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負面新聞仍有粉絲辯護 狂熱追星背后教化缺失
原標題:李河:狂熱粉絲背后的教化缺失
李河: 著名文化學者、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8月16日,有網友曝出韓國偶像組合EXO及其隨行經紀人等在南京國際機場“沖關拒檢”並有暴力行為,同時還對粉絲使用暴力,“一掌打落粉絲相機”。隨即,該事件被多家媒體轉載和証實。同時在網絡上引發了網友的批評和爭論。
報道稱,EXO組合打人並非首次,2012年就曾出現其經紀人毆打粉絲的事件,隨后公開道歉﹔2013年,一組EXO組合工作人員打人的動圖還曾在微博上熱傳。相類似的,韓國明星組合的東方神起,也曾爆出過毆打懷孕粉絲的事件,並曾引發了粉絲在網上的大規模罵戰。
一起打人事件,因為明星的身份以及明星和粉絲的特殊關系成為社會話題的焦點,明星與粉絲,本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為何屢屢發生不理智的行為,乃至訴諸暴力?
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河說:“暴力事件是現代時尚產業的一個負現象。於明星而言,明星的傲慢,本是時尚工業制造中所產生的很難擺脫的問題。”
明星成了娛樂教主
北京晨報:最近,韓國明星EXO組合及其工作人員沖關拒檢並使用暴力的事情引起了很多的批評和爭論,您如何看待這一事件?
李河:入關時的不守法規,可以看作是一種明星的傲慢,而使用暴力,包括對粉絲使用暴力的行為,其實也非隻一起,甚至成為了一種現象,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因為它不是個例,而是和現代時尚工業的生產方式有關。
北京晨報: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行為變成一種現象?
李河:現代社會是一個裝飾的時代,這個時代最火的產業是時尚產業。而時尚產業的核心部分,是制造明星和粉絲大眾,這是時尚工業存在的基本秘密。也就是說,明星是制造出來的,而每個明星在粉絲中,就等於是一個娛樂教主,而粉絲對於明星,則常常出現無條件的接受和崇拜。過去區別人們對待宗教和科學的態度時認為,宗教是讓人相信才會理解,科學則是理解才去相信。粉絲對於明星的態度帶有一定的宗教的色彩,甚至更甚,是先信奉然后去接受。對於明星而言,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狀態下,難免就會膨脹,本來是粉絲成就了明星,但明星卻反過來去傷害粉絲,這種自掘根基的事情,明星的傲慢,其實也是現代明星產業的一個負現象。
明星的負面行為屢屢引來批評,然而與社會批評相對的是,有時候明星們的失當行為,無法改變粉絲們的喜愛,甚至違背常理為偶像辯護。當年東方神起打人事件之后,許多中國粉絲曾在網上表示要“代表中國人”向偶像道歉,結果引發了大規模的網上罵戰。
粉絲,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忽略的社會群體,然而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粉絲?又如何才能避免狂熱現象的泛濫?李河說:“明星本身是事件的載體,而事件恰恰是制造明星的必然過程。問題在於,這個時代中,價值不算什麼,事件就是一切。明星打人並非一起,但卻不減他們的影響力,顯然,通過惡的行為獲得成就的渠道並沒有被堵住。”
成名即可視為成功的時代
北京晨報:明星負面事件屢屢出現,但實際上很難影響到明星本身,原因在哪裡?
李河:明星制造是通過事件來完成的,這些事件包括表演、宣傳以及明星的私生活。在整個明星制造過程中,明星本身成了事件的載體,他們長時間生活在各種事件中,可能就會對事件的價值判斷發生模糊,容易自我膨脹。更重要的是,明星的負面行為雖然屢屢被曝光,但是卻對他們本身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能提高他們的曝光率和知名度,所以制造事件屢見不鮮。
北京晨報:失去價值判斷的並不僅僅是明星,也有粉絲。
李河:是的。以前說“獨裁者的愚蠢是由臣民的愚蠢造就的”,這個話放在明星和粉絲的身上可能有點兒過,但道理相通。在價值缺失的環境中,成名即可視為成功的時代,如何成名並不重要,流芳百世是成名,遺臭萬年也是一種成名。偶像原本應該是一種善的、好的榜樣,但是現在善與惡、美與丑、好與壞的分野不再那麼明確,或者不再那麼重要,成名就好,就能獲得聲望、財富。
狂熱追星帶有宗教色彩
北京晨報:粉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難以忽略的群體,對於粉絲過分狂熱的批評也不鮮見,應該如何看待?
李河:明星和粉絲構成的社會關系上,帶有一定的宗教崇拜的色彩。粉絲對於偶像的態度,是信奉即接受,所以說明星也是時尚教主,因為他們的關系是按照接受和信奉的關系去劃分的。我們知道,宗教戰爭的殘酷,原因在於它的核心價值是排他的,同時這種核心價值和其他價值很難溝通,隻有兩種選擇,認同和反對。而現代價值是多元的,並且各種價值往往都會有重合的地方。粉絲過分狂熱,正是因為他們和明星的關系是帶有一定的宗教性的。
北京晨報:粉絲狂熱地追星正常嗎?
李河:狂熱的追星,肯定是非理性的。如果從心理學上判斷,會是一種病理反應。顯然是不正常的,因此,粉絲往往會做出一些超越常態的群體性反應,對於那些行為,粉絲之外的人,往往很難理解。
傳統社會也追星
北京晨報:是否可以說,粉絲群體並非是常態的社會群體呢?
