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通信远没有今天发达的20世纪80-90年代,电影成为了文化输出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中国的武术文化在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那一代功夫动作演员的影响下,曾一度风靡全球,让外国人一度认为每一个中国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功夫在身的。
也正因此,功夫动作片成为了当时最吃香的片种。
然而,随着李小龙的逝世,李连杰的息影,成龙的转型,中国的功夫动作片逐渐走向衰败。
探究其衰落的原因,值得让人深思。
演员问题
有人说是中国功夫动作衰落的原因是后继无人导致的。
其实不然,新晋武打巨星张晋、甄子丹、赵文卓、吴京等都可以算是李连杰等人的接班人,只是他们各有桎梏。
张晋的形象不够典型,风格不够突出,眼神和气质少了观众最喜欢功夫明星要有的那股正气,他更适合演反派类的角色;甄子丹输在了他年龄上,毕竟已经57岁了;赵文卓定位不标准,不懂得改变自己突破原来大家对他固有的形象,反而一而再而三地接一些大家不感冒的题材电影,过度消费自己。吴京打得一手好爱国情,但是他打斗动作相比前几位来说算一般。
中国功夫动作片缺乏新意
个人是很喜欢功夫动作片的,看了这么多年的功夫片,从刚开始的新鲜慢慢过渡到现在的疲劳了,发现国内的功夫片有一个怪现象,剧中明明可以抢把刀或者斧头来用,明明可以一刀干净利落地干掉龙套,主角偏偏扔掉武器用拳头来解决,看得既束手无措又心烦。
国外的有一部电影《大叔》,全程就是枪和匕首,匕首刺的很痛快,《突袭2》也是如此,打起来随手抓到什么东西就攻击,最后匕首对决很畅快,再看国内功夫片还在公式化拍摄。
缺乏好剧本
剧本就如盖高楼的地基,是重中之重,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整个影视行业都处于一个“剧本荒”的困境。
是编剧者能力不行吗?
不是,中国影视圈有一个现象“重明星,轻编剧”,中国编剧没有话语权,他们花费心血写出来的故事,被导演或演员随便篡改成“四不像”。
重视明星没错,但没有好剧本的明星能闪耀多久?
什么时候才能进入像国外那种以王者编剧为核心的时代。
市场需求的变化
中国的功夫动作片青黄不接,根本原因是市场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功夫动作片未能跟上观众的审美要求。
受日韩偶像文化的影响,观众的审美偏好逐渐从实力派过渡到气质出众的偶像派,于是急功近利的娱乐产业不再重视有实力无颜值的功夫演员,反而力捧那些自身没什么真功夫却容颜绝佳的偶像明星,从而有了“女良炮文化”。
由于这些偶像明星本身没有什么真材实料,遇到一点高难度的动作就用到替身,抠图等,导致了整个影片质量的下降。
本来因为市场环境问题,功夫演员的机会就少,然后还要被一群偶像演员抢工作,他们就更是难有出头之日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