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打算今晚吃烧烤......
早餐匆匆又忙忙,午餐基本靠外卖,餐后奶茶不能少,晚餐火锅小龙虾——高油高脂高糖饮食大行其道。
《后疫情时代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20》显示,一半的中国居民存在高度膳食不均衡。平均每天奶和奶制品摄入量仅为膳食指南推荐量的5%,蛋类和水产品摄入量也不及推荐量的2/3,而肉类摄入量接近推荐量的2倍。
蛋白质摄入存在“质不优、量不够“,而脂肪、胆固醇摄入过量的问题。
膳食不均衡,健康危机四伏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等慢性病节节攀升,膳食不均衡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推手作用。
不合理饮食的广泛存在是导致国民超重率、肥胖率一路“膘”升的重要原因。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0.1%和11.9%,较2002年分别增长32%和68%。
一胖毁所有,超重、肥胖摧毁的不止颜值,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健康[1]。
研究显示,成年到中年体重每多增加10斤,晚年死亡风险增加10%[2];
“腰围长一寸,寿命短一截”。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3]。
肥胖还会大大降低免疫功能。
肥胖是身体的一种炎症反应,肥胖者身体的各方面机能较差,包括免疫功能,因此更容易感染病毒。研究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人,死于流感病毒的可能性约为正常人的3倍[4]。
合理膳食,好营养先一步
合理膳食,是打造健康好体质的基石。
合理膳食是指按需摄取,数量适宜,结构恰当,满足日常营养和能量所需。
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5],结合目前居民饮食问题,我们提倡 “三少三多”饮食原则:
*以体重60公斤成人为例,按照50%优质蛋白计算,即为30克
特别强调,要调整饮食习惯,用“高营养密度的食物”代替不健康的选择。
高营养密度的食物是指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对健康有益的营养素(如蛋白质),很少或几乎不含脂肪或额外的糖。摄入“非”高营养密度的食物,不仅容易热量超标,还不能满足营养需求。
多摄取优质蛋白,对健康益处更多
· 优质蛋白,免疫系统的基础营养
免疫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基础原料——蛋白质。不管是细胞免疫,还是抗体,其生物构成成分主要还是蛋白质和一些微量营养素。
· 优质蛋白,降低体重保存瘦体质
大豆蛋白是优质蛋白家族的明星成员。
研究证明,补充大豆蛋白同时限制膳食热量,可有效增强饱腹感、辅助降低体重。富含大豆蛋白的膳食,在降低体重时,主要是降低体脂含量,从而保存瘦体质。
· 优质蛋白,能帮助减少腹部脂肪
中心性肥胖会给带来很多危害,血压升高、糖代谢异常、脂肪代谢障碍等已被确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一项研究 [6]中,针对超重肥胖人群(BMI 30.5±3.1,腰围80厘米以上)进行了饮食干预,让他们早晚餐前各补充10克大豆蛋白,持续3个月,最后结果显示,这些超重肥胖人群腰围平均减少约10厘米,腹部脂肪平均减少3.4%。
· 优质蛋白,合理搭配有助肌肉健康
诸多临床研究显示,优质蛋白合理搭配,有助肌肉合成与恢复。
补充优质蛋白,结合适量运动,有助于肌肉健康。
· 优质蛋白,有益心脏健康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定大豆蛋白是优质蛋白。研究显示,大豆蛋白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作用。
如何科学、有效的补充蛋白质?
科学、合理地补充蛋白质需同时遵循以下几点:
· 质优
优质蛋白应含有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这种蛋白与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相近,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而且最好可以同时补充动、植物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就是说饮食中最好 有豆有奶有蛋,有鱼有虾有肉禽。
· 量足
成人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1.0克/公斤,其中优质蛋白质占总蛋白的30%-50%,老年人优质蛋白摄入应达总蛋白50%。
以体重60公斤的成人为例,按照40%优质蛋白计算,即为24克。
· 来源
选择营养密度更高的食物,即在提供相同数量的优质蛋白的情况下,选择更低热量、脂肪、糖等的食物,在保证营养的同时,减少更多热量。比如红烧肉、炸鸡就是“非”高营养密度的食物,不是优质蛋白的好来源。
· 优先
质优、量足、好来源的蛋白质,需要优先补充,用它来替代一部分的非优质蛋白来源的食物,使饮食更均衡。
——
按照上述四个标准,放眼蛋白食物界,乳类、大豆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营养素密度高(即同等能量值下的营养素含量),可以优先补充;水产品富含优质蛋白,有条件也可适当多吃,替代畜肉;猪肉脂肪含量过高,建议选择瘦肉或禽肉。同时应尽量选择少油少盐的烹饪方式。
对于膳食摄入不足或很难通过均衡饮食做到上述蛋白补充的人群,可以适量补充蛋白粉补充剂——最好选择同时含有动、植物双蛋白的优质蛋白粉。
REF:
[1]顾景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J].营养学报,2016,38(06):525-529.
[3]李青, 蔡乐. 肥胖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7(002):1-4.
[4]Mertz D, Kim TH, Johnstone J, et al.BMJ. 2013;347:f5061. Published 2013 Aug 23.
[5]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6]Sites C K , Cooper B C , Toth M J , et al. Fertility & Sterility, 2007, 88(6):1609-1617.
审稿专家:
何丽,中国疾病预防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务委员。
【-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