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生自编自演 当微短剧的风吹进大学校园

发布时间:2025-05-13 11:44

  曾几何时,爆款微短剧是专业团队的“专属领地”。如今,校园创作者们正用独特的视角和创意,为微短剧注入全新的活力与“味道”。

  凭借低成本优势与创意突围,校园微短剧在流量争夺中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校园微短剧题材涵盖AI科幻、悬疑惊悚、校园穿越等多元类型。这些作品大多由在校大学生自编自演,取景于教学楼、宿舍等校园场景,将“低成本制作”发挥到了极致。

  “看完破防”

  在校大学生自制微短剧火了

  “咔嚓、咔嚓——”昏暗的老式理发店里,一名男子正专注地修剪着假人模特的头发。他一边剪发,一边喃喃自语:“这发型不错……”诡异的低语吓得店里的两个小男孩夺门而出。突然,剪刀声中断——男子的目光缓缓移向墙上的相框……四川传媒学院《童真理发屋》团队将镜头对准老式理发店,以回忆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一个父亲的故事——他因工作错过病重女儿的最后一面,心怀愧疚地辞去工作,在儿童肿瘤医院对面开了一家售卖假发的理发店。他通过这家店,守护着每个孩子的尊严与希望,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弥补遗憾。该短剧上线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相关微博话题“藏在四川学子镜头下的温暖守护”持续发酵。

  这部仅4分钟的微短剧,以层层递进的细腻情感打动观众。令人意外的是,这部作品并非出自专业团队之手,也没有百万级的制作经费,而是由四川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学生们独立完成。

  四川传媒学院学生、《童真理发屋》的编剧小武透露,该剧的剧本灵感源于一次他去肿瘤医院探病的经历。当时,他看见一个头戴彩色针织帽的小女孩——在昏暗的灯光下,女孩突然摘下帽子,露出光头。紧接着,一名男子从盒子里取出一顶精致的卷曲假发,轻轻为她戴上。“那个瞬间触动了我。”小武说,事后他与同学小周商议,决定将这段故事改编成微短剧。

  不过,在拍摄前,他们需要先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把握微短剧的独特叙事规律。

  尽管当前市场对“微短剧”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定义,但业界普遍将这类作品界定为:时长在10分钟以内、制作成本较低,且以单集、分集或系列形式呈现的短视频内容。这一特殊形式对剧本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武和小周最初创作的剧本无法在有限时长内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向导演系的专业老师寻求帮助。最终,二人决定回归故事内核,在反复提炼和四次打磨后,成功完成了剧本创作。

  成片的效果出乎意料——虽然镜头语言带着悬疑感,但故事内核却充满温暖与守护。小周坦言,这正是他们的初衷:“我们想通过《童真理发屋》告诉观众,每个需要关爱的群体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微博上,话题“藏在四川学子镜头下的温暖守护”也在持续发酵,网友们纷纷评论,“看完直接破防了”“镜头会呼吸,青春有温度”“原来遗憾也能被温柔治愈”……这些留言让这部校园微短剧的热度持续攀升。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大学生原创微短剧正在社交平台上掀起热潮。在某生活类App上,“大学生短剧”话题累计获得7.73万次浏览。这些学生作品题材多元:既有记录宿舍趣事的青春喜剧,也有犀利解构职场规则的黑色幽默,更不乏聚焦心理健康、职场困境、友情考验等社会议题的创作。

  一举两得

  渐成影视专业学生重要实践方向

  《童真理发屋》只是校园微短剧创作热潮的一个缩影。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五名大二学生,组建了一支分工明确的创作团队,包括导演、制片、CG总监和音乐总监等职位,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了微短剧《逆袭之我竟是超能仿生人》的创作。

  这部剧将时间设定在3025年,仿生人男主面部的机械纹路在特效镜头下流动,赛博朋克风格的霓虹穿透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光影交错间,影片尽显未来感。故事里,新型仿生人A一直以为自己是人类,他代替人类参与平定仿生人叛乱的战争,然而在最后的激烈争斗中,他才惊觉自己的真实身份……

