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能有多年轻呢?只不过上下五千年。
这句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的开场白震撼了无数观众。诚然,谈起中国文化,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一定会如数家珍,秦时明月,唐砖汉瓦,宋池明水,可以说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揉捏着数不清的文化底蕴和力量。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这些厚重的底蕴背后,实际上都藏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可惜的是,在中国文明尚未断绝的今天,这些现在活在教科书上,活在千百年后的后人心头耳边的历史人物,在教科书上却有了“褪色”的趋势。
家长质疑:为啥历史人物“谢幕下台”同时,是流量明星的“粉墨登场”
随着人们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娱乐作为经济的衍生品也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多人的空余时间,而在娱乐场上的主角们,也逐渐前呼后拥,慢慢地变成了现在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追星其实早已经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可整个对于追星的争议从来就没有丝毫的减少,特别是近些年明星效应的蔓延化,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直呼“不可思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星入教材。
在这些年更新的教材中,越来越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被早早地“淘汰出局”,转而是明星的事例和经历,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课堂时间和版面。
成龙、周润发、周星驰等老牌明星先不要说,王源、华晨宇、赵丽颖等新一代明星的名字也如同走马灯一样,在各类教材书上,走马灯似地转圈,不见断绝。
学鲁迅前先看赵丽颖,读李白时绕不过华晨宇。明星就像是“商量好”了一般,在教材书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而这种变化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的共同担忧,在家长老师的眼中,这些明星充其量起到的是吸引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效果,而现在却喧宾夺主,颇有一种占据“教科书”的势头。
明星入教材书,不同的人态度大不同,家长老师最有微词
正方意见:支持【典型代表】:部分学生和老师
对于这部分支持者来说,他们对于“明星入教科书”异常支持,他们觉得,明星和历史名人一样,在教科书上起到的都是榜样的作用,只要是起到的正面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就不应该被责备。
【典型代表】:一些家长和教师团体
相比较于“明星入教科书”的支持者,持有反对意见的家长在人数上还是占据多数。
他们认为明星归根到底是娱乐经济和消费主义的产物,他们并不能代表中国文明,自然也就不能出现在传承文明的教科书上。
而历史人物则是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代表,出现在教科书上自然是水到渠成。
明星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应该受到合理的控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在明星的榜样作用的一面基本上能够达成一致,而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明星只要能够起到引导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已经“功莫大焉”。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的控制,才是现在家长和老师的重中之重。
★ 使用带有明星的学习资料,增加孩子学习兴趣
“明星”这一词本身就自带光环,他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在做题时看到了自己喜欢的明星,眼前也会随之一亮,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篇文章。所以说明星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做题的准确性。
对于有些家长提出的是否增加了“追星”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其实我觉得是家长多虑了。每件事情都各有利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我看来是家长如何引导。
★ 借助明星的成名经历,给孩子精神鼓励
细数每个明星的成名经历不难发现,有些明星的坎坷成名路可以说是励志的典范。而这一点无疑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最好的指引。
借助部分明星的经历,在一些教辅材料上的出现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塑造正确的奋斗精神,让孩子在偶像力量的精神指引下,不断要求自己,逐渐取得自己的成就。
心里有话说:
明星入教科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建立精神偶像;同时也让孩子们本末倒置,忽视了学习的真正价值。
如何在这种对立中寻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就成为老师家长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所谓“堵不如疏”,如果能正确发挥明星的榜样力量,不也是一桩美事吗?
你对明星入教科书有什么独特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分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