李河:那也不是。實際上,不論在任何時代,人群中都會有一些人有比較強烈的情感依賴。甚至,越是在傳統的社會中,那些獨立的、有自我思想的人,生活中就越是困難重重。也就是說,在傳統社會,粉絲同樣存在,只是表現不同,他們崇拜的可能不是明星,而是其他的角色。
北京晨報:也就是說,狂熱粉絲的存在,其實是一種必然?
李河:狂熱粉絲很多時候,只是情感依賴性比較強,運用理性的能力相對弱一點。而且他們狂熱的表現,往往僅僅在追星的一面,在生活中,他們本身也可能是非常和善、謙讓的人。事實上,如果一個社會中出現大量的群體心理依賴性人格,這才是值得注意的,因為這說明在這個環境中,真正的理性是缺失的。
理性來源於人文教化
北京晨報:現代社會應該是一個理性主導的社會,那麼理性又怎麼會缺失呢?
李河:問題就在這裡。常理來說,經過現代教育,學了那麼多自然科學的知識,甚至社會中有大量的白領,精於技術,這些人看起來肯定是理性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以為自然科學知識,以為技術可以造就理性,這是不對的。真正培養理性精神的,其實是人文教化系統,也就是人文精神。
北京晨報: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和社會環境並沒有足夠的理性土壤?
李河:是的,數十年來,我們的基礎教育是偏心軸的,過分偏重於計算型的人才,而在道德理性,道德和睦性的培育上做得非常少。有人覺得精神缺失,盲目追星、狂熱崇拜等是現代性的問題,但實際上,好的人文教育,對於理性的培育非常重要,比如說法國高師,本是培養教師的學院,但幾百年來,這個學院出現了大量一流的思想家,正是因為它不僅僅重視技術的訓練,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傳承和培育。所以說一個社會中,人文教化系統極其重要。如果缺少人文教化系統,而外部社會中又是一個價值缺失的環境,那麼必然就會出現明星驕狂、粉絲狂熱的現象。
現代偶像要取悅大眾
北京晨報:有批評認為,偶像的單極化本身也是粉絲狂熱的原因之一,精英人才的缺失,能夠引導公眾的知識分子不能獲得應有的成就,都是導致粉絲本身理性不足的原因,是否如此?
李河: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中的偶像其實是不一樣的。在傳統社會,英雄、能夠制造和提供精神產品的知識分子會成為大眾的偶像。但是我們同樣也要看到,這樣的時代同時也是人們付出群體性代價最多的時候,頻繁的戰爭、知識的稀缺和壟斷,等等,使得英雄和學者成為偶像。而現代社會,人類社會逐漸轉向平和和穩定,偶像的產生也就發生了變化。
北京晨報:最主要的變化是什麼?
李河: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大多數的意見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之后,偶像必然要尊重大眾的趣味,也就是說要取悅大眾。傳統的偶像是不會取悅大眾的,相反,他們會摧殘大眾,教主一定要讓別人受苦才能收獲信仰,知識精英要讓百姓無知,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是現在不一樣,不論是提供物質產品的商家,還是提供精神文化的偶像明星,都要取悅大眾,對大眾來說,既然大家都在拼命地取悅我,當然是誰能讓我更愉悅我就看誰。
偶像不只是娛樂明星
北京晨報:傳統和現代,那種狀態更好呢?
李河:對於現代性的反思一直都有。傳統時代固然不好,人們崇拜英雄、崇拜知識精英的背后,付出的是飽受戰爭、壓迫的代價。現代社會避免了那些戰火、知識貧乏等問題,比起傳統時代當然更好。但就是大眾趣味的均值化,可能有些人就會覺得現在的崇拜不夠高尚了,不夠純潔了,過於低俗了,世風日下了。
北京晨報:如何才是理想的追星狀態?
李河:一個好的社會,是各人都能夠做自己的事情,各個領域都有完整的規則,明星可以成為偶像,但是那些研究科學的、從事其他職業的,也可以成為偶像,年輕人可能會追星,但也會追別的,專家、學者、作家等,甚至崇拜一個普通人。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社會如果除了明星,其他的精神文化的提供者如果不能夠自由獨立地創造好的精神產品,或者相關部門把持著真理的持有權乃至創造權,就會產生很多問題,這樣的社會,哪怕拿出來一堆勞模,樹立成榜樣也沒有用。所以說,健全的人文教化體系,好的社會環境,會使得追星的狂熱不會那麼嚴重,也會有更多不同領域的人成為精神文化的提供者,而不僅僅隻有娛樂或者體育明星。理性的教育、有主流的社會價值、同時有多元的精神文化,可能會最大限度地避免諸如“明星傲慢、粉絲狂熱”的現象。
网址:明星負面新聞仍有粉絲辯護 狂熱追星背后教化缺失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199769
相关内容
“假靳東”上熱搜,明星“偽裝者”背后隱藏著什麼?李靚蕾過往情史被曝光 王力宏護妻稱追究不實報道
【#追星術語# |大...
“黑粉”出沒明星要小心 背后已形成一條隱秘利益鏈
名人八卦:揭秘明星背後的真相與趣聞
揭秘機場追星産業鏈:賣明星資訊、當托、代拍圖
粉絲文化的多維度審視
粉絲、明星、經紀的權力之爭:正主非主 消費者也不是上帝
中國加強娛樂明星網上信息規範
粉絲名叫蜜橘的明星是誰 鞠婧禕粉絲名稱為什麼叫蜜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