  早在2024年初,当短剧热潮刚刚席卷各大视频平台时,《逆袭之我竟是超能仿生人》主创团队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大胆地对科幻+动作题材的短剧进行尝试。团队成员借助学校现有的设备,并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完成了这部作品。

  作为一部融合科幻与动作元素的短剧,拍摄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单是构建符合设定的科幻场景,就让主创团队煞费苦心。这群大学生先是一起钻研虚拟拍摄技术,随后又耗费大量时间在学校的虚拟影像制作棚里,一帧一帧地搭建数字场景。最终,他们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成功构建出了一个“科幻宇宙”。

  声音设计环节同样面临挑战。为构建契合科幻世界观的声音景观,创作团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声音实验:从电子合成器的音色调制,到拟音素材的效果器处理,最后通过系统化的声音设计方案,成功打造出了极具辨识度的听觉体验。

  技术难题一一解决了,但他们在资金方面又遇到了困难。不过幸运的是,学校和老师都给予了支持,为他们提供了部分设备和拍摄场地。团队中的制片同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成本控制在了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他们还争取到了一定的赞助,进一步缓解了资金压力。

  尽管在校园内创作短剧有些受限,但主创团队认为校园创作的感觉很棒,“大家因为热爱聚在一起,带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夜以继日地投入创作。”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微短剧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影视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方向。

  在首届“河马杯”大学生微短剧大赛上,120部优秀作品从6000多部参赛作品中崭露头角。其中《逆袭之我竟是超能仿生人》和《童真理发屋》两部作品成功突围,荣获原创微短剧作品一等奖。

  据了解,这一赛事共吸引了近万名大学生报名,作品投稿覆盖全国800余所高等院校。

  走进课堂

  部分高校开始教授“微短剧”拍摄

  事实上,拍摄校园微短剧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自发创作。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微短剧也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以内蒙古艺术学院为例,该校开设的“影视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课,在最近几年已经将微短剧调整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课堂上,老师会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微短剧制作的全部流程。

  该校大学生小姚就上过这门课,从中收获了很多。据她介绍,在课程初期,老师首先会对微短剧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讲解,同时还会介绍剧本创作方法、镜头拍摄技巧、分镜头剧本创作及剪辑注意事项等。

  此外,老师还会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包括解析优秀微短剧的剧本架构、情节铺陈及影像语言。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像小姚这样的大学生能更快地将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

  课堂上,同学们的拍摄笔记这门课还有一个结课展示环节,要求小组成员自行选择与文化相关的题材拍摄一部微短剧。

  在小姚看来,大学生拍摄微短剧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可能用最少的钱,拍出最棒的剧”。因为都是恐怖题材爱好者,小姚和同组的同学们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以中元节为主题。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几个大学生展现出了惊人的资源整合能力:邀来摄影系的“技术外援”掌镜,又将寻常的校外街道和组员卧室巧妙地改造成“阴森场景”。就连那些摇曳的烛光和诡谲的拍摄角度,都是用台灯和手机支架完成的。

  从撰写策划案、分镜头剧本,到挑选场景、确定拍摄人员、拍摄,再到最后的视频剪辑,尽管最终的微短剧仅有短短5分钟,小姚和她的小组成员却整整忙活了两个月。

  小姚还记得,虽然整个拍摄过程还算顺利,但在剪辑时,老师的一句“不可以用剪映App的特效”让大家犯了难。她们不得不临时上网学习“镜头如何丝滑转场”。而在剪辑过程中,她们又发现之前的拍摄缺失很多镜头,于是几人又在-20℃的寒风中脱掉羽绒服开始补拍。

  最终,经过对数百条素材的筛选与打磨,小姚和她的小组成员“萃取”出最恐怖的片段,剪辑成了一个时长5分12秒的作品。这份努力没有白费,她们的课程作品后来在院系级电影节上脱颖而出。

