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夏应显首次公开亮相,回应记者碳市场扩容、CCER等话题
(原标题: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夏应显首次公开亮相,回应记者碳市场扩容、CCER等话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何云北京报道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开亮相,并答记者问。
夏应显曾任原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担任“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多项重要的国际环境公约文件的谈判工作,有着丰富的环境外交谈判经验,被业内誉为资深环境外交官。
(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图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摄)
关于未来全国碳市场扩容,夏应显表示,优先纳入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潜力大、数据质量基础好的行业,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对于CCER启动,夏应显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在通过制度建设打通项目和减排量申请渠道,生态环境部已首批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项目方法学,未来将逐步扩大市场支持范围。
对于目前碳市场交易价格,夏应显介绍,近期配额价格整体呈上扬态势,维持在80元/吨左右,碳价适度上涨体现了碳价的市场属性。目前,全国碳配额价格水平基本反映了我国的减排成本,符合中国当前实际。
分批择优发布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夏应显介绍,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通过制度建设打通项目和减排量申请渠道。首先是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建基本制度框架。前不久,生态环境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保障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突出“自愿”属性,强化项目业主和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主体责任,按照“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要求各市场参与主体及时、准确披露项目和减排量信息,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其次,生态环境部明确了市场优先支持领域。生态环境部从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领域起步,首批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四个领域的项目方法学,这是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据。下一步还将分批择优发布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逐步扩大市场支持范围。
此外,生态环境部搭建完成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生态环境部已组织建成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将于近期上线运行,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提供登记、交易等服务,保障市场安全、稳定、有效运行。
夏应显表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生态环境部推出的又一个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两个市场互为补充,共同组成我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后,各类社会主体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要求,自主自愿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项目减排效果经过科学方法量化核证并予以登记后,可以在市场出售获取相应的收益。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利于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有利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65亿吨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夏应显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行,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制度框架体系。生态环境部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则,打通了报告核查、配额分配、市场交易、清缴履约等关键环节的堵点、难点,并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实现全业务智能化,运行框架基本建立。
近期,生态环境部已顺利开展配额清缴履约。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2021、2022年度配额已于今年8月完成发放,目前正在有序展开清缴履约,履约完成率已超过60%。
此外,我国形成了合理的全国碳价信号。市场启动后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截至2023年10月2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65亿吨,累计成交额194.37亿元,碳价格维持在50-80元/吨左右,形成了符合中国当前实际的碳价。
碳市场优先纳入“成熟”行业夏应显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亟待将更多符合条件的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夏应显介绍,为加快扩围,生态环境部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准备工作。
一方面,夯实数据基础。每年在全国范围对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行业组织开展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收集了6000余家企业的数据,上述7个行业和发电行业的直接排放总量加总,占全国的比例超过70%。
另一方面,开展专项研究。组织对上述7个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查要点、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专题研究。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稳中求进,优先纳入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潜力大、数据质量基础好的行业,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关于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和近期碳价,夏应显介绍,碳价波动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配额价格总体保持稳中有升。近期配额价格整体呈上扬态势,维持在80元/吨左右,碳价适度上涨体现了碳价的市场属性。目前,全国碳配额价格水平基本反映了我国的减排成本,符合中国当前实际。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研究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并采取履约风险预警等措施,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提升市场活力,保障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
“国家-省-市”碳数据质量三级联审机制数据质量是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对数据弄虚作假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特别是去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坚持以全面提升数据质量为中心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碳排放数据准确可靠。
“总体来看,企业减排意识明显提升,监管能力大幅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显著改善。”夏应显介绍,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之以恒抓好数据质量日常监管,充分运用好“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工作机制,对各地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通报,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日常监管和技术审核制度,明确技术审核标准和程序,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
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修订出台司法解释,将碳排放数据造假纳入刑事制裁范畴。修订出台核算核查指南,将碳排放报告核查涉及的公式从27个减少至12个,优化了核算方法,有效提升了工作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建立“国家-省-市”碳排放数据质量三级联审机制。按照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的管理思路,企业每月均将碳排放相关数据及其证明材料通过管理平台报送,由国家负责大数据筛查及定期抽查,省负责技术审核,地市负责现场抽查。
三是强化监督执法。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先后组织2次碳市场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以问题线索为导向,指导企业规范排放核算报告行为,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对查实数据造假的控排企业,生态环境部依法严肃处罚并核减其碳排放配额;曝光了一批违法违规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四是碳排放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部组织建设了全国碳排放交易管理平台并于今年上线运行,实现了名录管理、排放管理、数据质量监管、核查管理、配额管理智能化、数字化,利用大数据手段丰富了数据质量管理技术手段。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先后举办5期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督执法的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网址: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夏应显首次公开亮相,回应记者碳市场扩容、CCER等话题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251125
相关内容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跟踪周报·环保:环保行业跟踪周报九丰能源能服特气打开局面,超低排放促仕净科技加速增长,CCER交易开启林业碳汇绿电受益东珠生态董秘回复: 公司长期服务各地方政府,并与各地方政府保持着良好关系
环保政策丨生态环境部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发布答记者问
道生天合IPO:沪主板IPO对“两高”问题不彻底解决的企业审核通过率显著下降 道生天合又能否讲得动听? 道生天合材料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道生天合),这家风电叶片用环氧树脂领域的明星企业,正满怀期待地迈向资本市场。...
傅鹏博、谢治宇、胡昕炜等又出手!布局这4家上市公司,明星基金经理积极参与定增
旺能环境:受疫情影响短期业绩承压,看好动力电池回收打造的第二成长曲线
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推动低碳转型、气候适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投资
环保行业点评报告:中美加强气候合作,重申能源转型&节能减排&循环再生主线,落实细化甲烷行动
娱乐生态环境也要“低碳”
市场上没有“免检”代言人 上市公司应审慎利用名人效应