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转载自《苏州日报》2017年9月15日第C04版:湖畔生活
记者:严春霞杨洋
走进园区教育“一线明星”
他在动态探索中提升“适合教育”,创造了教育的无限可能;他是苏州工业园区最年轻的校长,援建宿迁三年,助力输出“园区经验”;他在特殊教育领域默默耕耘,用仁爱之心撑起了一片天……他们是兢兢业业的园区教育人,他们用努力付出与勤恳坚守,点亮了园区教育。
作为苏州市的教育高地,园区建立了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国际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包含各级各类教育形态的教育体系。据2016年发布的全省教育现代化质量监测报告,园区得分位居苏州第一、江苏省第二,逐步确立了在全市乃至全省的教育强区地位,而园区优质的教育发展与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园丁”们密不可分。
展开剩余 81 %
适合教育打造“星星之海”
洪亮校长与学生在一起。
作为园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星海小学是许多人眼中的“香饽饽”。而从一所“招生难”的新学校成长为苏州名校之一,这与学校的办学精神、理念以及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诸多办学特色紧密相关。
星海小学的前身是建于2000年的星海学校,校长洪亮是当时最早来到学校的教师之一。2010年,星海小学创造性提出发展“适合教育”,通过课程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努力践行“人人成功、人人成星”的教育理想,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长的愉悦,每天有所收获和进步,在快乐的成长中“成星”。在洪亮看来,“适合教育”满足的是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的教育期待;“适合教育”所定义的成功,并非只是“一张考卷的成功”;“适合教育”的精髓是关心每个学生,让每个人乐观主动地发展。
早在2007年,星海小学就取缔了“三好学生”的评选,并用“十佳星海娃”取而代之。“星海娃”自主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涵盖了艺术、科技、体育、礼仪等方方面面,鼓励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目前该评价体系已发展为“10+N”模式。
未来,星海小学将不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持续丰富课程体系和完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更多的尝试中做出更好的选择。依托“乐观、主动、智慧、懂事”的育人目标,学校将继续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闪光点,为他们创造多元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让星海小学成为真正的“星星之海”。
援建宿迁三年 助力输出“园区经验”
顾振伟校长在宿迁打响了园区教育品牌。
星港学校的校长顾振伟,是伴随着园区教育大发展而培养起来的土生土长的园区教育人。十三年的星海教育生涯,让他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教学骨干和管理骨干。去年6月,在苏宿工业园区,一座英伦风味浓郁的现代化学校——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卓然而立。这是按现代化标准兴建的苏宿工业园区内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从规划立项到建设运行,园区支教团队全程参与,实现了园区教育品牌第一次整体对外输出。
2014年,为筹建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顾振伟和园区支教教师,一起奔往宿迁。除了看到了宿迁的朝气蓬勃,顾振伟也看到了校园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学校的文化理念没有被很好地彰显出来。顾振伟说,一个学校本体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只有构建文化以塑造品牌,才能提高自信心、内驱力和核心竞争力。三年来,他们从一张白纸、一片空地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宿迁大地打响了园区教育品牌。
今年9月,顾振伟重新回到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星港学校的校长。这一次,他选择借鉴在宿迁办学的成功经验,因校制宜,开启星港二次创业新篇章。下一步,顾振伟将在园区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信息化实践。在顾振伟的计划中,未来的星港学校将是“质量高、品味高、满意度高”的学校,是园区优质教育的代表,他也将致力于做优做强星港“星星树”文化,提升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
静待花开 用爱撑起一片天
郑权老师把每个特殊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
不久前,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腾讯公益“小朋友”画廊刷了屏。对这些特殊儿童,很多人有诗意的解读,也有人戴着有色眼镜。对园区仁爱学校的特教老师郑权来说,这群孩子和普通孩子并无差异,但却要倾注更多的爱和耐心。
多年来,他始终默默守护着一批又一批特殊儿童,他是成长导师,更是全天候保姆。早上8点,郑权早早等候在园区仁爱学校,迎接着自己的学生。一天来,从做操、吃饭到午休,他全程陪护,甘当这群孩子的“全职保姆”。直到放学最后一个孩子离校,他稍微松下一口气后,又继续整理着每个孩子的在校情况,和家长进行沟通反馈。
“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把每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去关心、呵护。”郑权如是说。“因为这群孩子有着先天的缺陷,在平时的上课中,就必须要更多的付出,他们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所以我们就要细心观察他们的身体状况、情绪变化,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们也必须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把简单的教育内容重复很多遍。”
郑权说,特殊儿童应得到公平对待,他们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事特殊教育行业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仁爱学校,他主攻信息技术课,在这门课上,从打字,到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编写程序,郑权找准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多年来,在他的教育下,已有50多个特殊孩子通过高考考上大学,其中有20多名攻读计算机专业。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