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红不过李宇春 选秀明星还有什么意思
要是“第一次心动”的策划组多研究一下禅宗,哪怕只研究那句最为广为人知的“幡动还是心动”,事情就不会搞得这么难看,何至于焦虑到要用如此俗辣的手段吗?大不了进不了电视台选秀节目前五而已啊,拿到牌照不容易,保护牌照也会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事情,不可以掉以轻心。
其实,广大观众难道不是对选秀厌倦到了极点了吗?承认人都是黄种人,选出来的那几个也好都算是好看外加善于修饰,天天看人选人,真是烦恼。真希望电视台推出一点跟人、跟选没关系的节目啊。
低下的快餐吃久了,令人忍不住想要重新高雅回去,听听马勒啊读读罗素之类的。自打大前年看了第二季度的超级女声之后,再怎么超级的女生,我都会觉得不够超级。因为没有人会红过李宇春(听歌,blog),也没法子在高度COPY化的超女部族里头寻找出来过人惊喜。
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管80后叫“我一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假如每个人的关注重点都放在我上面,而这个我,其实并不太有趣,除了想方设法增加粉丝群之外,看久了也怪腻味的。既没有疯狂的举动也没有惊人的创造力,或者时刻更新的人格魅力,也不怎么留意比穿衣服打扮之外的强劲资讯。
至少,在我的价值体系里头,他们无法让我长久好奇。假如你见某个“我”,他或者她每次只是换了换衣服和发型,跟你说话大概都是那一套,因为有进入娱乐圈的打算,学会了一些无趣的术语,时刻以接受媒体采访的架势,跟朋友们聊天,然后猛力推行自己的新歌,一般也就是一首,太仓促了,来不及出一整张专辑,而即便这一首,唱片公司也还是希望在网络上好好卖卖,今年不卖的话,明年除了猪肉可能持续涨价外,这个小孩还卖不卖得动,都是未知数。因为那些在今年肯掏钱买他或者她的粉丝们,明年可能就变卦。
美国人评论说,“我一代”最我的部分,大概就是实际上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做我比随随便便做个人,还是会更加考验人的功力的。因为选秀,一群我出现了,多数我,带着非我的痕迹,被造型师、媒体和宣传给折腾得很浅薄,在这群我里边,我会更倾向于非娱乐的那些我,比如搞设计的,创意集市上的“我们”,还有其他那些好歹有创作意识和能力的我们。
又或者,应该鼓励更多的我掌握一门技术,或许学会开公司什么的,最糟糕的,也要学会谈恋爱,知道失恋后,恋爱对象并非母亲,不会在你一阵哭闹后就回心转意,还给你做饭吃。也知道,假如要结婚,就快一点,要小孩,也快一点,别跟70后一样腻腻歪歪、想东想西的,这算是社会应该有的进步啦。(巫昂/知名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