济运转中附带了价值引导的功能。正因此,无论是“人设”还是其他商业模式,都应该在经济效益之外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让粉丝群体成为社会规范的守护者、舆论正能量的弘扬者,让粉丝文化驶入正确的价值航道。

(节选自2019年12月06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有删减)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

更新时间:2021/03/16 07:56:16 |

抱歉! 您未登录, 不能查看答案和解析点击登录

相似题推荐

【推荐1】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即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消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 ,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水补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及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能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⑦研究者们表示,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得太快会让我们感觉口渴,以及冷饮为何特别解渴等问题。

⑧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选自2016年8月12日《光明日报》,作者詹欢欢)

1.第①段引用“望梅止渴”的典故有什么好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点题等作用。B.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口渴的原因。D.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望梅止渴”的特点。

2.“望梅”为什么不能止渴?
3.简要说明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

有研究显示

,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
4.王老师参加镇江国际马拉松赛,比赛中,他大汗淋漓,口渴难耐,边跑边喝水。请你用文中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推荐2】“折柳”与古人送别的习俗

倪方六

①如果评选古代最有名的 “送别”,唐朝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元二无疑应名列前茅。王维在渭城客舍中设宴,请即将远行的元二喝酒,还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②王维请酒送行,古谓“饯行”,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送别方式 ,至今仍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前进行,源于先秦时已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 所谓“祖”,原本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的行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称:“祖者行神,行而祭之,故曰‘祖’也。”后人干脆将送行喝酒称为“祖”,东汉学者郑玄即称:“将行而饮酒,曰‘祖’。”

③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因此把送行称为“祖送”。“祖送”颇为讲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一般多设宴送行 ,称为“祖饯”。这种送别方式在唐朝的文人中间特别盛行。李白的《留别金陵诸公》一诗,记述的就是他当年离开金陵时友人在白下亭为他送别的情况。其实,只要有友远行,不论是游玩、回乡,还是赴任、卸任、远征,古人都会“祖”一下。

④出发前,送人者会把远行人直送到路口,并要折枝相送。所谓“折枝”,就是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什么的,送给远行人 ,虽然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在春季送别,最流行的是“折杨柳”。“折杨柳”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

⑤“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是中国古老的原产树种之一 ,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路边 、河畔都可见到柳树。 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随遇而安 。

⑥“折柳送别 ”与古人的辟邪诉求也有密切的关系。对远行亲友最好的祝语是“一路平安”,但路途艰险,难免会遇到麻烦,古人认为这是邪气侵扰,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驱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带上辟邪物。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里皆具驱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风俗。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称 :“正月旦 ,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所以,送别时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远行人路上平平安安。

⑦细究“折柳送别”的源头,或许在先秦。先秦时杨柳已与出行有了文学上的关联,被赋予了一种感情。 《诗经·小雅》中《采薇》诗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折柳送别”流行于汉代,记录汉代都城长安等地区地理状况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 :“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霸桥即灞桥。因为当时送人一般送至灞桥分手,其情其景往往令人肝肠寸断。南北朝时期,“折杨柳”之俗已风行各地,南方与北方都出现了以“折杨柳”为题目的诗文。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折杨柳》有句 :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隋唐时期,“折柳相送 ”已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赠别的普遍现象。因为折柳相送盛行,在当年送别最集中的灞桥,有时附近的柳树条都被随手折光了。为此,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其七 )呼吁:“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 ”

⑧需要强调的是,折柳在今人看来应属不文明行为 ,本文仅就古人的送别习俗文化略作介绍。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9年第05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古代“折柳”送别习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最能体现古人“折柳”送别习俗的名作。B.“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柳本身有关,柳树生命力虽弱但四季生长,随时可折。C.古人送别亲友,赠以生机盎然的柳条,是希望友人能像杨柳一样,随遇而安 。D.因折柳相送盛行,各朝代各处的柳枝都被随手折光了,引起很多文人呼吁。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揭示文章主要内容,介绍了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B.说明顺序方面,本文按照先秦、汉代、南北朝、隋唐这样的时间顺序展开全文。C.第⑥段划线句子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说服力。D.第⑦段加点词“或许”,表明一种猜测而非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古人“饯行”都是在远行者上路时进行,源于先秦时一种叫“祖送”的风俗。B.“祖送”这种送别方式在宋代特别盛行,宋代古籍《三辅黄图》就有相关记载。C.“折枝”即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友人互送,“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D.隋唐时期“折柳相送”已成为古代文人赠别的普遍现象,最集中处在灞桥。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摔喙拔羽,涅槃重生

