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下称《花少5》)在豆瓣上获得高达9.2分的评分,这档综艺节目不仅重塑了以“撕”为主的“花学”特色,也为参与的明星们带来了显著的知名度提升。这一季的成功无疑吸引了更多明星的关注,然而《花少6》的播出却揭开了新的争议。不同于《花少5》的清新与和谐,《花少6》再次引发了关于“花学”的讨论,其焕发出的争议正是基于对真人秀节目嘉宾的挑剔与放大,以及观众观看态度的变化。
一、“花学”现象的回归
“花学”的起源可追溯至《花儿与少年2》,那时观众对真人秀的观看更多是为了娱乐,而非深度分析。当今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观众的观看态度已悄然转变,许多人开始以分析、甚至是学术的角度去审视节目。热议之下,各种“花学课件”应运而生,观众与网络评论员都开始回顾一言一行,力图捕捉明星出现的每一个“瑕疵”。这种现象不仅让节目本身受到更严苛的审视,也让许多明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
二、审判式观看的特征
这一轮“花学”的再起,反映了观众对综艺节目的审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划分:
片段式观看: 现在的观众不再依赖于观看整集节目,而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获取节目的“高光时刻”和争议片段。很多信息是经过剪辑的,可能导致对节目整体的片面理解。例如,在《花少6》中,明星的某些小细节被截取并放大,使得观众对他们的误解倍增。
乐子式参与:随着综艺节目的同质化严重,观众渴望新鲜有趣的内容,不再深究节目背后的价值,而是更注重能否引人发笑或引发讨论。这种态度使得即便没有完整观看节目,观众也能对某些争议点发表意见,甚至形成评价。
道德审判:在当今社会,任何小动作或言语都可能迅速被解读为个人的道德标准,从而引发网络上的舆论判决。明星一旦身陷舆论漩涡,往往难以自拔,侯明昊的生日祝福就被无限放大,掩盖了他与他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与友情。
情绪宣泄:现代生活的压力让许多人在观看真人秀时寻找情绪发泄的途径,网络审判也往往成为他们宣泄不满的渠道。简单的表情或举动可能被曲解为傲慢与不屑,这种片面的解读无疑加剧了对明星的攻击。
三、明星与观众的权利与义务显然,明星参与综艺节目是为了获取曝光与名利,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公众的评判。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拥有任意审判的自由。所谓“审判式看综艺”,实际上是将对个体的评价升华到道德与人格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对节目的讨论,更是观众对自身情绪的不自觉反映。
四、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这种审判氛围不只局限于娱乐场景,同样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网络上对他人的指责与断言往往是缺乏同理心的,容易给普通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交平台的匿名性让一些评论者肆无忌惮,使得这一现象愈演愈烈。由此,社会的宽容度与理解精神正在遭受考验,导致人际关系愈发紧张。
五、适度审判的必要性
作为观众,理解、宽容和包容应成为对待综艺节目的基本态度。当面对争议性事件时,我们需理性看待明星的一言一行,避免情绪化地进行道德审判。对待任何人,无论是公众还是普通人,都应保持必要的宽容与理解,才能在这一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综上所述,《花少6》引发的“花学”热潮,虽然提醒我们关注明星背后的真实与伦理,但作为观众,我们同样有责任调整自己的观看方式。为了营造一个更为健康的舆论环境,或许我们都需要换位思考,从单纯的点评者转变为更具理解力的观察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