  除了拍摄,在“影视产业经营管理”课上,学生们还要学着如何面对镜头进行自我表达和表演。内向的小郑最初对出演微短剧充满抵触。这个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不太擅长表达的女孩,面对镜头更是手足无措——不是表情僵硬,就是频频笑场。但在数十次NG(拍摄中不够好的镜头)之后,她在排练室里慢慢找到了状态。现在的她,已经能在镜头前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点与魅力。

  校方参与

  推动微短剧创作在校园中发展

  相关教学仅是微短剧深入高校的一个维度。在另一层面上,校方也开始积极地参与进来,进一步推动微短剧创作在校园中的发展。

  2024年11月,由北京市委网信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团市委联合出品,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指导制作的北京首部高校微短剧《青春不散场》正式推出。

  《青春不散场》讲述的是,在某高校校庆前夕,学生会主席尹晓月受邀筹备校庆活动,并因此结识了1978年第一代校史编纂人王虹。

  当年,满怀壮志的王虹毕业后毅然返乡,凭借知识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书写了改革开放初期青年投身建设的辉煌篇章。

  时光荏苒,到了1999年,王虹的女儿刘芳菲也循着母亲的足迹,运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镜头回到当下,尹晓月在校庆筹备过程中遭遇诸多质疑与挑战。她以王虹、刘芳菲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能力,出色地完成任务,给学校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部50集的微短剧以一本泛黄的校史为纽带,串联起老中青三代大学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成长历程与青春故事。

  该剧聚焦校园题材,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进行实景拍摄,且由两校学生参与演出。剧中对于主人公追逐梦想时的激情澎湃以及面对困惑时的挣扎彷徨,刻画得极为生动。而多元化的表达,也使得每一集剧情都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该剧上线多个媒体平台后吸引不少观众的关注。许多人表示被剧中的情感深深打动,“青春就是一部融合着泪水与欢笑的奋斗历程。”也有网友对校园微短剧的新形式给予好评,“学生的参演使得剧集更为真实,学生演员自然且真情流露的演技也更具代入感。”

  前不久,北京交通大学也推出了一部青春微短剧《时速350有风也有晴》。这部剧以春运期间的高铁为背景,讲述了高铁列车长林霜晴与研究生顾凌风的爱情故事。该剧凭借“可盐可甜”的爱情线以及列车长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展现了高铁行业的专业性及铁路人的责任与担当。

  据了解,该剧所有演员均为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虽非科班出身,但他们的表现获得了剧组专业人士的肯定。

  该剧制片人范书成,是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的一名实验员。据他介绍,这部剧是学校新媒体实践课程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微短剧的制作流程,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范书成表示,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创作平台,还通过跨部门调配资源,协助学生完成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剪辑等整个流程工作,“我们希望让学生体验到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也为他们的艺术教育开创了新的道路。”

  在范书成看来,微短剧节奏明快、故事性十足,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住观众,且传播力强。他表示,学校今后会持续支持学生进行微短剧创作,为他们打造更为优质的创作平台,以推动校园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深度融合。

  本版文/本报记者王婧懿实习生余一鸣姚鸿宇李奕帆崔静蕾

  统筹/林艳张彬

  供图/受访者

网址:在校学生自编自演 当微短剧的风吹进大学校园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64864

相关内容

在校学生自编自演 当微短剧的风吹进大学校园
明星学英语蔚然成风 李滨走进大学校园(附图)
杨芸晴自曝被学校风云人物追,本来不信,看到她的“学生照”愣了
10月14日学生时代 校园恋爱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校园剧 校园
段子漪首演校园剧 零下二十度拍摄短裙戏份
林更新转场风吹高校:如何在星光璀璨中引导学生理性航行?
小学生介绍自己的作文:校园小明星
大学生完美演绎《rap god》校园 校园音乐 rapgod 说唱 歌手
大学生“老兵”成为校园“明星”
校园小甜文,最爱《他超护短》,两小只萌炸了,校霸的同桌爱,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