鹰是空中的霸主,它们翱翔于蓝天和白云之间,凭错强大的俯冲惯性加上锋利的鹰爪,经常能够捕获超过自身体重数倍的猎物。同时鹰也是高贵的猎手,宁愿饿死也不会去啃食动物的尸体,只有活的动物才是它们捕猎的目标。全世界各大洲都有鹰的分布,鹰是顽强精神的代表,泰山压顶不弯腰,惊涛骇浪不低头。正是这种精神,鹰在许多国家都有着国鸟的地位,更是频繁出现在国旗和国徽当中!

传说老鹰的一生要活到70岁才会寿终正寝,但是在它们活到40岁的时候需要经历一次生命中最坎坷的一道难关,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鹰的重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另外30年的寿命。

经过40年的风雨,老鹰的喙已经变得又长又弯曲,爪子也开始老化变得又钝又软,带着这样的工具去捕猎,就算猎物站在那里让你抓,也拿猎物没有办法。身上的羽毛也变成了浓厚的外衣,已经无法轻松飞翔了,这样的老鹰已经逐渐失去了获得食物的能力。

为了避免死亡,重新获得新生。高贵的老鹰会弄断自己的喙,拔掉自己的爪子,然后历经五个月的忍饥挨饿来重新获得新生,高傲的空中霸主不需要任何的施舍,整个过程它都会找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悄悄进行,在这五个月的时间里无论是灵魂还是肉体都会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直到劫难完成,它又会展翅高飞,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再次展现出它曾经的王者之风,常言到:孤鹰不褪羽,哪能再高飞!蛟龙不脱皮,何以上青天!

老鹰的秉性和韧性让人敬佩,正是有了这种品格,老鹰也是许多国家和部落的精神代表和图腾。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种事情的存在,但是老鹰的人生像极了我们人类,都说人生如单鹰,老鹰前半生40年的辉煌会在失去能力的一刹那化为泡影,成为过去式。然而历经5个月的痛苦折磨,涅槃重生,老鹰可以获得30年的时间再创以前的辉煌,王者归来谁敢争锋!

因此老鹰的重生是很值得人们敬佩和学习的,人类的平均寿命为75岁,和老鹰只相差五岁,同样的当人们到达40岁的时候,也面临和老鹰相同的处境;上有老下有小,年轻时候敢为天下先的锐气早已不在,曾经的梦想与激情已经在岁月的打磨下消失殆尽,此时你应该做的就是借鉴老鹰的重生,升华内心的灵魂来找到你的重生,重新找回当年激情万丈的你!

(选自网络,有删改)

在读美文·学写作的主题活动中,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摔喙拔羽,涅槃重生》这篇文章,并布置了下面两个任务,请你完成。
1.你读了之后很是感动,打算向朋友推荐这篇文章,请把你的推荐语写下来。
写作提示:可从语言表达、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来写,不少于80字。
2.摔喙拔羽,湿槃重生。使将死的老鹰又获得30年的生命,结局很美好,但过程很壮烈。
你从老鹰的重生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短文。

网址:理性看待“明星人设”魏薇①点开网络短视频平台,会发现不少明星网红账号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们大多主打妆容颜值、唱歌跳舞、搞笑幽默等特点,每推出一个短视频作品,都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56137

相关内容

人民日报:理性看待“明星人设”
理性看待“明星人设” 粉丝群体如何贡献正向价值
2020江苏公务员面试热点:理性看待"明星人设"
人民时评:理性看待“明星人设”
理性看待“明星人设”:演得再好,总有出戏的时候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理性看待“明星人设”
明星直播网红借短视频“出圈”
明星“革命”,短视频网红大爆炸
两个要点,聊聊明星为何做直播短视频?
2020山西军转干申论每周一练(24):粉丝经济与“明星人设”现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