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乔丹的神话,只写他的篮球”(组图)

张佳玮在昨天的活动上说新书的特点是“很少有人像我这样这么耐心地把乔丹比赛的精华都找出来看”。
《迈克尔·乔丹与他的时代》
早报记者 罗昕
写过奥尼尔、艾弗森、科比,在虎扑网(体育网站)堪称全民偶像的“张公子”终于出版了一本最有表达欲的球星传记。8月18日,虎扑体育篮球专栏作家张佳玮携第六本篮球作品《迈克尔·乔丹与他的时代》在一群粉丝的千呼万唤中做客上海书展。“很多人认识乔丹,但不知道乔丹那个时代是怎样的。我想把那个时代如实呈现给大家。”
只写篮球场上的乔丹
迈克尔·乔丹是美国篮球史的神话,他创造了刷屏般的纪录:6次NBA总冠军、2次奥运会冠军、3次NBA全明星MVP、5次常规赛MVP、6次总决赛MVP、10届得分王,迄今依然保持30.123分的个人场均得分最高纪录。书写乔丹的作品不胜枚举,而张佳玮的新书有些“特立独行”:这似乎是一本不“完整”的乔丹传记,写到乔丹1998年在芝加哥公牛队的最后一投就戛然而止。
“可能是我的偏见。我觉得之前关于乔丹的书集中早已被大家说了很多遍的职业神话、商业成功。但是我想写的是更私人化、更集中于篮球的乔丹。”因此,新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大量的比赛细节描述。“这点很少有人写,很少有人像我这样这么耐心地把乔丹比赛的精华都找出来看。”张佳玮对这本书的资料累积长达七年,找出的资料包括乔丹1982年在大学时候的比赛视频,“能找出来的都找出来看。”
在写作时,张佳玮发现很难只写乔丹一个人。他还写了乔丹所在的那个篮球时代。张佳玮告诉早报记者:“就像漫画《灌篮高手》出彩并不在于作者把湘北五个人描述得多么了不起,还在于陵南、海南每个对手都是有血有肉的。同样,乔丹那个时代还有那么多英雄的不甘、愤恨、不屈、奋斗,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但是我们很多人只知道乔丹,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在张佳玮看来,长大后再看乔丹的感受已然和儿时完全不同。15岁时的他觉得乔丹就是英雄,没有什么是乔丹不能做到的。而今,他发现乔丹并不是神。1982年NCAA决赛,19岁的乔丹投出决胜一球。那时候的乔丹,投完都不敢看球的去向,只敢祈祷。整整16年后,面对最后一个王朝冠军的关键球,乔丹已然非常淡定。“我特意调整过这本书的结构,乔丹1997-1998赛季蕴含在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的开头,于是这本书的结尾是1997年发烧之战他拿下38分以及1998年最后一击,这也是我最感动的部分。”张佳玮感慨地说,“当乔丹35岁,打球不再随心所欲的时候,他还是靠自己的意志力拿到最后的总冠军,那种难度难以想象。”
或许就像《迈克尔·乔丹与他的时代》最后写的那样:“在击败那个少年时节的普通北卡州少年,成为迈克尔·乔丹之前,他也会有投出去球不敢看、投进一个关键球就怒吼、取得一点成就便号哭的时节。” 张佳玮希望读者了解,在成为一位伟大球员之前,乔丹曾经历那样的蜕变。
爱乔丹,也爱伦勃朗
张佳玮算得上韩寒和郭敬明的“同门师弟”,因其曾在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与韩寒、郭敬明相比,张佳玮低调得多,一直潜心于体育、美食、艺术类作品创作。2012年8月,张佳玮出版了首本生活美食随笔《无非求碗热汤喝》,一个月后赴法国巴黎学习美术鉴赏。今年,张佳玮的随笔型艺术家传记《莫奈和他的眼睛》和《伦勃朗1642》相继问世。有评价说:“他进得了书房,也入得了厨房;他能写美文,也能写球评;他爱掉书袋,更能在多个领域间转换自如,完成令人称赞的跨界作品。”
“其实我就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对于自己涉猎甚广的“特长”标签,张佳玮告诉早报记者,“别人可能觉得篮球、艺术、饮食、文学是不同的各方面,但对我来说都是兴趣的一部分,没有刻意经营。我只是把我的兴趣写出来而已,大家可能有点高估我。”
8月16日,张佳玮也在上海书展为新书《伦勃朗1642》签售。在他看来,球星传记与艺术家传记完全不同。在写伦勃朗时,张佳玮用了大量陈述,但他会用直观感受去写乔丹。“尤其,我会描述当时的比赛。我无法描述伦勃朗的生活,但我能描述乔丹比赛的状态。”虽有不同,但伦勃朗和乔丹都是张佳玮的兴趣所在,而非负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还是很幸福的事情。就像大家喜欢某个歌星,就会拼命说他怎么样。我对乔丹也有这种表达的热情。”
张佳玮告诉早报记者,之前的球星传记或多或少缘于“编辑劝写”,而这次书写乔丹是完全“自发”的。“乔丹是我小时候的偶像,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写乔丹。我写奥尼尔、科比、艾弗森时字数都在15万,写乔丹我莫名其妙地写了一倍以上。这是一种更自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