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计划”是个制造偶像的平台,“偶像”和“明星”不同,明星是行业的主流和巨头,而大多数偶像可能只是受到一批小众粉丝追捧的长尾。
传统的造星行业制造的是明星,经纪公司通过星探和海选挖掘有潜力的素人,培养推广,捧红少数能为他们带来长远价值的明星IP。这种自上而下的造星方式依靠的是资源,资本,以及长期积累的市场经验,周期长,目标是造星行业的巨头。
而“偶像计划”则试图切入造星的长尾市场,开放造星权利,自下而上,由粉丝“养成”偶像。“偶像计划”养成类游戏的成长体系融入到真实的造星平台中,用游戏化的方式培养偶像,在粉丝和偶像之间形成“养成”的关系。
不可能人人成大明星,但找到自己的小市场还是有可能的,爬到金字塔顶上的毕竟是少数。
“偶像计划”的练习生海选向所有用户开放,而其对练习生的要求是:年龄小(6至20岁),颜值高(萌妹子或者小鲜肉)。这类人群的可塑性最强,成长空间和留给用户的“想象空间”也最大,可以保证“养成感”。
目前,“偶像计划”的种子用户有几百个,主要通过社交媒体、社交网络和视频网站的线上推广,以及之前运营的二次元社区导入。由纯互联网环境和二次元社群带来的用户普遍为90后,使用产品的心理和行为更符合“偶像计划”的定位——毕竟,它想做的并不是主播和大叔聚集的秀场。
成长体系是角色成长和互动反馈的核心机制。养成类游戏的成长体系一般是玩家控制角色进修课程,参与活动,由系统决定角色的命运走向。而“偶像计划”则提高了“偶像”和“玩家”的权限——练习生和粉丝用户的行为构成了偶像的成长体系。
“偶像计划”的成长体系主要分为两块:课程进阶和粉丝互动。系统将分别根据人气度和活跃度对练习生和粉丝进行排名,排名将影响练习生发展机会和粉丝福利。
“偶像计划”的制作团队会把自主设计的培训课程发布到平台上,练习生根据任务拍摄练习视频,上传后由粉丝用户投票,打分。课程的完成度、打分的高低、在任务中和粉丝的互动都将决定练习生是否能够晋级,解锁更高级别的课程。
除了上传课程视频,练习生还要发布文字、图片或视频状态,保持活跃度。粉丝在状态下的互动,比如点赞,评论和送礼都将计算到练习生成长中。
当我问到成长机制里不同因素的影响权重时,“偶像计划”的创始人小怡邪魅地一笑,“这个不能说,如果练习生和粉丝知道了会按照套路来,就是要让用户在未知中尝试。”
现在,“偶像计划”上的内容大多是图片,目前视频内容尚未开始着力运营。于是,“偶像计划”试图用线下活动反哺线上内容。
小怡告诉我,他们接下来要在线下建立巡回课堂,邀请AKB、以及韩国嘉宾导师和练习生参与线下课程,录制课程视频和现场教学视频,剪辑成真人秀;另外,他们还要建立线Center,作为练习生线下培训和线上迷你Live的场地。
小怡说,“偶像计划”储备的练习生有近200个,公开了113个,其中女生有100个。我刷了好几面,迷失在日系萌妹脸的海洋中,瞬间脸盲。“你不怕缺乏差异化,粉丝一下就腻了么?”,“宅男们只关心好不好看。况且,差异化是一个竞争的过程。”
“偶像计划”最近拿了1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