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员工出售明星行程,个人隐私岂能成为牟利工具
高铁站员工出售明星行程,个人隐私岂能成为牟利工具
2023年08月10日 07:02 来源:红网
5名高铁站员工为牟取暴利,竟将演艺明星的高铁行程等个人信息出售,林某等3人则将这些信息加价转售,共获利56万多元!8月7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通报,近日该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8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八个月至九个月不等,判决八人赔偿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赔偿金合计567530元,删除信息并公开道歉。(8月9日 极目新闻)
追星热随处可见,明星虽然是公众人物,但他们的个人隐私并不在娱乐消费的范围内。明星是生活在聚光灯下的一部分特殊群体,他们被无数的粉丝追捧,其被赋予的主角光环,导致人们对明星的私生活有着强烈的窥探欲。不少明星都遭遇过私生活被骚扰等问题。王一博电话被曝光,遭遇电话骚扰;杨颖玩剧本杀被偷拍,曝光个人隐私;杨幂行程被曝光,发微博谴责泄漏信息之人……
众所周知,理性的粉丝追星会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但是“私生粉”却会购买明星的隐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的相关信息会被登记在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利用“私生粉”追星的心理,通过粉头、相关工作人员等渠道购买明星的行程,这甚至已经慢慢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因为太多的粉丝没有“边界感”,把窥探别人的私生活,当成自己生活的快乐调剂,导致一些唯利是图的人有机可乘。
其实,不仅是明星的隐私,在互联网时代,个人的隐私被泄漏也是常有的事情。很多人都遭遇过推销、买房、中介等行业的骚扰。据光明网此前报道,2022年,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9300余人。公民隐私的泄漏,有的是行业“内鬼”透漏,有的是黑客技术入侵后窃取,有的是网络购买……部分犯罪分子不仅将他人的信息用于非法交易,侵害个人财产,更是采用敲诈勒索、暴力掏钱等方式,这些都严重威胁到了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打击个人信息的倒卖,要多方发力。检察机关应推动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常态化机制;有关部门更要进一步加大惩治力度,加强对上游信息采集、提供、倒卖等环节犯罪行为的全链条打击力度;公民应提高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减少隐私外泄的机会;相关企业要建立个人信息监管机制,利用网络技术追踪个人信息的运动轨迹。只要多方联合,携手共同打击非法倒卖个人隐私的行为,相信个人隐私才不会沦为他人获利的工具。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高铁站员工出售明星行程,个人隐私岂能成为牟利工具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241161
相关内容
高铁站员工出售明星信息被判刑,个人隐私岂能成为“生意”?多人获刑!高铁站员工卖明星行程牟利
卖明星行程牟利,高铁站员工被判刑!
卖明星行程牟利,高铁站员工被判刑
出售明星行程信息获利56万多元,5名高铁站员工获刑
卖明星行程牟利,高铁站员工被判刑 — 新京报
高铁站员工出售明星行程!多人获刑!
卖明星行程牟利,高铁站员工被判刑!如何治理行业“内鬼”?
高铁站员工出售明星行程获刑,保护隐私关键是防内鬼
贩卖明星隐私畸形产业链:行程地址均成牟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